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心理方面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表现出各种迥异的行为。本书对婴幼儿到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轻松摆脱育儿的迷茫、烦恼和困惑。
早期成长经历对儿童心理产生什么影响?
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
你的孩子是生来害羞,还是后天养成了害羞的性格?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看起来更聪明?
儿童早期的攻击性预示着成年后的暴力与犯罪吗?
男孩和女孩的养育方式为什么不一样?
图书 | 父母要懂儿童心理学 |
内容 | 内容推荐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心理方面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表现出各种迥异的行为。本书对婴幼儿到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轻松摆脱育儿的迷茫、烦恼和困惑。 早期成长经历对儿童心理产生什么影响? 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 你的孩子是生来害羞,还是后天养成了害羞的性格?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看起来更聪明? 儿童早期的攻击性预示着成年后的暴力与犯罪吗? 男孩和女孩的养育方式为什么不一样? 目录 第01章 儿童认知心理学|帮助孩子培养内在感知力 1—2岁:准确理解婴儿的面部表情 3—4岁:理解快乐和伤心等简单情绪 5—6岁:识别、理解内心的想法 7—9岁:学会辨别自我与他人情绪 10—12岁:“长大成人”的意识觉醒 第02章 儿童情绪心理学|再忙也要当好孩子的情绪教练 情绪是孩子内心的朋友 多动症缘于情绪固化或混乱 请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如何引导孩子摆脱消极心理 赏识教育给孩子勇气和力量 孩子自我认可度低怎么办 学会分享情绪,才能亲近孩子 再婚家庭中的儿童心理健康 第03章 儿童行为心理学|请善待熊孩子的“无理取闹” 不要“严惩”淘气的孩子 避免对孩子侍宠而骄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依赖心理 赏罚分明,这样给孩子定规矩 “熊孩子”为什么那么“熊” 如何面对爱说谎的孩子 从小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孩子过度膨胀,家长怎么办 第04章 儿童习惯心理学|责备和处罚无法有效抑制坏习惯 父母做什么,孩子就做什么 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注重仪表的孩子最有教养 良好的礼仪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拖延症源于“思维惰性” 如何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你的孩子有时间观念吗 第05章 儿童性格心理学|正面管教的理念与方法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 缺乏爱心的孩子不可爱 谁说内向的孩子不能成功 傲慢的孩子不受人欢迎 如何养育出有责任心的孩子 单亲家庭影响孩子健全的人格 孩子爱占便宜是怎么回事 妒贤嫉能的孩子长不大 你的孩子懂得感恩吗 第06章 儿童自控心理学|让孩子管好自己才能更省心 全力救赎孩子的任性情绪 帮孩子克制不良的情绪和欲望 学会调教自私的孩子 合理的惩罚让孩子更加自律 帮助孩子训练自控能力 如何教孩子进行自我管理 玩游戏没够,父母该怎么办 父母不“他控”,孩子才能“自控” 第07章 儿童沟通心理学|亲子沟通训练与实用技巧 妈妈的烦恼:说什么孩子都不听 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 陪伴是最好的心灵沟通方式 选择“商量”,放弃“命令” 珍惜孩子的童趣幽默 允许孩子指出父母的错误 你的孩子懂得与人分享吗 第08章 儿童社交心理学|创造自由又有规矩的家庭风格 为人处世是一种生存技能 你的孩子有同情心吗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让孩子发现身边每个人的优点 让孩子多谈谈自己的感受 做个会招待客人的小主人 帮孩子掌握选择朋友的方法 孩子为何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 孩子有社交恐惧症怎么办 第09章 儿童成长心理学|陪孩子度过敏感期和叛逆期 孩子成长最需要什么 引导孩子说“我会自己想” 如何培养孩子自我纠错的能力 帮孩子跨越成长的烦恼 读懂“叛逆”背后的真相 培养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 女孩也不能娇生惯养 如何度过青春萌动期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 第10章 儿童学习心理学|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心理策略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不能自觉完成作业怎么办 多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学习知识必须和实践结合起来 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怎么办 通过反问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第11章 儿童挫折心理学|如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 给孩子上好挫折教育这堂课 告诉孩子如何面对“不如意” 安抚考试失利的孩子 告诉孩子如何应对被欺负 别当众批评孩子的错误 父母的不理解是孩子真正的痛 教孩子学会合理减压 离婚如何给孩子带来挫败感 感谢困境让孩子变得更坚强 第12章 儿童财商心理学|对金钱产生正确的心理认同 你的孩子有理财意识吗 培养财商从学习攒钱开始 永远不做金钱的奴隶 明白“花钱”意味着什么 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理财教育也是人生幸福的学问 第13章 儿童安全心理学|引导孩子安全度过青春萌动期 安全感:探索外界的保险绳 日常生活中做好安全教育 对捣乱的孩子“约法三章” 搬家是否让孩子丧失安全感 离家出走不是英雄所为 警觉心:不可缺少的全意识 对陌生人的骚扰说“不” 序言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 柱。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扮演了启蒙的 角色,对孩子良好习惯、道德、品格的培养,对孩子智力 、潜能的开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仅要用心抚养子女, 还要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高度重视孩子早期的培 养和开发。 今天,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远的变革,家庭结构 也进行着巨大的转型,这为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 这一背景下,家庭教育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强了。 