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雅俗之间--李渔的矛盾性及其审美独特性/文学研究丛书 |
| 内容 | 作者简介 魏琛琳,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研究生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就读于香港大学。主要从事古典小说、比较文学、文学翻译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目录 一、绪论 二、概述 (一)市民、文人 (二)晚明社会的新变 (三)晚明的审美风尚 (四)雅与俗 三 从对“雅”的态度看李渔的审美独特性 (一)晚明“雅”和“俗”的判定标准 1.以“古”为雅 2.合宜则“雅” 3.以“素”为雅 4.以“清”为雅 (二)从对“雅”的内涵界定 看李渔与同时期风雅文人的区别 1.李渔的“古” 2.李渔的“合宜” 3.李渔的“素” 4.小结 四 “作文”和“为人”的独特性李渔的戏曲小说 (一)李渔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独特性 1.体裁选择、写作方式与创作风格——李渔与经营知识分子的矛盾 2.自相矛盾——戏曲创作理论与具体写作实践的矛盾 (二)人生道路选择、个性心理方面的矛盾 1.人生选择的矛盾:一条积极而又消极的路 2.个人心态的矛盾:一种自得而又不甘的情绪 3.对精英文人评价的矛盾:一种自负而又自卑的态度 4.个人期待和自我评价的矛盾:“为大众慈航”与“无裨于人心世道” (三)作文和为人特殊性的原因分析 1.对于文体分类和鉴赏标准的明确认识 2.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原因 3.小结 五 从饮食书写看李渔的矛盾性及其审美独特性 (一)庖人之书——李渔与精英知识分子之矛盾 (二)自相矛盾——《闲情偶寄·饮馔部》中的细节探究 (三)人间烟火气——与其它以清雅著称的食谱相较 (四)感官描写——李渔与前人的区别和个人特点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 中文论文 英文专著 内容推荐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作家之一,从“俳优”到“帮闲”,到“文化商人”,其形象变异承载着时代的观念变迁。本书从李渔的生活美学、文学创作、人生道路选择、饮食文观等方面对李渔进行了详细而又扎实的探讨,不仅仅局限于李渔本体研究,还将视野扩展到了当时的社会和时代,在全面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并分析了李渔身上一个十分有趣的特点“矛盾”—这是他亦文亦商、亦士亦优的基础,是其“仕”而又“不仕”的原因,更是其“风流”而又“道学”的关键。本书丰富翔实,观点新颖,尤其是对李渔饮食书写进行的分析,见解独到。 本书将李渔置于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下,将其与同时代其他社会阶层,以及他们采取的生活方式、秉持的思想主张加以比较,比较其间的异同,从而对其社会角色进行准确定位,进而探究李渔的特殊社会角色对其艺术世界的影响,尤其是其艺术审美的独特性与代表性,旁涉其审美独特性的成因,切实填补了目前学界的研究空白。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雅俗之间--李渔的矛盾性及其审美独特性/文学研究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魏琛琳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87639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32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83 |
| 出版时间 | 2019-05-01 |
| 首版时间 | 2019-05-01 |
| 印刷时间 | 2019-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378 |
| CIP核字 | 2018281183 |
| 中图分类号 | I206.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5.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9 |
| 宽 | 168 |
| 高 | 11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