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清王朝十二帝大全集(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味中国历史,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事变迁,《大清王朝十二帝大全集(精)》由姜军主编,辑录了清朝12帝在位期间的重要事件,力图再现清朝近300年的兴衰荣辱。让我们共同走进大清王朝的历史,品评历经岁月洗刷后留下的历史精髓!

内容推荐

公元十六世纪未期,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在中国的东北开始崛起。当他们的首领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事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将改写中国的历史,并决定中国在未来近三百年的命运……

《大清王朝十二帝大全集(精)》由姜军主编,收录了清朝十二帝在位期问的重要事件,力图再现清朝近三百年的兴衰荣辱,带领读者走进大清王朝的历史,品评历经岁月洗刷后留下的历史精髓。

《大清王朝十二帝大全集(精)》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第一篇 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第一章 先世与青少年时期

追根溯源

女真望族

浪迹辽东

 第二章 “十三副遗甲"起兵

父、祖被害

起兵复仇

统一建州

 第三章 威震东北

独战群雄

兼并二部

四战乌拉

三征叶赫

兵进绝域

 第四章 建立后金政权

创建八旗和创制满文

营建都城

即位称汗

举贤任能

 第五章 与明王朝开战

首战抚、清

萨尔浒之战

攻克开原、铁岭

夺取辽、沈

迁都辽阳

夺取明辽西

迁都沈阳

亲蒙联姻

 第六章 抑郁而终

巩固战果

宁远惨败

客死他乡

第二篇 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第一章 皇太极登基之路

助后金建立殊勋

继承汗位

 第二章 重用汉臣巩固政权

调整国策安定民心

仿明朝初定官制

礼遇汉官

 第三章 东征西讨

东征朝鲜

西伐蒙古

统一黑龙江流域

接通西藏高层对话

 第四章 南下伐明

攻宁、锦无功而返

计除毛文龙、袁崇焕

惩阿敏严肃军纪

围大凌祖大寿归降

 第五章 建大清称帝

获玉玺改号大清

实行改革稳住根基

四进黑龙江

 第六章 继续南攻伐明

频发兵消耗明朝

破锦州、松山

优待明朝降顺官员

明朝危亡之际

 第七章 突然驾崩

福临继位

 第八章 皇太极后妃

纳妃立后的多情君主

独宠海兰珠

第三篇 清世祖章 皇帝福临(顺治)

 第一章 傀儡小皇帝

皇位宝座上的一匹“黑马”

即位后的内外形势

 第二章 清兵入关

决战山海关

多尔衮入北京

清朝迁都

福临再即帝位

剃发令的实施

 第三章 消灭南明。平定五省

平定“土寇”

剿平流民大军

消灭大西政权

征讨南明诸王

 第四章 多尔衮摄政

皇父摄政王

济尔哈朗权位的停罢

多尔衮之死

处死阿济格

 第五章 顺治帝亲政

清算多尔衮及其党羽

布置人事,巩固政权

改善财政窘境

顾惜国民生计

严惩贪官

控制蒙古

交通西藏

 第六章 倾心汉化

开科取士,招募人才

重用汉人

重设十三衙门与内阁

 第七章 顺治朝的文字狱和科场案

《再变记》案

“刘正宗诗集”案

“丁酉之狱”

 第八章 抗清力量

史可法血战扬州

民族英雄郑成功

李定国大西南抗清

清、郑和战

 第九章 顺治和后妃

立后又废后

钟情董鄂妃

 第十章 顺治出家之谜和真假罪己诏

顺治之死

顺治遗诏

第四篇 清圣祖仁皇帝玄烨(康熙)