因为,孩子为了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更需要从小 进行潜能开发,更需要高质量的家庭教育。 毫无疑问,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父母对子女的了解与关爱,子女对妈妈的信任与依赖,形 成一种特殊的联系,最有利于孩子早期教育的开展。显然 ,称职的父母都谙熟儿童心理学,懂得如何与孩子有效沟 通,从而纠正孩子的言行,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 一位美国教育家指出:“父母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与使命成功与否,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 显然,爸爸和妈妈能否在孩子成长中的关键时刻扮演好自 己的角色,将决定孩子能否培养良好的习惯、品格,能否 在学习、社交、理财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书通过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生 动而真实的案例,全面总结了父母不吼不叫教育孩子的完 美攻略。书中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并且 行之有效,是年轻的父母朋友们培养优秀孩子的实战宝典 。 童年是孩子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光,也是他们奠定未来 发展基础的关键时刻,而父母在其中扮演着关键作用。掌 握儿童心理特点与情绪变化规律,才能在亲子沟通中帮助 孩子迈出成长的第一步、摆脱成长的烦恼、收获成长的喜 悦。这样一来,孩子才能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快乐。 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时刻,都需要爸爸妈妈在场。本 书不仅能帮助父母掌握必要的家教理念,帮助孩子获得健 康成长的快乐,还能在亲子之间形成一种互动———让父 母了解孩子、让孩子关爱父母,实现和谐的家庭氛围。 导语 学习并掌握0-12岁儿童的情绪特点与心理变化,帮助孩子进行情绪调节与心理疏导,有助于培养其内在感知力,成为情商高的人。 孩子内心藏着许多“不可告人”的小秘密。父母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破解他们的语言及行为密码,才能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精彩页 1—2岁:透过面部表情判断婴儿的想法 心理知识 婴儿有两种最基本的情绪反应: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出现的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笑;当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出现的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哭。婴儿的微笑意味着他的生理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而且周围的环境也是舒适的,他感受到了安全和温暖,这一切都让他觉得非常愉快。 众所周知,面部表情是人类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它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对父母来说,通过面部表情可以深入了解婴儿内心的真实想法。 心理故事 小娜已经12个月大了。有一天,妈妈发现她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会盯着自己的表情,好像是在寻求指导。事实上,妈妈脸上鼓励的微笑或者是焦虑的皱眉,会给孩子提供不一样的信息。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妈妈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把一个新玩具放在小娜不远的地方,然后分别做出3个特定的面部表情:微笑,害怕,无所谓的态度。结果显示,孩子看到妈妈害怕的表情时,会爬着更快地奔向妈妈,并渴望得到更多身体上的接触;而当孩子看到妈妈其他两个表情,则没有激烈的情绪反应。 在这个观察中,妈妈发现小娜针对不同的面部表情作出了有选择性的、不同的反应。当妈妈做出正面的、鼓励性的表情时就会变得大胆;而做出害怕的表情时就会变得畏首畏尾。儿童的这种反应明显不是模仿父母,因为儿童也会根据父母的表情做出判断。 当孩子到12个月时,也会通过表情来表现自己的需求,比如宝宝瘪起小嘴,好像受了委屈似的,这很可能是要开哭的先兆,也是对成人有所要求的信号。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了解宝宝的要求,适时地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如喂奶、换尿布等。 心理指南 宝宝们虽然因为年龄的原因不会说话,但是他们还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面部表情就是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渠道。父母们一定要注意观察,那样才能更好地照料宝宝。 生活,很多宝宝会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来向爸爸妈妈展示内心世界。虽然年龄小,但是宝宝的需求颇多。可是由于无法用言语表达,所以他们只能通过表情来表现。父母要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宝宝们这些微表情的含义,了解宝宝的需求,给予细心周到的呵护。当宝宝出现以下的表情时,父母就要注意了。 (1)喊叫——烦恼。 不到1岁大的宝宝,在嘈杂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干扰,但苦于口不能言,只好用大哭大闹来表达自己的烦恼。这时,父母可以带宝宝去安静的地方散步,或者给点好吃、好玩的东西让宝宝安静下来。 (2)皱眉头或大哭——不高兴。 如果宝宝皱着眉头或者大哭,还时不时地看看旁边发出声音的物体,说明他被噪音干扰了。这时,爸爸妈妈应该先降低噪音,然后再用缓慢、柔和的语调说话,从而让宝宝的情绪缓和下来。 (3)懒洋洋——吃饱了。 P2-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父母要懂儿童心理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文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80212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9-04-01 |
首版时间 | 2019-04-01 |
印刷时间 | 201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86 |
CIP核字 | 2018019623 |
中图分类号 | B844.1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