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现代性赋格(19世纪欧洲文学名著启示录修订版)(精)
内容
作者简介
童明,(笔名,原名刘军)1992年获美国麻省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教授;曾担任纽约联合国总部译员。撰写的有关英美文学、欧洲文学、文学文化理论的论文散见于美国学术出版社的专著和学术刊物:近作有《美国文学史》(英文)。
目录
再听已是曲中人(修订版序)
启蒙篇
第一章 启蒙(上):现代计划的轨迹
第二章 启蒙(下):后现代的思辨
法兰西篇
第三章 波德莱尔忧郁的理想
第四章 福楼拜的美学判断
俄罗斯篇
第五章 欧洲现代化和彼得堡幻想曲
第六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人
尼采篇
第七章 尼采式转折(上):悲剧之力
第八章 尼采式转折(下):实践音乐吧,苏格拉底
参考文献
索引
鸣谢
精彩页
第一章 启蒙(上)
现代计划的轨迹
1 从启蒙说起
和现代(modern)相关的还有三个词:modernization(现代化)、modernity(现代性)、modernism(现代主义,即现代文学和艺术)。“现代化”不言而喻。“现代性”指现代哲学思想,也就是那些与现代化和现代世界相关的价值观。“现代主义”通常又代表“美学/艺术现代性”(aesthetic/anisitic modemity),它与现代性有一致之处,又时有冲突,存在着张力。
思考现代性很重要,因为没有适当的现代价值,现代化就会失去灵魂,或变成无头怪物,或成了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Sphinx)。无灵魂的现代化、无头怪物或斯芬克斯出现在现实中,比起神话喻说要可怕许多。
对现代性的思辨一直没有停止,在动态中显现出许多的层面。与其问“什么是现代性?”不如问“现代性有哪些层面?有哪些价值应该坚持?有哪些问题需要警惕?”作历史动态观,现代性不是旷野一支孤笛,而是回荡时空的赋格。赋格(法文和英文fugue,意大利文fuga)是多声部对位音乐结构之一种。在赋格中,最先出现的主题(音乐导句)产生变化,随之出现几个与之对位发展的对题或答题,多个声音相互呼应,相互追逐,复调浑然一体。
我们认为,现代性是多意、多声、复调的,这其实已经是用后现代的方式讨论现代性。后现代理论不是否定现代性,而是使之在对话中继续。后现代思辨的鲜明特征是不事体系,以不事体系来审视体系,产生的是立体的多元景观(借罗兰·巴特的用语,stereographic plurality)。以《现代性赋格》为这本书的标题,意思是:不以单一现代性理论为目的,意在识别各种对体系现代性的对位应答,重现现代性的复调。复调式的理论已经是“元理论”(metatheory)。
从历史的大趋势看,“前现代”在欧洲是以神权为意识形态的君主专制时期,那段时期被史家称为中世纪;现代意识挑战前现代的意识,萌芽于文艺复兴;到了17-18世纪,霍布斯、洛克、休谟、康德等人的著作,以阐释人权和世俗化价值为己任,为现代世界作哲学思想的立法,挑战神权和王权代表的绝对价值,此时现代性之势于焉形成。进入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推波助澜,现代性形成了体系,今人称“体系(化)现代性”(systemized modernity)。
对于康德需要多说两句。康德的哲学巩固了启蒙的理性传统,但他又是浪漫哲学的理论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他的第三个批判)中谈到美学判断包括了理性之外的人性功能(human faculties),这又暗暗抵触着他的理性论述。康德的复杂和矛盾也是康德的复调。同样的道理,现代性不能用理性主义的单一音调来解释。
本书以19世纪欧洲文学为主要话题,展现现代性的各个层面,先从启蒙说起。在历史实践中,启蒙的体系现代性(或简称现代体系)的有些价值被肯定,有些价值则显露出问题和局限。两百多年来,质疑和思考体系现代性的声音累积了思辨策略(critical strategies),至20世纪下半叶化作新的理论能量,成为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重要的一维。“后”(post-)这个前缀,有“超越”的意思,也有“思辨”的含义。鉴于后现代性还是在谈现代性,“后现代性”这个说法,可以理解为对启蒙体系现代性的后见之明。
