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味从前(民国名家旧食记)
内容
目录
食味杂记
食味杂记/鲁彦
物色/张亦庵
吃香/张亦庵
辨味/张亦庵
文人好吃/王市隐
东南食味/雷红
食在中国/范烟桥
故乡回味
故乡的野菜倜作人
绍兴东西/孙伏园
故乡的杨梅/鲁彦
橄榄茶/范烟桥
绍兴的糕干/周作人
闲话毛笋倜作人
城市味道
沪上酒食肆之比较/严独鹤
东粤食谱/玉君
饮食男女在福州廊达夫
谈到北京的小吃/知否
食在广州乎?食在广州也!/张亦庵
夏季北京的家常菜帜因
粤港澳饮食篇/魏修
风味琐记
风檐尝烤肉/张恨水
烧腊/张亦庵
乳鸽/甘贝
蒋雪舫火腿/周定宇
担担面/张恨水
瓠子汤倜作人
暖锅/周作人
鲞冻肉周作人
腌菜周作人
别样嗜好
苋菜梗/周作人
北平的豆汁儿之类倮轩
特别嗜好之食品/汪仲贤
豉/张亦庵
吃酒/陈诒先
广东的特别食品/刘白受
吃的文化
红杂拌/范烟桥
谈油炸鬼/周作人
谈鸡/张亦庵
炒栗子/周作人
吃白果/周作人
落花生/老舍
闲话茶事
喝茶/周作人
香港的茶居/飘穷
再论吃茶/周作人
茶与粤人/山石
茶居话旧/张亦庵
茶馆/张恨水
茶肆卧饮之趣/张恨水
槐荫呓语——沱茶好/张恨水
茶和咖啡/徐蔚南
茶汤/周作人
南北点心
苏州的茶食店/莲影
卖糖倜作人
烘山芋和早点心/张亦庵
苏广月饼/张亦庵
夜半呼声炒米糖/张恨水
点心与茶食/徐蔚南
南北的点心倜作人
花果飘香
风飘果市香/张恨水
凉薯与核桃/黄家骐
瓜/张亦庵
花果馔/沈毅
果盘/张恨水
重庆的水果/徐蔚南
藕与莲花/周作人
藕的吃法/周作人
精彩页
食味杂记
如其他的宁波人一般,我们家里每当十一二月间也要做一石左右米的点心,磨几斗糯米的汤果。所谓点心,就是有些地方的年糕,不过在我们那里还包括着形式略异的薄饼、厚饼、元宝等等。汤果则和汤团(有些地方叫作元宵团)完全是一类的东西。所差的是汤果只如钮子那样大小而且没有馅子。点心和汤果做成后,我们几乎天天要煮着当饭吃。我们一家人都非常喜欢这两种东西,正如其他的宁波人一般。
母亲、姐姐、妹妹和我都喜欢吃咸的东西。我们总是用菜煮点心和汤果。但父亲的口味恰和我们的相反,他喜欢吃甜的东西。我们每年盼望父亲回家过年,只是要煮点心和汤果吃时,父亲若在家里便有点为难了。父亲吃咸的东西正如我们吃甜的东西一般,一样的咽不下去。我们两方面都难以迁就。母亲是最要省钱的,到了这时也只有甜的和咸的各煮一锅。照普遍的宁波人的俗例,正月初一必须吃一天甜汤果,因此欢天喜地的元旦在我们是一个磨难的日子,我们常常私自谈起,都有点怪祖宗不该创下这种规例。腻滑滑的甜汤果,我们勉强而又勉强地还吃不下一碗,父亲却能吃三四碗。我们对于父亲的嗜好都觉得奇怪、神秘。“甜的东西是没有一点味的。”我每每对父亲说。
二十几年来,我不仅不喜欢吃甜的东西,而且看见甜的(糖却是例外)还害怕,而至于厌憎。去年珊妹给我的信中有一句“蜜饯一般甜的……”竟忽然引起了我的趣味,觉得甜的滋味中还有令人魂飞的诗意,不能不去探索一下。因此遇到甜的东西,每每捐除了成见,带着几分好奇心情去尝试。直到现在,我的舌头仿佛和以前不同了。它并不觉得甜的没有味,当甜的和咸的东西在面前时,它都要吃一点。“甜的东西是没有一点味的。”这句话我现在不说了。
从前在家里,梅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母亲是不许我去买来吃的,因为太酸了。但明买不能,偷买却还做得到。我非常爱吃酸的东西,我觉得梅熟了反而没有味,梅的美味即在未成熟的时候。故乡的杨梅甜中带酸,在果类中算最美昧的,我每每吃得牙齿不能吃饭。大概就是因为吃酸的果品吃惯了,近几年来在吃饭的时候,总是想把任何菜浸在醋中吃。有一年在南京,几乎每餐要一二碗醋。不仅浸菜吃,竟喝着下饭了。朋友们都有点惊骇,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古怪的嗜好,仿佛背后有神的力一般。但这在我是再平常也没有的事情了。醋是一种美味的东西,绝不是使人害怕的东西,在我觉得。
许多人以为浙江人都不会吃辣椒,这却不对。据我所知,三江一带的地方,出辣椒的很多,会吃辣椒的人也很多。至于宁波,确是不大容易得到辣椒,宁波人除了少数在外地久住的人外,差不多都不会吃辣椒。辣椒在我们那边的乡间只是一种玩赏品。人家多把它种在小小的花盆里,和鸡冠花、满堂红之类排列在一处,欣赏辣椒由青色变成红色。那里的种类很少,大一点的非常不易得到,普通多是一种圆形的像钮子般大小的所谓钮子辣茄(宁波人喊辣椒为辣茄),但这一种也还并不多见。我年幼时不晓得辣椒是可以吃的东西,只晓得它很辣,除了玩赏之外,还可以欺侮新娘子或新女婿。谁家的花轿进了门,常常便有许多孩子拿了羊尾巴或辣椒伸手到轿内去,往新娘子的嘴上抹。新女婿第一次到岳家时,年青的男女常常串通了厨子,暗地里在他的饭内拌一点辣椒,看他辣得皱上眉毛,张着口,胥胥地响着,大家就哄然笑了起来。我自在北方吃惯了辣椒,去年回到家里要买一点吃吃便感到非常苦恼。好容易从城里买了一篮(据说城里有涑椒出卖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味道却如青菜一般一点也不辣。邻居听说我能吃辣椒,都当作一种新闻传说。平常一提到我,总要连带地提到辣椒。他们似乎把我当作一个外地人看待。他们看见我吃辣椒,便要发笑。我从他们眼光中发觉到他们的脑中存着“他是夷狄之邦的人”的意思。(P2-3)
