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资治通鉴三十三讲)
内容
内容推荐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享誉古今中外、被称为“帝王的镜子”的《资治通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本书从礼治之道、德才之道、用人之道、赏罚之道、吏治之道、施政之道、决策之道、安民之道等三十三个方面解析了《资治通鉴》中的国家治理经验,并附有《资治通鉴》所载成功之君、中兴之君的案例,讲述了成功执政者、中兴执政者治理国家之道以及特质,阐释了执政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心。本书“有资于治道”,可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简介
罗英桓,出生于1977年12月,法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业余时间潜心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读经史、诸子等典籍二十年。现供职于某省直机关。著有《中华文化大智慧(嘉言篇)》。
目录
引言 《资治通鉴》是最好的国家治理教科书
一、《资治通鉴》书名的含义
二、《资治通鉴》是史学巨擘司马光历时十九年修成的
三、《资治通鉴》的内容关乎国家兴衰、生民休戚
四、《资治通鉴》对国家治理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五、《资治通鉴》是一部福泽天下之书
六、《资治通鉴》的后世评价
第一讲 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的教训——论礼治之道
一、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
二、司马光对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的看法
三、礼治名分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第二讲 智宣子重才轻德立智瑶——论德才之道
一、智宣子立智瑶为接班人
二、智瑶贪婪刚愎导致家破族灭
三、司马光评智瑶灭亡的“德才论”
第三讲 赵简子派尹铎治晋阳的方略——论保民之道
一、赵简子令尹铎保障百姓
二、国家治理中关于保障百姓的基本措施
三、保障百姓关乎国祚的长短
第四讲 魏文侯礼贤下士称雄中原——论礼贤之道
一、魏文侯礼贤下士
二、魏文侯礼贤下士的效果:称雄中原
三、礼贤下士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
第五讲 魏文侯问李克择相——论识人之道
一、魏文侯与李克关于择相的对话:识人五法
二、识人之难: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三、识人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第六讲 卫侯不任苟变为将——论用人之道
一、卫侯因两个鸡蛋弃将才不用
二、刘劭关于人之长短的分析
三、国家治理中需要注意的用人原则
第七讲 齐威王一封一烹而国家大治——论赏罚之道
一、齐威王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
二、赏罚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三、国家治理中如何实施赏罚
第八讲 秦孝公重赏求贤——论求贤之道
一、秦孝公颁布求贤令
二、历史上有名的求贤诏
三、国家治理的启示:重赏是求贤诚意的体现
第九讲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而国富兵强——论变法之道
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效果、历史意义及商鞅本人的结局
三、国家治理中如何推行变法
第十讲 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的经过——论立信之道
一、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二、司马光对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的评论
三、信用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第十一讲 韩昭王不因私请而废法度——论奉法之道
一、韩昭王拒绝申不害私请
二、名将赵奢的经典之论:奉法则国强、法削则国弱
三、国家治理当确立法度、任用法度、奉守法度
第十二讲 燕昭王尊郭隗为师高筑黄金台——论尊师之道
一、燕昭王屈身尊郭隗为师
二、燕昭王尊郭隗为师、高筑黄金台的效果
三、国家治理中的一条规律: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徒者亡
第十三讲 秦王政废除逐客令——论聚才之道
一、秦王政因李斯上书而废除逐客令
二、秦国的外来大才: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尉缭、李斯
三、如何集聚天下之才
第十四讲 汉高祖不诛秦王子婴爱惜人命——论护生之道
一、汉高祖不诛秦王子婴
二、《易经》揭示的原理:天地之大德曰生
三、执政者须爱惜民命不妄杀人
第十五讲 汉高祖“约法三章”定汉基业——论治民之道
一、汉高祖“约法三章”
二、“约法三章”体现的治理哲学
三、“约法三章”与治民之道
