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皮亚佐拉
内容
内容简介

《皮亚佐拉》作家蒂亚娜·皮哑佐拉以诗意的笔触,将一位充满激情、活力四射、不知疲倦而义无所畏惧的音乐家带到读者面前:他为探戈而生,童年时便做着各种顽皮而稀奇古怪的梦;他能让丑陋变得美好,将低俗提升为高雅;他不循规蹈矩,在没有路的地方踩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是天才的阿斯托尔,世界的阿斯托尔;他是疯子阿斯托尔,一个癫狂得令人不可思议而又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的探戈大师。
   皮亚佐拉出生于银海,成长在纽约,艺术生涯始于布宜诺斯艾利斯,而成就其艺术风格和音乐地位的则是巴黎。于是,和着探戈华丽而忧伤的旋律和曼妙舞步,异国他乡的景色似乎也变得瑰丽多姿而又别样有趣……

目录

祖父和祖母
父亲和母亲
儿子
去国怀乡
班多钮手风琴
朝圣与梦想
最初的煎熬
德德
愿望与冲突
巴黎
众口嚣嚣
译后记

序言

身为阿根廷驻华使节,能为阿根廷乃至世界探戈的乐
圣——阿斯托尔·皮亚佐拉的首部完整传记中译本作序,
深感荣幸。
   欣见蒂亚娜·皮亚佐拉所写的传记不仅在阿根廷探戈
爱好者(阿根廷喜爱探戈的人数近些年不断增长)中相传
,也将在渴望了解此类艺术形式的普通中国读者中广为传
播。
   这部译作出自中国大陆探戈的得力推动者——欧占明
先生之手,毫无疑问,年轻有为的他已然成为这一曾经出
现在拉普拉塔河流域的特殊艺术的研究专家,而如今,探
戈艺术已赫然载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皮亚佐拉是一位音乐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勇敢的艺术
先锋,他独挡了来自探戈“旧时代”群体的所有非议,旧
时代群体顽固地捍卫旋律和节奏的传统性,他们被称为“
探戈杀手”。时间证明他们的观念是错误的,现在,世人
更加清楚地看到:阿斯托尔并非摧折,而是创新和完善了
传统的阿根廷探戈。
   皮亚佐拉还是一位班多钮手风琴的天才,他将古典音
乐和爵士乐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个尝试也让他饱受
非议,但他却勇往直前。他的新探戈五重奏乐队——他所
有的乐队中最具代表性的乐队——推出了不少影响深远的
作品,比如《再见,诺尼诺》——由此一首,您便可窥知
全豹。
   当今中国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昂首向前,令举世瞩目
,我们有幸成为这个历程的见证者。中国所有的领域都在
发展,也使得她的人民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类艺术,培养新
的鉴赏力。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涌现出很多探戈爱好
者,他们创办培训学校,举办舞会和比赛。探戈在中国方
兴未艾。
   毫无疑问,随着人们对探戈兴趣的增长,与其相关的
知识,如探戈历史、诗歌、音乐以及重要人物,均会受到
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有志于继续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将
不可避免地和阿斯托尔相遇,和这位作曲家的传记相遇。
   我真诚希望继这本译作之后,会有更多关于探戈的中
文文献问世,以期探戈在中国大地持久深远地传播。

导语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是阿根廷文化和南美音乐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阿根廷,皮亚佐拉被尊称为“探戈之父”及“阿根廷国宝”。他创造性地融合了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作曲风格,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展示的具有高度艺术性,并能表达深刻哲理的纯音乐形式,并由此创立了“新探戈音乐”乐派。本书讲述了这位探戈大师一生的音乐与情感历程,为我国探戈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后记