针对体系现代性的后现代,不是另立体系,而是不事体系,在历史、变化、新语言认识的更大格局中,继续寻求启蒙之光,继续启蒙。用当代思辨理论的另一个词语,“后现代性”可称作“对位现代性”(contrapuntal modernity)。“对位”的说法借用了多声部音乐。
启蒙是件大事。我们分上、下篇叙述。上篇综述启蒙如何提出了现代性计划,形成哲学思想体系,同时,还谈到启蒙中一些非体系的思想;下篇以19世纪欧洲文学和后现代理论为例,论及针对体系现代性的后现代讨论,以及后现代在理性、主体、知识、人等形成体系的概念上如何思辨,形成新策略。
P3-5
导语
全书按四篇展开,其中的各章可作为独立散文,但能彼此呼应,呈现多声部赋格。力求实现诗性的思辨与思辨的诗性,复现19世纪欧洲现代化的历史语境,重温经典文学作品的启示,以期唤醒与现代体系形成对位张力的人文美学现代性。对于仍在寻找现代意识的中国,欧洲现代化的历史(包括其中的文学史)所能提供的借鉴,不可忽视。
序言
再听已是曲中人
1
《现代性赋格》于2008年首次出版。去年,北京三联
书店找到我,说书的反响不错,希望能够再版。我自然为
之欣喜。隔了十年,书的意图和格局不变,但要补充、勘
正、修订,有些话可以说得更清楚。未尽之言,就写在这
篇新序里。
十年间在各地讲课,与许多人谈起这本书或其中章节
,他们或评或问,给我不少启示。经常问的问题有二,借
此机会首先作答。
一问: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或,为什么这样写?这
本书以19世纪欧洲经典文学为例,以当代思辨理论为主干
,探讨复调的现代性,是学术著作,但写法尝试着融历史
、作品和理论为散文,说它是学术散文集也未尝不可。
在美国一所大学任教二十多年了,用中文写学术文字
,不受项目限制,不受奖项所累,也不依靠资助,我觉得
比较自由。西方思辨理论(critical theory)是我的专
业领域之一,长期沉浸其中,知道思辨理论艰涩难懂,何
不深入浅出,做更直观易懂的表述?但思辨(critique或
critical thinking)之为思辨,难免引出概念及术语,
这对接触思辨理论不多的读者有所挑战。有朋友建议,不
妨学术性再少些,散文性再多些。我听进去了,毕竟更喜
欢以印象为主的文字。谁知道呢,下一本书就那样写了。
学理性的写作我不会放弃,因为学理的思辨,是使人
获得自主和自由的重要能力,仍然是稀缺之物,而且新的
启蒙需要更多更好的学理性读物。现实是,渗透在我们生
活里的思想概念,影响并控制我们的思维,若无力对之思
辨,无异于放弃自由的思想和生存。诚然,直接切入时弊
的文章更痛快淋漓;学理思辨则似乎游离于现实之外,在
抽象层次回应现实,但是如果被理解,便更有力量。西方
人很把思辨当回事,认真到笨拙,却抽象出了一次又一次
真正的革命,实乃大智若愚。我们的人文学术也需要大智
若愚。学术若耐不得寂寞,往往大愚若智;若屈从于利益
,则思辨退化而彰显花辩。花辩,即辩论比赛中的“花样
辩论”,可搁置是非对错,调动各种技巧和花样,只为赢
得一时的胜利。花辩在比赛中是娱乐,进入公共话语就成
欺骗,进入学术已是堕落。良知是学术的最低和最高标准
。具体而言,良知是对历史环境中何为正义的认知,然后
担当起这种认知。
《现代性赋格》从现代性体系及其概念说起,谈到19
世纪欧洲经典文学家(本书所选的作家都是现代主义文学
的先驱)对现代体系做出的各种应答和思考。这些历史中
和理论中的事,与今天的现实并非没有关系。历史中出现
过的问题总在反复,有些已经重现。更何况,世界意义上
的现代化终于来到中国,梳理并厘清历史上有关现代性的
来龙去脉、是非曲直就势在必行。
有一隐私可坦诚公开:这样写作受到了尼采风格的鼓
舞。西方思想史上,柏拉图传统设置了二元对立,把本不
该分割的分割开来,尊此贬彼,以立绝对之理,如尊哲学
而贬诗学,尊知识而贬解读,等等。尼采逆此传统,将艺
术思维和逻辑思维重新融为一体,形成诗性的思辨。这种
新的哲学和写作方式,也使尼采成为后现代思辨理论的主
要先驱,但写作如尼采一般诗意盎然的当代理论家并不多
见。
二问:为什么用后现代理论谈现代性?这似乎在问,
在理论上你是现代派还是后现代派?国内有一种相当普遍
的看法(其实是误解),认为后现代性意味着现代性的终
结,现代和后现代分属两个理论和历史阶段。这是把现代
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看作“断裂”(rupture),而不是“
延续”(continuity)的。依此理解,便有了现代和后现
代截然属于两派的推论。
不喜欢后现代的理由有多种,其中之一是:我们连现
代性还没有解决好呢,何必操心后现代。这个看法的前一
半很有道理,后一半可以商榷。
……
十年前,我和那位朋友有个共同的忧虑:现代化来了
,可是怎么像掉了魂儿似的。现代化的梦想毕竟要归于人
、合乎人性吧?否则,为什么要追这个梦?