 第一章 康熙即位及亲政

生于忧患

少年天子

智除鳌拜

 第二章 削平三藩

藩地似王国,尾大不掉势难制

假戏真做——撤藩

吴藩倡乱

全面周密的战略部署

平息耿藩反叛

削除尚藩从乱

进军四川、云贵,吴藩覆灭

 第三章 收复台湾

尝试招抚政策

再战台湾

澎湖决战取胜,台湾和平就抚

 第四章 击退俄罗斯东侵

哥萨克匪帮侵掠黑龙江

谋求和解与周密备战

两次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第五章 三次亲征噶尔丹

亲善和睦的民族政策

首次亲征,击溃噶尔丹

全歼噶尔丹精锐

噶尔丹自杀,漠北统一

 第六章 经营西藏

西藏的基本形势及对策

真假达赖喇嘛之争

平定西藏

 第七章 以农为本。兴修水利

中止圈地和鼓励垦荒

轻赋政策

扩大农业

治理黄河

 第八章 整顿吏治。赏罚分明

官场遗留问题

整顿官场的种种举措

扶植清官

康熙朝吏治的成效与缺失

 第九章 编纂典籍

编修字典

编《全唐诗》

编纂类书

 第十章 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吸纳西学

心倾科技

西学所长

 第十一章 康熙朝皇太子废立

太子被废

太子二次被废

 第十二章 反清力量

“朱三太子”案始末

天地会出现

 第十三章 康熙朝文字狱案

《明史》案

《南山集》案

 第十四章 祖母孝庄文皇后

培育幼孙

保护者与指路人

祖孙情深

痛失祖母

 第十五章 康熙与苏麻喇姑

启蒙老师

抚养皇子

备受敬重

葬以嫔礼

 第十六章 康熙的三个皇后

赫舍里氏

钮祜禄氏

佟佳氏

第五篇 清世宗宪皇帝胤稹(雍正)

 第一章 不动声色夺帝位

康熙晚年储位之争

“天下第一闲人”

雍正帝即位之谜

 第二章 迭兴诸狱

分化瓦解胤禩、胤禵集团

年羹尧、隆科多与雍正初政

将胤禩集团收拾干净

 第三章 改革赋役,整顿吏治

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

耗羡归公和高薪养廉

士民一体当差-

 第四章 围绕士人的矛盾和政治斗争

打击科甲士人的结党营私

曾静投书案

李绂与田文镜互参案

 第五章 军机处的创建和奏折制度的确立

奏折制度的推行

设立军机处

秘密立储制度的建立

 第六章 改革旗务和处理满汉矛盾

终止下五旗私属

重整八旗新风气

尽力调处满汉矛盾

 第七章 西南改土归流与西北两路用兵

经营青海和西藏

改土归流的实行

西北两路用兵的失败

 第八章 民间礼俗改良

保甲制度改革

民间礼俗制度化

豁除遗留贱籍

 第九章 雍正帝驾崩之谜

雍正死因的几种传言

野史中的雍正

 第十章 雍正朝的文字狱案

抚远大将军招文祸

查嗣庭案

李、田案引出《通鉴论》案

牵强附会,滥杀无辜

第六篇 清高宗纯皇帝弘历(乾隆)

 第一章 从皇孙到初政

青少年弘历

登上皇帝宝座

完成雍正未竟之业

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第二章 大刀阔斧地采取措施

解决钱贵银贱与八旗生计问题

对付粮食问题的措施√

打击朋党,整顿吏治

取缔“邪教”

首征金川

平定西藏叛乱

 第三章 乾隆盛世

下江南

戡定准部

对乌梁海人的直接管理

统一回疆

闭关政策与对沙俄蚕食的遏制

处理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

与缅甸交兵

再征金川

主持编纂《四库全书》

 第四章 从盛入衰的转折年代

镇压各地起义

制造文字狱

宠信和珅,贪污案迭起

武装干预安南内政

抗击廓尔喀入侵

接见英使马戛尔尼

三年太上皇

 第五章 风流天子

“书生”皇帝

对两位皇后的不同

乾隆与香妃

第七篇 清仁宗睿皇帝颐琰(嘉庆)

 第一章 书房里走出的天子

继位人沉重悬念

十五阿哥脱颖而出

传位大典一

 第二章 乾隆驾崩

乾隆去世,和坤垮台

自评功过

 第三章 和砷跌倒。嘉庆吃饱

和坤二十大罪状

和坤家产清单

 第四章 官逼民反。遍地烽火

川楚陕白莲教起义

江西天地会起义

天理教起义

 第五章 懦弱守成,保守治国

整饬吏治

阿美士德使团访华

英国侵华的加剧

第八篇 清宣宗成皇帝曼宁(道光)

 第一章 清朝唯一嫡长子继位的皇帝

无与伦比的嫡长子身份

疑云重重中继位

 第二章 平内乱大伤元气

平定张格尔叛乱

调整治疆政策

 第三章 大张旗鼓禁烟,林则徐虎门销烟

集思广益禁烟

虎门销烟大快人心

 第四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

战争爆发

业已结束和刚刚开始

 第五章 金田起义

拜上帝会与起义的酝酿

团营起义

 第六章 丧权辱国中辞世

裁减圣德神功碑

难以取舍的继位人

第九篇 清文宗显皇帝奕□(咸丰)

