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托尔斯泰的胡子(精)/诗想者读经典
内容
作者简介
阿舍,20世纪70年代生于新疆,现居银川。出版有长篇历史小说《乌孙》,短篇小说集《核桃里的歌声》《奔跑的骨头》《飞地在哪里》,散文集《流水与月亮》《白蝴蝶,黑蝴蝶》《撞痕》。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从事文学创作的女作家的感悟之作。面
对汗牛充栋的文学经典,阿舍将每一部经典视为一个
生生不息的生命体,当她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遇见某部
经典时,她便在时光中得到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与人生
指引,经典也每每辉映出不同凡响的生命气息。文章
多以灵活的形式、大胆的想象以及女性特有的敏锐,
展示经典在她生命里留下的精神影响,努力体现经典
作品在当代阅读中生动鲜活的一面。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作
家)
阿舍在这本书的八篇读典笔记里,分别用八种文
学笔触探入经典的幽微处,她也流连也追问,我们甚
至可以想象她写作时的神情——那是阿舍在呼应经典
本身的精神气质,也是阿舍面对经典时的独白与倾诉
——那些书里的人物及其命运,就在她的呼吸与悲欣
里。面对中国曲折的现代性进程,作家阿舍不断以其
独特的个人经验为西部中国议题提供思想和叙事,这
本书是为我们读解这样一位作家和西部中国的一次有
幸相逢。
——孟繁华(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沈阳师
范大学特聘教授)
后记
相遇与倾诉
若非《野草》杂志前来约稀、是不会有这样一本书的
。这也许就是时间和生命的神奇之所在,既是意外,却又
不是。说它是,是因杂志的突然约稿,有与无,此与彼,
可能只在一念之间;说它不是,是因为构成这本书的内在
又是早已存在的,只是涣散在时间里,还未成形,还在积
累和等待。念头、时机和条件,是在2016年年底的某一天
相遇并聚集在一起的,于是,整件事就像一个新鲜的生命
体,开始了属于其自身的生长与发育,直至成为眼前这本
令自己感到欣喜的随笔集。
事情还是要从头说起,因为其间确有一些令人感慨的
瞬间。谈到约稿的内容,杂志方面几乎没什么条件,这在
最初的一瞬多少让我有些发懵,“开个专栏,写什么都行
,长短也不限”。写作的经验告诉我,越是拥有写作自由
的时候,越是要有约束,因为栅栏的拆除,为的是确定自
己的方向与坐标。在犹豫是否接下专栏的同时,另外一半
思维也没停下,似乎极快地就意识到:如果写,专栏应该
是一组读典笔记类的文字。是的,那一刻,大脑里的数亿
个神经元可能没怎么运转就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如此直
接和迅速,那些神经元一定会感到有些失望和不满足,因
为它们的运算能力远不止于此,它们可能连简单的热身动
作都没做完,答案就已经显现。但其实,这又恰好说明了
一些东西早就已经以碎片形态存在于我的大脑里,它们只
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被这个时机提取和整合为一个
整体。
这就到了选择书写对象的时候。和日常判断的取舍标
准差不多,那些充满热量并且能够持久地向我输送能量的
事物总是我的首选。这样一来,那些书与它们的作者,都
是顺理成章的,即——这些书写对象在我大脑中的运动频
率一直高于其他,由其提供的艺术样本始终在与我的生命
发生持续的碰撞,从而悄然改变着我们彼此的存在,譬如
查蒂·史密斯和萨尔曼·鲁西迪。最早,在这组名单里是
有V.S.奈保尔的,因为他们都具备多元文化、多族裔或者
多国籍身份,他们的作品因此异常强烈地展示着人物在其
多元文化身份背景下的冲突和复杂性,以及在历史与现实
的错位中人的自我认知和选择的困难处境。当然,选取他
们是因为同样的焦虑与困惑也在我的心中;但是,鉴于
V.S.奈奈保尔与萨尔曼·鲁西迪同样作为英国移民文学的
代表,我把针对他的主题从“多元文化的身份冲突”移到
了“故乡经验的表达”上,打算将他与阿利斯泰尔·麦克
劳德放在一起,细致地考察他在当下泛抒情化的乡愁书写
局面下,如何规避写作流弊,如何应用自身的视角与观察
力,将故乡经验的书写变成既是回忆也是创造,既是个人
情感的流露又具备普世性的发现,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
典范表达。但令我惭愧的是,写完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我已经没有时间再去重读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这