导语
这是一场跃然纸上的饕餮盛宴,名家用细致入微的笔触记录各自记忆的味道。
莲影详述的苏州茶食店恍若如今的甜品探店指南,汤团的甜与成,嘉兴粽与广式粽的内容比对,苏广月饼的迥异风味,老字号的前世今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的味道记忆也大多有着“古早”的印记,只是我们未曾发觉。
序言
一饮一啄存诗意 故纸堆中寻老饕
一席民国宴,寻味旧时光。
这是一幅由精选自民国报刊的六十六篇雅致小品荟萃
呈现的民国名家美食地图,谈吃辨味,鼎煮中西,找寻文
人饮食的诗意,搜罗故纸堆中的食单,梳理沪上旧京的食
肆,品味故乡异地的回甘。
这是一场跃然纸上的饕餮盛宴,名家用细致入微的笔
触记录各自记忆的味道,北平烤肉,无锡脆鳝,广东烧腊
,福州肉燕,嘉兴南湖菱,山城担担面,澳门烤乳鸽,吴
门花果馔……直读得人齿颊留香,暗自垂涎。
这是一次有滋有味的文化之旅,王市隐于史书轶事中
探究
“文人好吃”的旨趣,范烟桥对比中西将“食在中国
”的妙处娓娓道来,雷红记录旅途中的“东南食味”,郁
达夫品评福州的“饮食男女”,张恨水梦萦“果子市”的
清芬,汪仲贤寻味大江南北的“特别”……“油炸鬼”的
渊源典故,“进京香糕”的闲话逸闻,由《橄榄》杂志思
及童年乐事“橄榄茶”,以《红杂志》栏目文风譬喻食材
汇集的“红杂拌”,糖炒栗、落花生,吃食背后透着大家
小文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恬淡谐趣。
这是一瓮由情感发酵的岁月陈酿,宴之趣、味之道蕴
含的人生况味让人不觉唏嘘,鲁迅说儿时的蔬果记忆是他
思乡的蛊惑,知堂道故乡情淡难忘毛笋糕团,有谁知硬面
饽饽呼声背后的凄清幽厉,只无奈时局变动家常烘山芋也
渐行渐远……
有诗须有酒,有文应有画,遂于个别文末点缀白石老
人画作以为呼应。齐白石亦爱吃,他在写给乡人马璧的信
中说道:“尤有绿皮菌(菌面之皮淡绿色者是,皮白色者
为石灰菌及红皮者皆味苦极,不可食),夏日始生,以柴
火熏干,炒鸡鸭远胜鸡鸭汤煮白菜也(吾贤如能易办,愿
不时寄来,当另图报,如不易得,勿强也)。”笔走龙蛇
,字里行间透出一位食家的自我修养。
虽为旧食记,亦有新意趣。“狼虎会”严独鹤对沪上
酒食肆的全面梳理堪称大众点评网的雏形,莲影详述的苏
州茶食店恍若如今的甜品探店指南,汤团的甜与成,嘉兴
粽与广式粽的内容比对,苏广月饼的迥异风味,老字号的
前世今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的味道记忆也大多
有着“古早”的印记,只是我们未曾发觉。
滋味总是旧时好,加了时光滤镜的吃食在人们记忆中
留存的已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了。当时经过浑无赖,
事后相思尽可怜。
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饮食的韵味需要我们读着
书,静下心,慢慢品,正所谓:一饮一啄存诗意,故纸堆
中寻老饕。
选编者记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与“美食”有关的书,与“旧味”有关的集,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浓郁的“古早味”。六十六篇精选自民国报刊的散文随笔,既是民国名家对旧日生活的感怀回味,又是家乡故园心口相传的饮食札记,清淡墨香中透出的是时间的陈酿,是从前的滋味。谈吃,辨味,读史,雅俗共赏,既有文人雅士的鼎煮古今,又有狼虎老饕的酒食杂记,更有名家笔下的故乡记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味从前(民国名家旧食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作人//张亦庵//徐蔚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733714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9-11-01
首版时间 2019-11-01
印刷时间 201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98
CIP核字 2019125859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6
147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7: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