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时代震荡的缝隙中生长(越剧改革与越剧独特审美的形成1938-1958)
内容
内容推荐
回顾上海越剧自1938年以来走过的改革历程,我们会看到:变化是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逐渐完成的,艺术是在日复一日的舞台演出中悄然沉淀的。20世纪50年代越剧辉煌的“薄发”,虽得益于有利的社会大环境,但追根溯源,实来自此前十余年的“厚积”。我们也会看到,在不断向外界汲取养料、丰富并扩展自身的过程中,越剧之所以并未陷入对前进方向的迷茫,是因为它在“取”的同时也有“舍”,而取舍之间的分野,则是在大量舞台实践中所形成的对自身的清晰认知。凡此种种,在今天,都深可令人回昧和反思。
作者简介
李声凤,先后在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得文学硕士、博士学位。曾经在浙江大学法语系任教,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主要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及戏剧戏曲领域的相关研究。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在“孤岛”打开局面——女子越剧最初的改革尝试(1938-1941)
第一节 “一娟”“一桂”的竞争与姚水娟改革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末越剧面对的三种选择
第三节 姚水娟改革时期的新戏和越剧创新传统的形成
第四节 新剧目的涌现、累积与越剧编导群体的分离
第二章 始于“沦陷”时期的再度转身——袁雪芬改革与越剧艺术风格的进一步确立(1942-1949)
第一节 袁雪芬改革的动力、时代契机与实质
第二节 《祥林嫂》与20世纪40年代越剧创作中的话语博弈
第三节 将传统与现代的手法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四节 报纸、电台与越剧新传统的巩固
第五节 越剧行当格局的重组与越剧独特审美风格的形成
第三章 在“戏改”中渐行渐远——上海越剧在20世纪50年代的两种发展趋向(1950-1958)
第一节 从国家层面出发对越剧形象的重新塑造——以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为中心
第二节 越剧舞台上短暂的百花齐放——以上海各民营越剧团为核心
第三节 越剧红楼戏的演变及其在20世纪50年代的盛况——以芳华版《宝玉与黛玉》为中心
结语
附录一 口述材料(录音、录像)
附录二 1938-1958年间上海一线私营越剧团部分演出剧目
附录三 1938-1949年间上海演出的部分越剧改编剧及其来源
附录四 20世纪30-50年代上海演出的越剧红楼戏及资料留存情况
附录五 现存越剧红楼开篇
附录六 1938-1958年间主要越剧剧场简介
附录七 1938-1958年间部分越剧剧目说明书封面及剧目主创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导语
《往还于传统和现代之间》是一部讲述上海越剧发展历史的图书。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现代城市娱乐体系已高度成熟,源于浙东乡村的女子越剧于此时进入上海,并通过自身的文化转型逐渐融入这一现代化都市之中。本文在梳理3次越剧改革所发生的历史语境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时期剧团(戏班)的运作、经营模式及观众群体结构性变迁的梳理,对各时期的代表性文本及舞台演出特征性现象加以分析和解读,以期重构现代性因素在大量舞台实践中与传统戏曲的话语体系发生关联、接触、渗透,融合的过程,展现越剧如何在这次传统与现代的相遇与碰撞、冲突与磨合的历程中演变为具有浓厚现代戏剧色彩的新剧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时代震荡的缝隙中生长(越剧改革与越剧独特审美的形成1938-1958)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声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614402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19-04-01
首版时间 2019-04-01
印刷时间 201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392
CIP核字 2019016612
中图分类号 J809.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9
1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