三部书过于厚重,而如果不能从文本的细微之处探讨他在
处理故乡经验时的独到之处,书写是毫无必要性的;米洛
拉德·帕维奇是阅读的奇异之旅,我相信许多人都在他的
作品中找到了无人能匹的重返梦境的感觉,并且同时体验
到了梦之语言的轻逸与深奥。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把
打开帕维奇艺术世界大门的钥匙,但是太难了,虽然这次
重读意识到“以做梦的方式来思考”他的作品也许是一条
捷径,然而那些意义丛生的句子,还是让我一不小心就迷
失了方向。不过这正是阅读帕维奇的乐趣所在,每次重读
,都如同一次重生,这种阅读天书般的体验就如同我们每
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梦的尽头在哪里;伊萨克·巴别尔是个
例外,我在他与契诃夫之间做了反复选择,最终因为无论
就作品还是人生而言,巴别尔都显得更有冲击力、更激烈
一些而放弃了看似温和的契诃夫,为此我心中愧疚良久。
说伊萨克·巴别尔是个例外,是因为他的个人命运比作品
更使我慨叹唏嘘,那是一个多么亢奋又不安的灵魂,毅然
迎接生活,又被时代所驱赶,就好像一个渴望逆流而上的
人,却一次次地被抛在岸边,直至终被淹没;残雪是唯一
的中国作家,对她的选择没有什么意外,这位奋勇独行在
中国文坛的女作家,多年来一直陪伴着我,虽然对其作品
依旧充满困惑,但是她的文学追求及其作品对欲望和精神
内在层次的展现,屡屡给我启发;列夫·托尔斯泰和玛格
丽特·尤瑟纳尔的意义非同凡响,两人在其作品中所探讨
的生命主题,比之于作品在艺术上给予我的援助更为刻骨
更为持久,他们是直接进入我生命进程参与我人生选择的
伟大作家,说什么都无法割舍。
接下来是怎么写的问题。这些公认的文学经典或者优
秀作品,历来不缺少被人阅读和书写,各人读出的意味不
同,写出的文字也各有境界,即便误读也是在开掘文字的
疆域,但文字稍有不慎和松懈,便会很容易地落入一摊咀
嚼物的下场,连想一想都讨人嫌。于是很伤脑筋地思索又
思索,要怎样才能使这些文字成为一株新鲜自然的植物,
而非绑在原著上的假肢与假花?还是自身与这些书的关系
启发了我,这些书,以及它们的作者,都是长久陪伴着我
目录
如何抵御帕维奇
魔法时间
说吧,记忆
巴别尔在1927
表演课
托尔斯泰的胡子
幽灵启示录
牙齿的哀愁
后记:相遇与倾诉
精彩页
进入黑暗的时空如同为一篇小说寻找开始,一定有一个或者更多入口在等待着你,而在你不曾触发它们之前,它们与黑暗连为一体,埋没了你所想象和想象不到的光亮。大多时候,我畏惧难觅光泽的黑暗时空,因为较之于肉眼可见的世界,黑暗时空意味着更多的未知、孤独、困惑、恐惧和可能性,意味着自身充满着难以窥见的无知、渺小和虚弱。然而这篇文字,没有比以黑暗的时空为背景更适合的开头了,除了窗外真实的黑夜,更因为我所面对的是——米洛拉德·帕维奇的作品。
在我有限的阅读中,除了帕维奇,没有哪位作家的作品能够带给我一次比一次更为强烈的孤独与恐惧感,以及渐渐逼近的焦虑;而与此同时,伴随心房深处的孤独、恐惧与焦虑,一连串活泼的脑电波又如发光的飞鸟在夜空里振翅飞翔。这是10年前我初次阅读帕维奇的感受。10年间,我一边情不自禁地一再重读他的作品,一边又一再地心生抗拒,因为一俟沉入文本,那绵长不休的孤独与焦虑又卷土而来。10年后,此番阅读的体验重演,稍稍改变的,可能是已经能够用一种中年人的心境,坦然道出阅读中的困惑。
1
读到《哈扎尔辞典》已经是2007年9月。彼时,我并未特意购买帕维奇的作品,而是在一股一发不可收的购书欲的鼓动下,一口气在孔夫子旧书网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一套“现当代世界文学丛书”。《哈扎尔辞典》就在这套丛书里。也许是书封上的那张充满灵异气息的人体图案吸引了我,使我在十余本世界现当代文学杰作中首先翻开了它。
写在目录后面的“中译本编者的话”里有这样两行字,“他们(读者)不会怀疑又有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师进入了世界文坛,在其编年史上写下了罕见其匹的美丽的一页”,我在这两行字的下面画上了一道双曲线。
在“中译本编者的话”之后,是一张印有边框花纹形似碑文的书页,本页未经翻译,全页最显眼处是一个年份数字一“1691”。后经与“卷首导语”对照,能够确定这是1691年出版的《哈扎尔辞典》的书封。此页纸背上写着:
在此躺着的这位读者
永远也不会
打开这本书,
因为他已长眠于此。