(一)
   在中国,每当提起阿根廷,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足球巨
星马拉多纳和梅西;而说到探戈,就会想到阿斯托尔·皮
亚佐拉。自从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先生将皮亚佐拉的音乐
介绍到中国后,引发了许多人的兴趣。皮亚佐拉是世界公
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先锋派探戈的创始人
、班多钮手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很多中国人将皮亚佐拉与探戈画等号。走在布宜诺斯
艾利斯街头,随便问一个行人是否知道皮亚佐拉,回答几
乎都是“Yes”。然而,如果问及皮亚佐拉的作品是否属于
探戈音乐,答案就不尽相同了。的确,从皮亚佐拉开始创
作音乐至今,批评之声就一直存在,他的音乐还属于探戈
吗?他在阿根廷饱受争议,在国际上却为何受到一致好评?
   2014年我重返布宜诺斯艾利斯,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
答案。在与几位年轻的班多钮手风琴演奏家接触时,我体
会到他们受皮亚佐拉影响之深,特别是演奏技巧、编曲方
式,完全走的是新探戈路线。年届不惑的班多钮手风琴演
奏家阿勒航德罗‘科斯贝赫说,他们这一代演奏者都是在
皮亚佐拉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很多人的看法和普格列瑟一
样,现在讨论皮亚佐拉的音乐究竟是否属于探戈已经没有
意义,因为他的音乐作为当代布宜诺斯艾利斯音乐的代表
已是不争的事实,没有人再质疑二十世纪下半叶他在阿根
廷乃至整个拉美最负盛名的音乐家的地位。但是,既然争
议存在,必然有其原因,一棵树上只有结满了果实才会有
人朝它砸石头。要梳理这些原因,就得在皮亚佐拉音乐的
陪伴中走进他的一生。
   于是,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书店寻找皮亚佐拉
的传记,在与阿根廷大陆出版社豪尔赫社长交流时,他向
我推荐了校对出版社出版的《阿斯托尔》,该书作者是阿
斯托尔·皮亚佐拉之女、阿根廷当代作家蒂亚娜·皮亚佐
拉。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完全被书中描绘的情节所吸
引。故事从皮亚佐拉的祖父讲起,止于1955年。之后的章
节以皮亚佐拉的自述和一些重要人物的评述为主,延续皮
亚佐拉的后半生。所以,这本书不仅生动地再现了皮亚佐
拉的一生,也真实地展示了皮亚佐拉的个性特质。
   (二)
   1921年3月11日,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出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银海市,这个当年的小渔村如今是
阿根廷最热门的旅游海滨城市。皮亚佐拉家族来自意大利
,祖父潘塔莱昂·皮亚佐拉是个渔夫,1880年和妻子移民
到阿根廷,定居银海,仍以捕鱼为生。潘塔莱昂一生酷爱
音乐,但囿于家庭条件,只得将对音乐的希望寄托到儿子
维森特身上。他让维森特学习手风琴,但却无力培养他走
上音乐之路,于是孙子阿斯托尔责无旁贷地承载了两代人
的音乐梦想。
   维森特年轻时喜欢摩托车和远洋,擅长雕刻,性格刚
烈,有点大男子主义,要求妻子和孩子对他言听计从,特
别是阿斯托尔走探戈之路绝无商量的余地。也正是因为维
森特的固执,才有了阿斯托尔日后在班多钮手风琴上的巨
大成就。
   阿斯托尔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三岁之前基本在医
院里度过,做了七次手术,医生最后建议他不要做任何运
动。但是维森特坚持让儿子进行游泳、长跑,只要是医生
认为小儿麻痹症患者不能做的事情,维森特都会鼓励阿斯
托尔去尝试。从小,维森特就教导他:“你必须在某些领
域做出卓越成绩,才能弥补身体的缺陷。”
   阿斯托尔四岁时随父母移居到纽约,一家人居住在一
套非常小的公寓里。维森特白天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晚上
回家吃饭时总会在留声机上放传统的探戈曲。他特别喜欢
佩德罗.马菲亚和胡里奥。德卡罗的音乐,这一时期两人
的探戈作品有一……得和谐幸福。进入七十年代后,她的
创作遭到父亲的反对。由于政治信仰不同,她不想依靠父
亲的名气生活。最初,她在阿根廷一家国有石油公司(YPF)
工作,因思想激进,伊萨贝尔·庇隆执政期间被公司开除
,进入一家饼干厂打工。
   1976年阿根廷发生军事政变,蒂亚娜的第一任丈夫被
维德拉军政府处死,她被迫流亡墨西哥,成了一名自由记
者。她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父亲从未对她有过经济和情
感上的帮助。1978年,军政府总统维德拉邀请文艺界人士
共进晚餐,那晚皮亚佐拉就坐在维德拉旁边。消息报道后
,蒂亚娜在墨西哥愤然写下一篇文章,题为《我永远不会
原谅我的父亲》。文章称,她的父亲和杀害她丈夫的刽子
手共进晚餐,她这辈子都不会原谅他,也不想再见到他。
皮亚佐拉看到文章后泪流满面,专程赶往墨西哥看望女儿
。他对她解释,他是“出于害怕,别无选择”,蒂亚娜明
白,在那种政治环境下,父亲只能唯命是从。此后父女之
间隔阂消除。
   也是这次墨西哥之行,皮亚佐拉提出让蒂亚娜为他写
传记。在随后的十七天中,蒂亚娜录制了十七盒卡带。但
父亲要求她不要写成传记,要以小说的形式呈现,而且不
能出现阿梅里塔,因为她是皮亚佐拉的阴影。关于皮亚佐
拉和阿梅里塔分手的原因,多年后阿梅里塔对媒体透露说
是由于他强迫她流产。此前有坊间传言,阿梅里塔怀

