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学改革--功利的陷阱与出路/大学论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探讨新形势下,大学面临问题的力作。本书没有回顾中国大学发展的全程,也不是考察中国大学发展的全景,而是孤军执锐,直取中国大学问题的要害,揭示大学发展的规律,探索大学和谐发展的道路。全书视野开阔,资料丰富,立论深入,辨析淋漓,为读者展示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开拓了高等教育研究的视野,丰富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探讨新形势下大学面临的问题、寻求大学和谐发展道路的力作。它以创新为使命,直面现实,为读者展示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开拓了高等教育研究的视野,丰富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视野开阔,资料丰富,立论深入,辨析淋漓。作者认为,当前大学存在的功利现象,干扰了大学正常目标的实现。大学是教化机构、研究机构和服务机构,开启知识和培养创新精神,是大学最根本的目标。而极端化的功利追求却偏离了这一目标,大学将因此丧失创造智慧、精神力量和道德勇气,降格为社会就业的服务站。

目录

序 一/叶 鹏/1

序 二/曾天山/1

第一部分 大学功利现象研究/1

  一 大学功利现象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3

  二 大学功利现象的概念界定/10

  三 大学功利现象的研究基础与研究方法/18

  四 大学组织及其逻辑行为/25

  五 大学组织面临的功利性挑战/41

  六 大学极端功利现象与经济环境/53

  七 大学极端功利现象与办学权利/72

  八 大学极端功利现象与文化环境/83

  九 功利与学术的平衡:大学面临的永恒任务/94

第二部分 大学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109

  一 大学发展的相似之路/111

  二 大学发展的瓶颈与“教育产业化”的终结/130

  三 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及办学实践/146

  四 经院哲学与大学的学术自由/168

  五 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及其面临的问题/180

  六 大学办学效益的提高与人员管理制度的创新/192

  七 学分制的实践与大学管理模式创新/201

  八 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及其对大学和谐发展的影响/217

  九 从对在职学员进修动机的访谈看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224

第三部分 教师教育与师范院校改革/247

  一 师范院校开设“教师发展教育”课程的研究/249

  二 教师教育效率与教育模式创新/273

  三 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探索/288

  四 创造型教师培养与教师发展新途径/295

  五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启示/308

  六 师范院校应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322

  七 教师的审美教育与教学艺术的实践范例/333

  八 新时期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的创新/349

  九 关于发展师范教育的思考/356

参考文献/362

后 记/374

试读章节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教育与狭义产业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密切。狭义产业中的竞争机制、管理模式、效率与效益意识、供求规律、融资渠道等对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的产业属性会越来越明显。但无论产业属性多么明显,它也无法代替教育的整体,无法全面反映教育的本质。而这也正是为什么教育具有产业属性,却不宜被视为狭义的产业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教育只能视为广义上的产业,而不能视为狭义上的产业,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第一,众所周知,教育是具有多种属性的,如阶级性、历史性、继承性、永恒性、生产性等,判定教育是什么,不是教育所具有的某个属性所能回答的,而应该从教育的本体上去判断。从本体上看,教育是一个有别于其他独立的系统。它回答的是教育的“根”所在、位置所在。这在客观上就决定了,教育不能照搬或完全效仿其他系统而展开自身的活动,否则,会使教育彻底异化。在这方面,是有不少教训的。过去,为了突出教育为政治服务,于是,教育被“革命化”、“劳动化”,教育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现在,强调教育为经济服务,于是,教育又走上了“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这同样会使教育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要使教育获得健康的发展,就必须确立教育相对独立的地位,摆正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位置。有学者认为,教育是社会和个人的中项。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就是通过教育这个特殊的中项来得以解决的。笔者也认为,教育是促使社会与个人和谐、健康发展的活动中枢。作为中枢,就应当把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两个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果简单地只强调教育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甚至理解为当前的经济服务,就会忽视对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容易陷于功利主义的泥坑。因此,教育既要关心政治,又要超越于政治;既要积极参与经济,又必须高于经济。在关心政治和参与经济活动中,始终把自身定位于人的培养上,即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主体性高度弘扬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而人是不能作为真正意义的商品随意出售的,即教育与狭义的产业,二者产品的性质和社会对二者产品的接纳、使用是有着根本上的区别的,二者的组织目标、服务目标以及与政府的关系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教育不是狭义上的产业。不能说,教育部门占用了经济资源,有一定的就业规模,存在投入和产出关系,就说教育是狭义上的产业。如果这样认为,则政府和军队没有不占用经济资源的,所形成的就业规模也不能说不够庞大,也不能说它们不存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但政府和军队都不是狭义上的产业,没有人会说“政府产业”,或“军队产业”的。当然,教育和政府、军队在投入产出的关系方面是不完全一样的。但客观上却是一样的,即投入的都是钱,产出的都是服务。

