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互为东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跨文化对话(精)/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共六章,分为三个部分,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理论和翻译与20世纪世界(不仅是西方)文艺思潮的紧密关系:第一部分审视不同地域的作家如何突破东与西、欧洲和亚洲、自我和他者、本土与世界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重探自身城市、文学和文化定位;第二部分关注“全球化”和“在地化”的辩证关系之中,世界文艺思潮与“后文革”时期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第三部分从探讨跨越欧、亚的战争语境之下,中国现代派作家通过西方左翼思潮思考社会变革,甚至凭借西方文学与评论的翻译寻找战争下“内在抵抗”的策略。 目录 前言:互为东西 第一部 跨越地域、语言、文化边界 第一章 德法学者视野下的香港、中国与世界文学 相遇後的混杂与歧生:也斯《东西》 香港文学的“世界声音” 文学“地层学”的构想 “东西集”的跨文化对话 第二章 沪港“对立”的文学地域想像 从“家/社会”到“家/城市” “出走”的文化地理学 “他者”观照下的异域形象与文化定位 “化虚为实”和“虚中有实” 第二部 理论旅行的全球化和在地化 第三章 文学理论的可译性 横跨欧、美、亚洲的理论旅行 叙事学的中国旅程(1985-2000) 理论之“降解”(Degrading) 西方观照下的中国叙事 第四章 1985年的《上海文学》 文学评论的“新时期” 叙事学与“文革”後的创作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文学商业化现象 创作与理论的辩证 第三部 本土语境舆西方资源 第五章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派与俄苏文学 文学与文化中介:高力里和戴望舒 《诗人们》的异质声音 “革命英雄时代”的同路人作家 从“逸话”到“史话”:抗战下《诗人们》的翻译与传播 现代派诗人之路 第六章 跨越欧亚战争语境的左翼国际主义 “火线下”的《火线》:巴比塞和叶灵凤 《火线》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战争的完美镜子”以外的思想论争 战争与“和平文艺”的辩证 抗战时期的“内在抵抗” 外文引用书目 中文引用书目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互为东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跨文化对话(精)/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邝可怡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138894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00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250 |
| 出版时间 | 2019-08-01 |
| 首版时间 | 2019-08-01 |
| 印刷时间 | 2019-08-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518 |
| CIP核字 | 2019092587 |
| 中图分类号 | I206.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9.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27 |
| 宽 | 159 |
| 高 | 21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