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质朴图长久
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前593年),蔫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人,楚国名臣。孙叔敖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他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孙叔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品德高尚,常被后人所称道,认为他是圣贤之人。
在狐丘这个地方,住着一位老者,人称狐丘丈人。
有一次,狐丘丈人对孙叔敖说:“一个人容易招来别人怨恨的原因有三种,你知道吗?”
孙叔敖恭敬地问:“它们是什么呢?请说给我听听。”
狐丘丈人道:“爵位高,令人妒忌;官位大,君主怨恨他;俸禄厚,使人疏远他。”
孙叔敖说:“你说得有理。我将这样做:我的爵位越高,对人的态度就越卑下;我的官位越大,贪求之意就越减小;我的俸禄越厚,我就越加施舍给别人。倘若这样就可以免去这三种怨恨了,你说对吗?”
狐丘丈人道:“说得好啊,这样一来你的品德可比尧舜了。”
从此,孙叔敖便恪守此言,在他一生为官的生涯中,总是谦卑、退让、虚心利人。正因为这样,他的生活也平安顺利、舒畅自在。
孙叔敖也很有政绩。他曾在河南商城附近兴修水利工程,又开凿了芍陂,蓄水灌田。这些事在古代都是极不容易的大事业,它们带给了百姓巨大的利益,是泽及百世的。
当时,天下纷乱,楚国和晋国常有交战,在最后的一次决战中,孙叔敖辅助楚庄王,大胜晋军。楚庄王考虑到孙叔敖功劳卓著,就打算封一些土地给他。
然而,孙叔敖却对楚庄王说:“我虽然并不非常富有,但陛下现在给我的俸禄已经足够了,我一家之人用不了那么多的财物,况且,土地在陛下手中是可造福国家的,我怎敢为自己谋利呢?”
楚庄王听完孙叔敖的话,也就没有强求,不过他对孙叔敖却更加赞赏、更加信任。
孙叔敖对楚国不断有功,非别人可比,庄王觉得不奖赏他于心不安,就几次提出要封地给他,可孙叔敖每次都推辞了。
孙叔敖对楚国鞠躬尽瘁,在他得病将死时,他将儿子叫到身边,告诫道:“过去楚王曾经多次要封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我死以后,楚王一定会封土地给你的,你不能再推辞了,但要牢记,千万不要接受膏腴的土地。在楚越交界处,有一个地方叫寝丘,此地非常贫瘠,是个不毛之地,没有人愿意到那里生活。要想永久保持为自己所有的话,只有要这一块土地。” 孙叔敖的儿子点首称是,表示不敢违命。
果然,孙叔敖死后,楚庄王就要把一块膏腴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再三推辞,说:“大王之心我已心领,不过父命难违,如大王非要赐予的话,别处我一概不要,只要寝丘这个地方。”
楚庄王接受了他的请求,便将寝丘封给了他。
其实,孙叔敖心中明白,庄王也爱宝地,封给别人自己会心疼,以后若遇着不高兴,没准找个借口就会要回去,并且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再加上别人的觊觎,那日子难免要战战兢兢!
孙叔敖的后代得到寝丘后,便没有再失去它。
◎故事感悟
孙叔敖一生质朴,他明白,只有质朴才是最真实的、最持久的。一个人具有质朴的品格,才不会“乱花渐欲迷人跟”,从而保持本真。这种品格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
◎史海撷英
孙叔敖施教导民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第一良吏。他出身于基层,因此对民众的心愿有着切身的体会。
孙叔敖制定的“施教导民”的治国安邦方略,就是不靠政令强行推行,而是依农时、顺民意,由官府带头倡导,让百姓仿效。据史书记载,孙叔敖在任令尹期间,有几件事就是采取“施教导民”而办成的。
在秋冬的农闲季节,他号召官府引导百姓进山砍伐竹木,猎取禽兽;春夏河水上涨之时,他引导百姓用河水运出山里的竹木和捕捞鱼虾。
楚庄王曾下诏将钱币造大,结果民众感到携带不便,造钱业主也嫌成本提高而纷纷转行,市场管理混乱。孙叔敖顺应民意,建议楚庄王恢复原制。
当时,楚国有一个习俗,就是喜欢坐矮车。可是马高车矮,行车不快,楚庄王就想下令改进。对此孙叔敖表示赞成,但他不赞成发布政令,而是建议将乡间的门槛提高,让矮车无法通行,并将官府的车辆变成高车,自由通行。不到半年,全国的马车都变成了高车。
这些方略的实施,使楚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孙叔敖的“施教导民”方略可谓富国强邦之举,被司马迁赞为“不教而民从其化”。后来,这个方略也被其他六国推广。
P2-4
质朴是指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一个人天真自然而不装腔作势,朴素无华而不矫揉造作,都可以称为质朴。
“此皆圣人所继天而进也,非情性质朴之能至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皇代质朴,祸难不作,结绳为信,人知所守。”《晋书·纪瞻传》“巧辩纵横而可喜,忠言质朴而多讷。”宋欧阳修《为君难论下》对质朴多有赞誉。
美好的东西一般都是质朴的,因为它自信得无需用华丽的外表去修饰。
经济学家茅于轼曾说:“无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不仅如此,任何真正美好的东西如果我们透彻理解它,都能够通过最质朴易懂的方式表达它。