 第一章 皇四子与皇六子

道光择储,左右为难

错位的帝王梦

 第二章 湘军的组建和壮大

组建湘军

湘军集团的壮大

 第三章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太平军北伐

太平军西征

天国内讧

 第四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爆发

《天津条约》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第五章 最后的岁月

京师与热河之间

笑到最后的人

第十篇 清穆宗毅皇帝载淳(同治)

 第一章 没有争议的继位

咸丰皇帝的宠儿

六岁即位

慈禧垂帘听政

 第二章 内忧外患

剿灭“捻军”

天津“教案”

全国各地起义不断

 第三章 淮军集团的兴起

筹建淮军

淮军的正式独立

 第四章 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

战局恶化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逼

天京陷落

 第五章 短暂的同治中兴

姗姗来迟的亲政

难以觐见的龙颜

 第六章 悲哀的一代帝后

棒打鸳鸯

天子染梅毒

雪上加霜出天花

第十一篇 清德宗景皇帝载溏(光绪)

 第一章 慈禧的“又一个儿子”

出生于衰世王朝

黄袍加身

紫禁城中的小皇帝

 第二章 在内争外患中成长

宫中风波

锋芒初露

 第三章 “亲政”

“亲政”的酝酿

大婚与“亲政”

 第四章 甲午战争

在战争威胁面前

宣战之后

抗战阴影的扩大

 第五章 屈辱议和

屈辱议和

蒙辱批约

 第六章 不做亡国之君

困惑

励精图治雪国耻

救亡

变革之前夜

 第七章 戊戌变法

颁诏定国是

希望之光

 第八章 崎岖的维新之路

艰难的起步

步履维艰的征程

攻势

向改革的纵深推进

 第九章 帝党与后党的较量:变法夭折

新、旧势力的殊死搏斗

政变

 第十章 壮志未酬

身陷逆境

存亡之秋

饮恨而终

第十二篇 末代皇帝——溥仪

 第一章 两位皇帝伯父唯一的儿子

慈禧的“算盘”

国运衰颓,人心丧尽

 第二章 六岁退位

退位蒙受优待

袁世凯背信弃义

溥仪大婚

驱逐太监

 第三章 被逐出宫

被逐出宫

东陵被掘

津门彷徨,度日如年

上当受骗,潜往东北

 第四章 伪满十四年

投敌叛国,就任伪职

忍辱偷生

苏军开战,伪国难保

 第五章 伪皇——战犯——公民

伪皇退位

沈阳被俘,命运转机

沈阳听训,抚顺入监

被赦走向新生

 第六章 溥仪的感情生活

婉容之死

溥仪离婚

试读章节

女真望族

努尔哈赤祖先的历史,从孟特穆开始才有据可查。清太宗时,首尊孟特穆为“肇祖原皇帝”。“肇”和“原”两个字,都是开始的意思。祖宗由他开始,也是由他开始当皇帝的。

他们认为家族和大清朝的真正始祖是孟特穆,是有充分根据的。自此,努尔哈赤祖先及家族由传说而进入真实历史的时空,并在浩瀚的中国史册中,留下的是渐渐明显乃至光芒四射的巨大痕迹。

孟特穆,又称猛哥帖木儿,这个人在中国历史记载中不仅存在,而且还是元、明之际建州女真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太宗以后,孟特穆之所以被他的子孙用来尊称,是因为他率领本部族从遥远的黑龙江迁到了朝鲜境内,并接受明朝的任命,做了明朝的边臣,然后,迁徙赫图阿拉的行动才得以产生,为未来的努尔哈赤崛起创造了条件。但是,《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以下简称《武录》)中记载孟特穆的内容却很少,语焉不详,尤其是将孟特穆为明边臣的重要史实隐去,又称他定居于赫图阿拉,这与史实不符。

孟特穆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已被任命为斡朵怜军民万户府的万户,建州女真还有另一个著名领袖阿哈出,曾为胡里改军民万户府的万户。元末,天下大乱,东北朝廷根本没有空闲顾及,女真各部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激烈,生活难以安定。在这一背景下,约当元、明之际,孟特穆便率本部族开始逐渐南迁。大约在明洪武末年,朝鲜北部的庆源与镜城地区均已是他们所到之处,并在这里安顿。阿哈出也率部族南迁,辗转到了奉州(今吉林省吉林市南)。