书评(媒体评论)

   ★他的作品呈现了一个完美的男人形象,那个科
连特斯街和埃斯梅拉尔达街街角的男人,那个独自一
人手托在某个牛奶店的大理石桌上静静等待的男人,
或者在舞厅的桌子旁忧伤沉思的男人可以肯定,在我
们未来的城市艺术史中,这个人将是一个关键性的坐
标,时代将一分为二:前皮亚佐托时代和后皮亚佐拉
时代。
   ——埃内斯托·萨巴托(作家)
   ★每当听到他的音乐,我就回到了那个大变革的
年代。他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也代表着当时的布宜诺
斯艾利斯。
   ——那奇亚-格瓦拉(歌唱家)
   ★我认为上帝派他来这个世界是为J-拯救大众愚
昧的耳朵他就是上帝,他是上帝派来的
   ——罗伯特·戈延内切(歌唱家)
   ★……有的人鼓掌,有的人喊叫,很多人哭了这
就是阿斯托尔音乐的特质:会令人悲伤,让人流泪…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就是从这种音乐中脱胎出
了让人激动乃至疼痛的皮亚佐拉、一种能够认人带着
特殊悲怆而哭泣的疼痛,这是享受,也是满足。
   ——奥拉西奥·玛尔维西诺(音乐家)
   ★他将探戈音乐和爵士结合起来,带着极大的音
乐勇气将探戈从传统世界提升出来,他把探戈做成先
锋派的音乐,但同时义保留着传统的根基。
   ——豪尔赫·莫斯塔基(歌唱家)
   ★他给我的感觉非常和蔼,像他的音乐充满活力
和热情。也不难看出他内心深处存有忧伤,非常阿根
廷化。对我来说,能够用他的音乐跳舞是一种巨大的
满足,特别是在国外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我更能体
会到我完全代表我的困家,而观众不仅仪是对一种舞
蹈的精湛技巧或者是我的表演喝彩,还对一种已经超
出国界的音乐水准喝彩。
   ——胡里奥·博卡(舞蹈家)