第二,从教育产品的性质上看,教育也不能视为狭义上的产业。不能说属于公共产品的,就是事业;属于私人产品,就是产业。因为,公共产品也可以由产业提供,私人产品也可以由事业供给。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并不是划分事业或产业的依据。“事业”和“产业”也不能截然割裂和对立起来。因为,“事业”中也应该有“市场”的因素,“产业”中也应该有“计划”的成分。高等教育虽然具有明显的私人产品的性质,但不能完全按照公司或企业的运行机制来运作。因为,高等教育具有很大的外部效益,政府始终应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现在,虽然实行了收费上学的制度,但学生所缴纳的费用仅仅是教育成本部分的合理分担,而不能作为把教育视为狭义产业的依据。希望高等教育完全摆脱政府制约和财政投资而完全由市场决定其发展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高等教育是事业还是产业,取决于教育行业内部活动的特点和矛盾运动的规律,而不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的性质。

我认为,在生产过程中,某一社会行业的生产主体和客体的活动关系是决定该行业是否属于狭义产业的标准。当生产客体处于完全被动状态的情况下,即生产的客体完全按照主体的意志进行加工,并使客体具有构成商品的条件时,这种生产所属的行业才属于狭义上的产业。一般来讲,进行物质性生产的行业,都是狭义上的产业部门。因为物质产品在被加工的过程中,是没有其个人意志要求的,物质产品的形成是完全按照生产的主体——人的意志来完成的。有的非物质性生产部门,如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餐饮业等部门,也是狭义上的产业。因为这些部门虽以服务形式反映出来,但其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借实体物质的加工或转化而形成的。而教育则不同,它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此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所谓“教学相长”即如此。学生不是被动的被加工的工具和物品,教与学之问赖以存在的知识、思想、道德观念、敬业精神、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等都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且这些精神产品的价值在老师个体和学生个体之间很难用货币形式进行确切衡量。因此,在完全处于市场和产业状态中,必然出现交换秩序的混乱。所以,教育不能作为狭义上的产业。教育内部活动的客观规律和特点决定了,教育只能是事业。即使是私立学校,也应作为事业来看待,而不能作为狭义上的产业。看重教育内部活动的规律,还是看重教育外部的经济投入关系,所导致的结果会很不一样。谁是内因、谁是外因,谁是发展的根据、谁是发展的条件,我认为不能随便给予颠倒。

当然,有的“教育产业化”论者并不认为教育产品是人才,而认为是“教育服务”,教育服务就是商品,是商品,就表明教育是狭义上的产业。笔者认为,从教育的本体论上看,教育确是服务。关键在于教育为谁服务,如何服务。对教育服务做不同的理解,便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把教育视为促使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这一广义上的服务,这无疑是正确的。只是此时,教育显然已不是如同企业、公司一样狭义上的产业了。如果把教育服务理解成是老师“与演员、医生、导游、售货员一样”,对学生的服务,这无疑是不妥当的。因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育的实质在于通过师、生互动构建学习主体,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老师对学生的服务。如果把教育服务简单地视为是教师对学生的服务,把教师的劳动当作可以出卖的商品,那就是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了纯粹的经济关系,忽视了广大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那种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这既不符合教师劳动的职业特点,也不符合教育的目的和规律,其结果必然是教化作用的丧失。

总之,笔者认为,教育是广义上的产业,而非狭义上的产业。目前流行的“教育产业”一词,很大程度上是指狭义上的产业。因此,在使用“教育产业”一词时应当慎重,最好不要把“教育”和狭义上的“产业”这两个虽有一定联系却有着本质区别的词构成一个复合词而随机运用。否则,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误导作用,如有的“教育产业化”论者所说,教育既然是产业,就可以产业化。P.135-139

