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中国歌剧制作与推广概论 |
| 内容 | 内容推荐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体系己经成为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因其表演形式的特殊性,使其能够成为传播社会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歌剧艺术长期以来被誉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如何让老百姓熟悉、走近歌剧这门艺术,进而走进剧院欣赏歌剧,这是我们广大音乐从业者需要解决的难题。解答好这个题目,有助于提升大众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也是市场化歌剧生存的需要。解答好这个题目,才能丰富物质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作者简介 羡涛,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音乐系主任,曾任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奥地利维也纳国立音乐表演艺术大学,国家公派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访问学者。曾在大型清唱剧《雷锋》中饰演“雷锋”获辽宁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欧洲歌剧艺术在我国的传播概述 第一节 歌剧艺术在我国早期的传播发展 第二节 欧洲歌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 传播发展 第三节 外国歌剧在改革开放后的传播发展 第四节 外国歌剧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的传播发展 第二章 20世纪我国歌剧的制作传播 第一节 中国歌剧的萌芽期(20-30年代我国歌剧的制作传播) 第二节 20世纪40年代我国歌剧的制作与推广 第三节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歌剧的制作与推广 第四节 从荒芜到复苏(1966-1980) 第五节 从复苏到多元探索(1980-1990) 第六节 20世纪90年代歌剧的制演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原创歌剧的创演综述 第一节 新世纪前10年我国歌剧制作推广情况(2001-2010) 第二节 2010年至今我国的歌剧制作推广情况 第四章 我国歌剧制演主要单位 第一节 国家专业院团(校) 第二节 省级专业院团 第五章 我国歌剧传播的剧场建设 第一节 国家级代表性歌剧演出专业剧院 第二节 各地代表性歌剧演出专业剧院 第三节 我国大剧院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六章 推动我国歌剧制作传播的举措 第一节 把脉中国歌剧发展的歌剧论坛 第二节 中国歌剧节 参考文献 导语 梳理我国歌剧在制演及推广上的历史,并结合代表剧目,多维度、多角度、不同视角分析我国各时期歌剧制作与推广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对我国歌剧传播媒介的发展状况及历史变迁脉络以及中外歌剧演出交流历史加以梳理,从而理清我国歌剧制作与推广历史维度的宽度,是本项目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歌剧制作与推广概论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羡涛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5484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7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01 |
| 出版时间 | 2019-10-01 |
| 首版时间 | 2019-10-01 |
| 印刷时间 | 2019-10-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40 |
| CIP核字 | 2019232390 |
| 中图分类号 | J82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7.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9 |
| 宽 | 171 |
| 高 | 18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