第十六讲 汉高祖不封六国之后——论经权之道
一、汉高祖听张良之议不封六国之后
二、荀悦论立策决胜之术
三、如何推行经权之道
第十七讲 汉高祖用三杰取天下——论建功之道
一、汉高祖论用张良萧何韩信而取得天下
二、柳宗元《梓人传》的观点
三、如何用人建功
第十八讲 汉高祖迁都长安——论定都之道
一、汉高祖听娄敬张良之议迁都长安
二、首都关系国脉
三、如何选择首都:地缘政治的运用
第十九讲 汉高祖封鄂千秋为安平侯——论进贤之道
一、汉高祖封赏进贤之功的鄂千秋
二、孔子论贤:进贤为贤
三、如何做到进贤
第二十讲 汉文帝废除诽谤妖言之罪——论畅言之道
一、汉文帝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以开言路
二、言路事关治道兴衰
三、如何广开言路
第二十一讲 汉文帝景帝实行清净恭俭的国策——论休养之道
一、汉文帝、景帝清净恭俭
二、汉文帝、景帝清净恭俭的主要举措
三、执政者如何推行清净恭俭的休养之道
第二十二讲 汉武帝避免秦亡之祸——论罪己之道
一、汉武帝罪己改过
二、司马光对汉武帝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
三、罪己改过是避免危亡、走向兴盛的重大举措
第二十三讲 汉昭帝明察秋毫不疑霍光——论明察之道
一、汉昭帝明察秋毫粉碎阴谋
二、《资治通鉴》对汉昭帝明察秋毫的评价
三、执政者要善于明察
第二十四讲 汉宣帝狠抓吏治开创中兴——论吏治之道
一、汉宣帝狠抓吏治
二、汉宣帝狠抓吏治的效果:循吏最多、刑狱公平、民安其业
三、国家治理中必须将吏治置于优先地位
第二十五讲 光武帝征召民间隐士——论举逸之道
一、光武帝诏征周党严光
二、司马光、范仲淹对光武帝举逸民的评价
三、执政者必须重视举逸民
序言
国家治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举凡土地、房屋
、粮食、教育、税赋等皆是其中重要内容。所以国家治理
关系到每个人过得富裕不富裕、过得舒心不舒心、过得幸
福不幸福。而《资治通鉴》就是一部国家治理教科书,非
常值得我们关注。
《资治通鉴》知名度极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部
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共1362年的史事,贯穿周、秦、汉、魏、晋、宋、齐、梁
、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十六个
朝代,书中还对有关史实用“臣光曰”等加以评论,可谓
十六朝国家治理得失皆在其中,堪称是“最好的一部国家
治理教科书”。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曾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睿智。”有志于治国经邦
者、有志于端明学术者以及在位的执政者、领导者、决策
者、管理者、教师、企业老板和CEO等都需要研读《资治通
鉴》一书,以期有助于治理好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
地方乃至一个国家。
事实上,由于人性的原因,人类在政治上的弱点如自
私、贪婪、嫉妒、猜疑、骄奢等和固有的欲望如权力欲、
控制欲、美色欲等,并不会因为时代的更迭而发生本质的
改变,因此人不可避免地会重复以往的行为,重犯以往的
错误(尽管在表现形式上有些差异),因而历史往往有惊
人的相似。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
是当代史”,也就是说,看过去就是看现在。现在遇到的
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
事情也都可以作为现在的镜鉴。所以,历史具有重要的借
鉴参考价值。
时至今日,很多人家中都有这本《资治通鉴》藏书。
但是,《资治通鉴》并不是很容易读懂、读透的一部书,
尤其是它的内容严谨,而且非常博大,所以大多只是观其
故事、观其大概,而其中的微言大义却难以品读。据元代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载,司马光本人曾说过:“修
《通鉴》成,唯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已欠伸
思睡。”也就是说,《资治通鉴》修成后,只有王胜之借
了会读,其他人没有读完一页,就已经犯困想睡觉了。这
的确是令人遗憾的事。
为了阐发《资治通鉴》的微言大义,使之不落于“历
史故事”,同时为了让《资治通鉴》更加通俗易懂,使之
不成为“阳春白雪”,特着《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
资治通鉴〉三十三讲》。本书择取《资治通鉴》所载国家
治理的重大事件进行论述,对其中得失进行品评,同时解
析了历史上英明执政者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期
能管窥《资治通鉴》之一二,发挥《资治通鉴》的“资政
育人”的作用。
一代明君唐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果
我们将《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名着,真正作为最好的国家
治理教科书,真正读懂读透,并且真正运用到修身治国上
,知兴替、明得失,那么我们相信,一定可以早日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
由于学识有限,本书定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指
正!