序言

                     叶 鹏  大学是智慧的摇篮,为社会进步,奉献智力支持。中国大学之路,漫漫其修远。早在西周,“帝入太学,承师问道”,已有太学之名。两汉尊儒,太学鼎盛,书舍两千,弟子三万,传授儒家经典。晋设国子学,隋改称国子监,统领国学研讨和教育管理为一体。大唐以降,书院勃兴,结庐山水名胜,应对朝廷顾问。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教化人伦。立身诚意正心,求仕研读经典,传道授业,亦步亦趋。天问无缘,自然奥秘的探索,相对冷落,科学思想式微,自由精神委顿,终成科举基地。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滥觞于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讲求时务,风气渐开,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科学、民主的倡导,序幕亮丽,初露辉煌。奈战乱频仍,启蒙多艰,更兼国难当头,偌大中华,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流亡办学,弦歌不辍。解放后,高等教育调整发展,无奈知识原罪,如影追随,政治冲击,愈演愈烈。至文化大革命,大学停办多年,贻笑世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复兴,波涌浪立,大潮已成。研讨当前大学发展的形势,正视存在的问题,端正理念,尊重规律,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杨光钦君的专著《大学改革》,就是一部探讨新形势下,大学面临问题的力作。本书没有回顾中国大学发展的全程,也不是考察中国大学发展的全景,而是孤军执锐,直取中国大学问题的要害,揭示大学发展的规律,探索大学和谐发展的道路。专著视野开阔,资料丰富,立论深入,辨析淋漓。我将此书誉为力作,正是对这种专注不移的研究精神的赞扬。  作者认为,当前大学的功利现象,干扰了大学正常目标的实现。功利是主体的需求,是大学组织的逻辑行为,功利追求必须符合大学的根本属性和职能。大学是教化机构、研究机构和服务机构,开启知识和观念的创新精神,是大学最根本的目标。而物质的功利追求,偏离了这一目标,大学将因此丧失创造智慧、精神力量和道德勇气,降格为社会就业的服务站。  当前大学的功利现象,五花八门。以“集中教育资源”,代替办学规模的开拓;以完成量化的评估指标,淡化教书育人的庄严职责;对科研数量的极端强调,远离了学术精神的真正要义;产业化的运作模式,转移了教师教学的精力;教育投资要求立竿见影的回报……功利跋扈,矮化了大学的学术境界和精神境界。  杨光钦君的《大学改革》内容分三部分,一是大学功利现象的分析;二是大学健康发展的探讨;三是教师教育发展与师范院校改革的研究。在第一部分,作者从大学属性、特征、使命和功能出发,对功利现象做出了理论界说;对大学极端功利现象的种种表现,作了系统深入的剖析;指出产生功利现象的制度、环境、文化等多方面的根源。在第二部分,作者分析了当代大学面临的热点和自身的管理问题,为大学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迪和实践参考。在第三部分,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检讨师范教育改革面临的任务。从课程设置、教育模式、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等具体领域,寻求发展的新思路。《大学改革》的三部分,都是专题论文的发展。因此,独立成章,探讨深入,不乏创新意识。而从全书的构建来看,它们又都为研究大学的改革发展之路,以不同的视域,互助互补。《大学改革》是一部探索大学改革发展的新著,它以创新为使命,直面现实,为读者展示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开拓了高等教育研究的视野,丰富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  杨光钦君长期供职教学研究部门,了解实际,学术视野开阔,更兼谦谦自守,勤奋好学。多年来,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和著作。杨光钦君正当盛年,已历大学沧桑,感触弥深。我们可以期待,随着中国大学的发展,他必将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后记

经历了几个月集中的不很轻松的修改之后,这部书稿终于脱手了。在这里,我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谢谢!谢谢曾经给予我思想力量的所有老师.没有他们不厌其烦地耳提面命,就不会有这部书稿的诞生!谢谢为这部书稿的写作付出了诸多辛勤汗水、提出了很多具体修改意见的各位领导和同事,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和支持,也不会有这部著作的顺利问世!谢谢为这部稚嫩的著作慷慨写序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天山博士、洛阳师范学院老校长叶鹏教授,没有他们的期望和鼓励,也难以有出版这部著作的勇气!也谢谢为我学做研究提供了良好制度环境的洛阳师范学院的领导,没有学校的科研奖励政策,我也不会有足够的经费出版这部专著!我想说的第二句话是:近年来,因为我有了学术探索的学习过程,所以,时常觉得自己的生活充实了许多。如果今后依然希望活得充实,也只能继续学做新的研究。虽然,我深深知道从不惑之年起步的的确确有点迟了!

研究工作如同春蚕吐丝,既是作茧自缚,又是自我陶醉。所以,自知辛苦,也其乐无穷!在学做研究中,每每有了一个灵感闪现,便往往伴随着一阵激动。这激动,不仅让我品尝到了学者清苦而又甘甜的滋味,也让我享受到了人生做学问的真正乐趣!借此机会,我把自己学做研究的经历做一个简单回顾,作为我对教育科学探索的小结。

对教育科学的探索虽然已经十年有余,但能够称得上研究的只是近几年的事。因为早期的探索仅仅是对一些教育表层问题的感性认识,诸如教学改革、办学模式、成人教育等等,不仅没有方向,而且因为缺乏问题意识,也谈不上有什么探究。更谈不上有什么理论深度,每每有文字发表,多半也是与工作有直接关系的零散话题。之所以没有问题意识,主要原因恐怕在于精神上的安于故常和生活上有过多功利追求的缘故。我真正学做研究,是在北京大学进修的两年日子。在那段时间里。我有幸得到了一批专家的指导,如知名教育专家、博士生导师喻岳青教授,他在百忙之中常给我修改文章,即使交给他的几篇作业,他也要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提出修改意见,还时时赞许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比较深刻;知名教育专家、博士生导师陈学飞教授对我的学习更是关心有加,他常常鼓励我凝练研究方向,多出精品成果;著名教育家汪永铨教授、闵维方教授,虽然和他们见面和交流的时间极短,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涵养给予了我极大影响!正是北京大学一批老师的深刻的学术见解和富有大师风范的人格魅力,才引导我产生了学做学问的念头。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便出自这一时期;其中第一部分内容即为在北大学习时写的硕士学位论文。

书稿终于修订完毕。二十几万字的书稿,拿在手中沉甸甸的,从键盘上敲打出来后,我没有感到它将会带来怎样的功利,感到的却是人生中少有的惬意。这种惬意,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学子在茫茫荒野中找准了自己人生前进路标后的激动,更是一个热爱真理的心在得到帮助和熏陶后所刻下的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爱意!

杨光钦

2005年春于洛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学改革--功利的陷阱与出路/大学论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光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06809
开本 32开
页数 3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7
14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