大家都看过三国,里面有一出孟德献刀。献的这把刀名叫七星宝刀,是王允家的传家之宝,也是传世之宝,但是大家一定记得,这把刀外表看上去很普通。曹孟德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就为它无华质朴的外表所惊叹,但就是这样普通平常的刀,却是举世无双的宝刀。
如今,质朴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则是泡沫般的浮华,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也渐渐将这个词淡忘……质朴的生活,质朴的工作,质朴的人生,质朴的理想,质朴的情怀,质朴的力量,质朴简约的风格,质朴就是本色的淳朴与真率。
质朴不是纯天然的无色无味的物质,质朴不特指穿粗麻布衣、素面朝天的人。也不特指“老黄牛”般的品性。质朴可以穿梭于高楼大厦,流溢于百花园中,存在于文明人的行列里。
质朴是经过文明浸染、经受风吹雨打依然坚实本真的人格内涵。质朴的人不自私,不唯我,通常有宽厚的胸怀和容人之量:他们诚实,不矫情,不造作;他们与人为善、善解人意;他们对世界怀有一种诚敬之念,追求真、善、美;他们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智慧……
如果比做衣料,质朴是棉质,它看上去不如丝绸闪闪发光、华丽夺目,但你只要愿意去关注它,试穿它,你就会接受它。
我们追求质朴,因为它易于植根在不同的环境、气候里,易于长成理想、信念和成功的参天大树。
我们追求质朴,它是一种坚实的良好的生命质地。
简约:简单、单纯、纯粹、节约、约束;与之相对的是繁复:烦琐、琐碎、铺张、复杂、杂乱。可见,简约并不单纯是简单的意思,它涵盖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文字可以简约,装修可以简约,服饰可以简约,生活也可以简约。其实,古往今来,我们的生活原本很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朴实的劳动,和谐的生活,人类就这样度过了千万年沧桑岁月。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富的增加,生活由简约走向了繁复。这种繁复的活法,使人们逐渐开始追逐享乐,追逐华而不实,追逐出人头地。简约生活,就是要活得简单一点。简约生活,是一种理智的生活态度,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一种向上的健康心理。说得更明白一点,简约生活,就是不为名忧、不为物扰,就是要做到心胸豁达、宠辱不惊。如果为了一己私利、一时功名,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就活得累;为了猎取身外之物,人与人之间不惜明争暗斗,互相算计,于是就活得沉重。简约生活,就要抵制方方面面的诱惑,克制方方面面的欲望。要知道,正是欲望的陷阱才使简单的生活演变得复杂了。让复杂的生活简单些,让烦恼的心情快乐些,做到“无欲则刚”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无欲”,才能胸怀坦荡、心胸开阔。一个胸怀坦荡、心胸开阔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质朴是指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一个人天真自然而不装腔作势,朴素无华而不矫揉造作,都可以称为质朴。
于永玉、王猛编著的《朴·质朴简约》在每一篇故事后面给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结合现代社会,结合我们自身的道德发展,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认知,并因此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为丰富读者的知识面,还在故事后面设置了“史海撷英”、“文苑拾萃”等板块,让读者在深受美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质的同时,汲取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朴·质朴简约》内容详尽、文字优美、风格独具,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优秀读物。愿这些巨久流传的美文和故事能抚平我们每个人驿动的心,愿这些优秀的美德种子能在青少年身上扎根、发芽、生长……
一段历史之所以流传千古,是由于它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一段佳话之所以人所共知,是因为它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温暖心灵的感动;品味中华美德故事,点燃心灵之光,照亮人生之路。
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弘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使青少年增强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于永玉、王猛编著的《朴·质朴简约》内容丰富、涵盖性强,力图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朴”的内涵囊括进去。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