先是“罕见其匹”,接下来是“长眠于此的读者”,不曾进入故事,惊讶与困惑已经掀起阵阵厉风。果然,接下来的一页“卷首导语”首句就指出本书曾给读者带来“杀身之祸”。阅读史上,身为读者所听到的传闻,总是写书招致的杀身之祸大于读书,而后者的成因,显然更具“奇书”的多重含义。不过,作者立刻打消了读者的生死之忧,因为那位“长眠于此的读者”是1691年所代表的17世纪末的读者,而诸如我这样的读者,则是300年之后21世纪的读者。在寻找新旧《哈扎尔辞典》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仅仅两页纸,就耗去我半上午的时问。最终,我明白过来,时隔300年,不管本书作者多么强调这本新《哈扎尔辞典》的所有资料及书写结构均取自旧《哈扎尔辞典》,都不过是迷惑读者的一种写作策略,因为两次进入同一个房间的人不会做同样的梦,两个同时进入一个梦的人记录的也是两个不同的梦。
仅在卷首部分,我已经感受到了重重玄机,当进入“辞典”的正式内容,那个沼泽似的黑暗时空便不知不觉将我四面包裹起来,使我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分开的梦虫。接下来,便是林林立立不可悉数的迷障,我说的是那些人物、对话、物件、祷文、事件……他们的出现与发展、他们的始与终,同时采用了两个世界——梦与现实——的逻辑,以至于当不习惯领悟梦境的读者置身于这个黑暗的时空,会犹如一个瘸子或者瘫子那么艰难。遍布眼中的迷障,没有一个困惑愿意善罢甘休,没有一个疑问只身孤立,有时候,就是两个词语间的空隙,都会让我难以跨越。
P2-4
导语
文学作品往往潜隐作家的影子。由作品文本联系到作家本身的解读,是一种阅读意趣,也是深入洞悉作家内在的一种路径。本书选取了国内外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进而联系解读作家本身,实现文本—作家的联动解读,为读者提供了进入文本和作家的新颖途径。
作者的写作笔法亦不拘一格,读原典与自身联系紧密,或是与当下生活的映照,或是对自身智力境界的开掘,让经典阅读具有了接受史的意义。
序言
缘起
经典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其魅力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
而削弱。阅读经典,不仅能扩充我们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增强思想的深度,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能够延展我们
生命的维度和情感的纵深,让我们度过一个更有意义的人
生。因此,任何一种经典,都值得我们穷尽一生去阅读,
去领会,去思索。
作为“诗想者”品牌重要组成部分的“读经典”书系
,以对文学艺术领域的经典作品、代表性人物的感受和介
绍为主。所选作者,多为具有突出创作成就的作家,他们
对经典作品的感悟、解读、生发、指谬,对人物的颂扬与
批评,对“伪经典”的批判,均秉承“绘天才精神肖像,
传大师旷世之音”的宗旨。在行文造句中,力求简洁、随
和、朴实,不估屈聱牙、凌空蹈虚。
做书不易,“诗想者”坚持只出版具有独特性与高品
质的文学图书,更是充满孤独与艰辛,但对文学的这一份
热爱,值得我们不断努力。“读经典”书系既是对古今中
外杰出作家与作品的致敬,也是对真诚而亲切的读者的回
报,同时,我们也期望通过这一系列图书,为建设书香社
会尽绵薄之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9月
内容推荐
本书对列夫·托尔斯泰、米洛拉德·帕维奇、萨尔曼·鲁西迪、伊萨克·巴别尔、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查蒂·史密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残雪等8位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予以深度阅读,而后结合个体生命体验,在经典文本最能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之处,进行拓展与开掘,使经典由外部的书籍而内化为生命本身,使其不仅成为艺术创作的坐标,更成为与作者生命节奏相契合的脉搏的跳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托尔斯泰的胡子(精)/诗想者读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16481
开本 32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9-04-01
首版时间 2019-04-01
印刷时间 201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02
CIP核字 2019038255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7
147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