元、明交替之时,女真人社会大变动。明朝参照女真人居住的地区和生产发展水平,把他们分为三大部分,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明朝人们口中说的建州女真,主要是指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女真人,海西女真为居住在松花江下游的女真人。还有居住在黑龙江下游两岸的一部分女真人,他们生产、生产水平低下,被明人贬为“野人”女真。

在今江苏南京称帝的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后,很快便下令进军东北,将东北地区置于他的统治之下。永乐七年(1409),创设了在黑龙江下游特林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辖松花江下游、牡丹江、黑龙江及乌苏里江东至海的广大地区的女真人。

明朝对东北女真人的统治,用的是传统的“以夷制夷”的方法,朝廷不派命官,而是将他们的各部酋长或头领任命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由朝廷赐给敕书、印信,即授权由他们代为管理本地女真人。

东北被明朝统一后,明朝一面建卫所、一面招抚女真人,任命其酋长。洪武时建置建州卫,第一任建州卫指挥使便由阿哈出担任。居住在朝鲜北部的孟特穆同时也受到了招抚。永乐三年(1405),明成宗招抚孟特穆,将建州卫指挥使授予他,赐给印信、金带,另赐给他妻子衣服、金银等物。此外家族也被孟特穆迁到了建州卫地。

明朝统治女真的地方官为努尔哈赤的祖先,始于孟特穆。

宣德八年(1433),明宣宗将出使朝鲜的任务委派给孟特穆,由裴俊提供保护。他将自己的职责忠实地履行了。很不幸的是,途中遭到“野人围射”,孟特穆竭力冲杀,裴俊得救了,他与自己的儿子权豆及所属却都遭到了杀害,对明朝也算是尽忠了。

孟特穆父子遇害后,家族的境况很凄惨,四分五散的部属们各自谋生。一起艰难地生活了10多年的孟特穆弟弟凡察与孟特穆另一个儿子董山,很想带余众一起返回祖国,却不知道能够在哪里居住下。这时,有个叫李满住的人帮了大忙。李满住是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的第一任指挥使阿哈出的孙子,也是最著名的建州卫女真的首领。他率领本部族积极发展生产,同各个部落加强联系,变得十分强大。他也屡经迁徙,最后,率家族迁到了浑河上游的灶突山下。原来,凡察和他有着血缘关系:董山是李满住的女婿,而孟特穆之子权豆的寡妻又被李满住所娶。李满住为帮助他们,主动提出请他们迁到自己的居地。经过朝廷批准,历经千辛万苦的凡察叔侄及余众终于来到灶突山下,与李满住合居一处。

当初孟特穆遇害时,其子董山时年尚幼。这时,建州左卫的实权被他的叔父凡察所掌控。当董山长大成人后,与其叔父凡察间的矛盾便日益加深了。原来,在一次动乱中,建州左卫的卫印丢失了。经请示,朝廷又给了凡察一个新印。向朝廷报告的董山却说,旧的建州左卫印没有丢失,还在他手里。明朝下令,交上新铸的卫印,为防止一卫两印,乱了朝廷的体制,但凡察拒绝上交卫印。朝廷又命上交旧印,董山也不交。叔侄两人都不肯罢手,于是朝廷采取一个变通的折中办法,即多加一个建州右卫。正统七年(1442),明英宗命董山为左卫都督同知、凡察为右卫都督同知,分别掌左、右卫,与原来的建州卫,合称建州三卫。这便是“三卫”之说的由来。采取对女真族分散分权治理,使他们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又过去了20余年,李满住和董山的势力发展。他们对奴隶的剥削还不满足,企图将更多的钱财掠夺进自己的口袋,便经常率部到汉族地区和邻近的朝鲜境内进行骚扰,任意掠夺,因而引起朝廷震怒。成化三年(1467),李满住和董山被明朝与朝鲜联合出兵围剿。董山被明将诱捕,关押并且处死在广宁(今辽宁北镇)。朝鲜军攻到了兀弥府(今辽宁桓仁境内),李满住父子与属下数百人被杀。此次作战被明朝称为“犁庭扫穴”,因为是在丁亥年,又称为“成化丁亥之役”。

经过这次残暴的血腥摧残,包括努尔哈赤祖先家族的建州女真,元气大伤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复苏。