我们谈到,19世纪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用钢筋和玻璃
建成,本是建筑史的进步,被大英帝国所用,变成宣示其
帝国权威和财富、权力的象征,而后,在车尔尼雪夫斯基
的《怎么办?》里,又奇怪地转化为乌托邦的象征。我对
朋友说,我们和父辈都是看着《怎么办?》成长的。我当
年下乡插队,宿命地带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
》,记得是民国时期杨维镐的汉译单行本。少年时期的我
在“文革”时期的大山里对19世纪下半叶的车尔尼雪夫斯
基产生了懵懵懂懂的怀疑。这个怀疑,使我逐渐走出了“
被监护的状态”。
波德莱尔能用浪子的眼睛看城市现代化并写出现代的
抒情诗?朋友兴致勃勃。我们一起想象,浪子会怎么看那
只华南虎,怎么写《长安的忧郁》。
不同的时空在流动的意识里交融。
这十年的变化真大,高铁、地铁、桥梁、火柴盒似的
高层建筑……最大的变化是,谁也离不开手机和微信了,
人们似乎多了一个新的器官。再过十年,人工智能、生物
学革命的普遍应用,还有更多的意想不到。这些变化,使
人激动,也让人恐慌。
还有其他的变化。十年前,人们还为华南虎的作假而
惊讶、愤慨,今天,作假作奸的虎可都是真的。各种更大
更普遍的作假,让人顾不上惊讶,不知如何愤慨;十年前
,强力拆迁已经开始,如今日益被合理化,成为常态,其
中的细节连梅菲斯特也自叹不如。
2007年12月,我担心西安的棕榈树能否过冬,这些年
它们一直安然无恙,这归功于环卫工人的工作,也验证了
植物的生命力。而2017年12月,国人所担忧的,是许许多
多打工的朋友突然流离失所,携家带口走进刺骨的寒风里

文学或许没有什么用。但在伟大的文学里,至少人的
良知不会过时。文学还教我们思考人的状况,教我们用歌
德、卡夫卡、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波德莱尔、果戈
理的眼睛观察变化的世界。
我有一个文学上的朋友,在一起聊文学的家常话几十
年,前几年他去世了。在悲痛的时候,我想起他常讲的一
句话:我们不能辜负了文学的教养。说也奇怪,他在我心
里一直还活着。
那位和我一起喝咖啡的朋友,十年没见了。那时没有
微信,我们常约了喝咖啡。现在有了微信,却没有了他的
消息。希望他能看到修订版的《现代性赋格》,读到这篇
序言。
三维空间加时间,是神秘的四维时空。作为物理形式
,四维时空只是理论和科幻;作为意识形式,四维时空却
随时可显现。
现代性赋格在四维时空里回响。初听不解曲中意,再
听已是曲中人。
2018年1月28日,于洛杉矶
内容推荐
本书融文学批评于散文篇章,通过对19世纪欧洲文学的讲读,再现欧洲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以期进入对“现代性”的复调式反思。“启蒙篇”以启蒙运动的发生与进化为线索,引出对现代体系和后现代策略的对位声部;“法兰西篇”与“俄罗斯篇”互为对照,呈现发达状态和不发达状态下的社会对现代体系的两种反应;“尼采篇”则是从西方思想史的大格局对现代体系的思辨和应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现代性赋格(19世纪欧洲文学名著启示录修订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童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63496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2019-05-01
印刷时间 201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46
CIP核字 2018145298
中图分类号 I500.6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1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7: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