罗英桓
2018年12月
导语
为什么说《资治通鉴》是好的一部国家治理教科书呢?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资治通鉴》所载的都是历史上真实人物的实践,都是活生生的真实案例,十六个朝代的国家治理得失尽在其中,一目了然。从这一点来说,《资治通鉴》作为国家治理教科书更容易契合实际,更容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所以,《资治通鉴》是较好的国家治理教科书。
本书择取《资治通鉴》所载国家治理的重大事件进行论述,对其中得失进行品评,同时解析了历史上英明执政者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期能管窥《资治通鉴》之一二,发挥《资治通鉴》的“资政育人”的作用。
精彩页
第一讲 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的教训
——论礼治之道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
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资治通鉴·周纪一》
我们打开《资治通鉴》的正文,最开头的内容,也是第一个历史事件,只有一句话,即“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就是著名的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事件。这表明,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并没有像《史记》那样从上古的五帝写起,也没有从三代的夏、商、周写起,而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这是非常值得奇怪的一件事。
大家都知道,司马光一直嗜好《左氏春秋》,他写《资治通鉴》也是想续《左氏春秋》。《左氏春秋》是为孔子《春秋》作传的,但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即截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但《左氏春秋》最后提到鲁悼公四年,韩氏、魏氏因智伯贪婪而刚愎,反过来与赵氏合谋灭亡了智伯。在紧接着的后文中,司马光详细记载了赵、韩、魏三家灭智伯之事。可以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确是续左氏之意的。
那么,司马光为什么把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这件事放在最前面讲,而不先讲三家灭智伯之事呢?它们之间的时间相差52年,而且三家灭智伯发生在前。自然,此中必有深意。究竟有什么深意呢?司马光认为周威烈王破坏了礼治名分,这是造成周王室衰落的关键。而且这件事对以后的君主治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所以,司马光开篇就写了这件事。而且司马光就这件事发表了很长的评论,从中我们可以知晓礼治之道。
一、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
《资治通鉴·周纪一》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这里面的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即战国初期赫赫有名的魏文侯。赵籍,是赵简子的曾孙赵献子的儿子,即赵烈侯。韩虔,是韩康子的孙子,即韩景侯。魏桓子、赵简子、韩康子则是灭智伯的主角。
事实上,魏、赵、韩三家分晋由来已久。据《史记·赵世家》载,晋平公十三年(公元前545年),吴国的贤明公子季札(即延陵季子)出使晋国时早有预言说:“晋国的政权最终会归于魏、赵、韩这三家了。”后来延陵季子的预言就成真了,能够预见近百年以后的历史确实了不起啊!据《史记·晋世家》载,当时,执掌晋国政权的有六卿,除了魏、赵、韩这三家外,还有范氏、中行氏、智氏这三家。而且智氏的力量一度最为强大。公元前458年,智氏与魏、赵、韩共灭范氏、中行氏,并瓜分了这两家的土地。在智氏与赵、魏、韩三家瓜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作为自己的私邑时,晋出公曾想依靠齐国和鲁国讨伐四卿,四卿反而攻打晋出公,晋出公逃奔齐国死在路上,智伯于是立了晋昭公的曾孙为晋国的国君,也就是晋哀公,而晋国的政权完全由智伯掌控。晋哀公四年(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合起来又灭了智氏,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到了公元前437年晋哀公的儿子晋幽公即位时,不仅不能号令魏、赵、韩三家,反而自己得去朝见这三家之卿,晋朝的公室也只保留了绛和曲沃这两座城邑,其余全部被三家瓜分。
但是这个时候,作为最高裁判者的周天子,并没有承认魏、赵、韩三家的合法性。一直过了50年,到了周威烈王时才正式承认了这三家为诸侯国君。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政治事件,意味着犯上僭越有了合法性。至此冠履倒置,纪纲扫地,所谓君臣名分不存了。因此,司马光在编著《资治通鉴》时,以周威烈王为开始,特书“初命”二字,表示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情,以此垂戒万世。(P10-1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资治通鉴三十三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英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429048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6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2019-03-01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506
CIP核字 2018301149
中图分类号 K204.3-49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1: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