继董山之后,建州左卫指挥使由他的长子妥罗担当,妥罗在明弘治年间曾5次赴北京朝贡。妥罗去世,其子脱原保承袭父职,人京朝贡也有5次。

董山还有一子,名叫锡宝齐篇古,排行第三,也于明正德元年(1506)袭升其叔父与从兄之职,任为都指挥佥事。按血缘承续关系,锡宝齐篇古是努尔哈赤的四世祖。

锡宝齐篇古的福满多子,一共有6个儿子,长子德世库、次子刘阐、三子索常阿、四子觉昌安、五子包郎阿、六子宝实。分居六地的兄弟们被称为“六王”;对努尔哈赤来说,“乃六祖也”。其中,四子觉昌安是努尔哈赤的祖父。

六祖时,努尔哈赤家族势始盛,复兴的新气象再度显示出来。其中,觉昌安表现最为突出,是家族中最有才智的卓越人物。他承袭建州左卫的都指挥,带领全族人民努力发展。后来,觉昌安以努尔哈赤祖父的地位,赢得了清朝“景祖翼皇帝”的尊称。

觉昌安一共有5个儿子,即长子礼敦、次子额尔衮、三子界堪、四子塔克世、五子塔察篇古。塔克世,又写作“他失”,他就是努尔哈赤的生身父亲,明朝建州左卫的都指挥他也承袭过。清朝奉他为“显祖宣皇帝”。

努尔哈赤的祖先,从孟特穆到塔克世,按顺序六世分别是:孟特穆——董山——锡宝齐篇古——福满——觉昌安——塔克世。除董山、锡宝齐篇古,清朝将其余四祖追认为皇帝。

努尔哈赤,甚至于皇太极,都比较了解其祖先的来历。萨尔浒大战中,助明参战的朝鲜将军姜弘立被俘获。为表示友好,努尔哈赤不但不杀他,还予以盛情款待。他给朝鲜国王写去一封信,邀之共同攻明。委托平安道观察使朴烨代朝鲜国王致书努尔哈赤,说:“惟我两国俱是帝(指明朝)臣,同事天朝者二百年于兹……”对此努尔哈赤也并没有否定。皇太极(清太宗)时,屡次要求同明朝和谈,息兵罢战。在答复中明崇祯帝这样说道,后金原是明朝的臣民,后来起兵背叛。对此太宗也没有否定,回答说:“我们原为明朝臣民,不仅皇帝您这么说,即使我也不否认。”直到崇德四年(1639),太宗才将保留的所有敕书下令在笃恭殿前全部烧掉。但是,历史事实是永远无法抹掉的。清人关后,他们的祖先世代承袭建州左卫的历史每个朝代都不愿意承认、极力回避,力图抹去同明朝有过的长期隶属关系。P3-5

序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由满洲人建立起来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自太祖努尔哈赤至宣统帝溥仪共经历了13朝12帝,从1644年人关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朝统治中国达268年之久。

公元16世纪末期,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在中国的东北开始崛起。当他们的首领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事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将改写中国的历史,并决定中国在未来近300年的命运。

当明末农民起义军胜利进军之时,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清,统一东北。顺治元年(1644),世祖人关,定都北京。

改朝换代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血腥和杀戮,清朝初期的统治者采取了极端的统治政策,给中华文明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入关后20年里,清朝先后消灭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后来,他们认识到这种政策的弊端,并逐步改进,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维护了政权稳定,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18世纪中叶,凭借着人口众多和幅员辽阔的优势,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成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封建国家。康熙年问,收复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至此时,清王朝的疆域北至恰克图,南至海南岛、南沙群岛,西至葱岭,东至外兴安岭、库页岛,已成为一个幅员辽阔、国力强大的统一帝国。乾隆中期,平定准噶尔部、“回部”并统一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多民族政权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迹象,政治日渐腐败,嘉庆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执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军队中,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亏空、人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相继发生了白莲教和天理教等农民起义。

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此后,清王朝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预备立宪等,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国走向富强独立的道路,但都以失败告终。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由此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清帝宣统不得不于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并在退位诏书中宣布“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正式结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味中国历史,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事变迁,本书辑录了清朝12帝在位期间的重要事件,力图再现清朝近300年的兴衰荣辱。让我们共同走进大清王朝的历史,品评历经岁月洗刷后留下的历史精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清王朝十二帝大全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9076355
开本 16开
页数 42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00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0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9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88
196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