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史家与史学(增订版)/中华学人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作者数十年来对于史学前贤和史学名著的体悟,既有前辈身影失而重睹的历史情缘,又有作者阅读时的特殊心境,还有对于一些史学思潮的反思。作为一种过来人的经历,独具一格的中西史学观察,对年轻人珍重学术史定会有不少启发,无疑可以让后来者在学术传承的脉络中汲取养分,在百年探索不已、交相激荡中重塑中国史学的未来。 作者简介 王家范,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主攻中国社会经济史,侧重明清时段与江南地区,于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也多有探索。代表性学术论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等。 目录 治史当尽心平心——吕诚之先生史识感言 许思园:一个被湮没的人文学者 “新史学”旨趣实践会通第一人——为纪念吕思勉逝世50周年而作 梁启超构建新式中国通史理想的实现 “新史学”通史旨趣的丰富和完善 “思勉人文学术”精神 吕著中国历史教材研究刍议 历史教材的前世今生 吕著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理念 吕著中学历史教材的剪裁手法 范文澜:一生追求神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张荫麟《中国史纲》导读 为学贵自辟,莫依门户侧 众窍无窍 天然自成 萧一山《清代通史》导读 柳诒徵《国史要义》探津 风骨意境遗后世——恭读旭麓师《浮想录》 一、“通”:意与境的兼得 二、新陈代谢:“中国近代通史” 三、“史学是一种体验” 走向世界与中国情怀——“中国史”研究世纪学术回顾 对现代性的回应:重新认识中国 学术个案之一:顾颉刚、钱穆、郭沫若 学术个案之二:陈寅恪、吕思勉 时代的挑战:史学取向及其内在紧张 科学实证与人文诠释——百年史学回顾 新史学:对科学实证的追求 诠释:史家与时代的对话 中国通史编著百年回顾 小人物命运背后的大历史——史景迁《王氏之死》 解读历史的沉重——弗兰克《白银资本》读后 阅读心理镜像 “中心”偏好与“单脚走天下” 中国不需要“皇帝的新衣” 《大分流》与中国历史重估 中国社会经济史面临的挑战——回应《大分流》的“问题意识” 孙皓晖式话语与“伪中国史观” 阅读历史: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 导语 本书回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探寻吕思勉、许思园、范文澜、张荫麟、萧一山、柳诒徵等最有成就与影响的史学大家的学术追求与人格魅力,以同情地理解、分析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思想遭遇与人生遭遇,并从整体上对20世纪中国史学做出自己的考量,新见迭出,多发人所未发。文字精炼,让人读来颇有收获。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史家与史学(增订版)/中华学人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家范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324476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19-09-01 |
首版时间 | 2019-09-01 |
印刷时间 | 2019-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44 |
CIP核字 | 2019002996 |
中图分类号 | K092.6 |
丛书名 | |
印张 | 1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61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