精彩页

祖父和祖母
   银海,1897年7月。彼时,南海狮还在这座山海城市牢牢据守着他们的领地。
   它们在沙洞里咆哮着,野性喧嚣,恣肆张扬。
   一个荷兰人满怀梦想。思乡愁绪时时袭扰这位表面平静的工头,他的梦想不时会滑落海底,南海狮们咆哮的时候,他会蓦然惊醒,应声唱和。
   潘塔莱昂‘皮亚佐拉——被人称作“荷兰人”或“码头工头”——在沙滩上深吸一口带咸味儿的空气,穿过岔开的索孔。他挥手向一旁注视他以及热情招呼他的渔民友好地示意,随后,他在渔网上系好带子,向海的远处撒开一张网。
   他身体健硕,膀大腰圆,棕色的头发被一顶草帽压着,两只手掌被打磨得好似地图般纵线横线交错。他步伐稳健,在坚硬的路面上行走,身体有节律地摇摆。从十五岁起,他就出海了,手掌心深刻着缆索的印记,下颚处有一道深深的疤痕。
   一阵海风吹过,撩动了他的回忆。念起特拉尼的天空,仿佛又回到出发时的那一天,他远离的那片意大利海域上空比这里更广阔湛蓝。那是一个星期四。他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男人,就像其他海员一样。印象中所有七月的星期四和这个南海狮出没的星期四一样,都是充满了悲伤。潘塔莱昂来到海边,追寻着旧日的时光:那扇蓝色之门里的希腊女孩,那片天穹下的惊涛骇浪,那旧时挚友,还有他那艘已经沉入地中海的小船。
   蓦地,他意识到就在他陷入沉思的一刻,双脚已不觉陷入沉沙。学会遗忘是移民的生存法则。他感觉到回忆当中,他已沉陷,沉陷到他脚踝的沙子里。他迫使自己忘却,但很难。他来到这片新大陆,需要顽强拼搏默默扎根。如今这里已像是他熟悉的土地,他闻到了老腌制场的味道,已听惯野狗的吠声和海狮的咆哮声。
   现在他心知,银海是他的最后一片海,他的海员生涯结束了。现在,他和妻子还有孩子走在这条水手惯走的路上,但他已转不动罗盘。“蠢货!”他自怨自艾道,随后把罗盘放进他绿色汽车的后备厢里,用衣服盖住,尽量塞到深处,他不想再看到罗盘。旁边,是一张圣母画像,圣母的表情像是灾难深重。
   “嗨,荷兰人!叫你了!马上要开演了!”一个朋友冲他喊道。每次他从工作岗位上游走开,这个朋友总能逮到他。
   几个月前,他开始给一家名为“皇宫”的剧院当门卫,当时正上演一部说唱风格的戏剧——《克里奥尔人的沙拉》。他羡慕那些演员,演出间歇总喜欢上前问东问西,尽管他的值守只是将街上那些趴在场外听戏的戏粉赶走。演出的时候他会坐在剧院门口的一张长凳上,身子一半在剧院内,一半在街上,在那个“卡位”,他快活地看着人来人往。用他的话说,从未有过如此“接地气”的工作,他乐在其中。
   在那里坐久了,他也会忆起曾经的水手岁月,而且思乡愁绪常常搅了他的好心情。为了让心情平复下来,他尽量去想罗莎——他的妻子:她习惯以面迎风,每天晨起,扫地浇花,劳作不辍。四个月前,她的肚子在围裙下渐渐凸显了。
   “是个男孩,肯定是男孩。你没看到我脸上出现的色斑吗?”前天晚上,罗莎对他说,她一直很迷信。她认为,如果色斑出现在脸上,就是男的,如果出现在腿上,就是女的。
   “皇宫”剧院灯火通明。演出结束了。潘塔莱昂站在门口,控制着门口那些等着演员出来的戏粉。他们都认识荷兰人,也很怕他。
   ……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皮亚佐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根廷)蒂亚娜·皮亚佐拉
译者 译者:欧占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57278
开本 32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2019-03-01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94
CIP核字 2018253413
中图分类号 I783.55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7: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