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徐惟诚文集(第6卷)
内容
编辑推荐

《徐惟诚文集(第6卷)》为徐惟诚文集中的“思想修养卷(青年修养)卷”,包括自上世纪50年代到2012年作者已出版或发表的相关文章。

《徐惟诚文集(第6卷)》的内容涉及作者对青年思想修养的基本理论阐释和解读,以及作者对如何加强青少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思考、建议和实践。

内容推荐

徐惟诚曾经多年从事青年工作,著有有关青年修养的读物数十种。《徐惟诚文集(第6卷)》遴选8l篇文稿,就青年人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阐发和行为上的指导。

目录

侍候人者最高贵

为了别人的幸福

尊师篇

慎独

防微

面对死亡的笑声——《红岩》读后

从难到易

学习雷锋世界观的笔记

人人都要有一个中心思想

学习,学习,再学习——致参加高考的同学们

靠什么“吃饭”?——劝学篇之一

为了九亿人的“饭碗”——劝学篇之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致高考未录取的青年

在建设“四化”的过程中治愈创伤

你怎样思考问题

把思考和学习结合起来

为什么说“就缺我”

认识生活的真实

居里夫人的初恋和失恋

祖国处处有生机

冷静地思考热烈地追求

假如你没有考取

祝你幸福

赠新大学生

世上一切都是假的吗

研究点“处世之道”

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关于人生乐趣的一点议论

机遇·实力

漫话人生目的——每一代人都要讨论的问题

把成材之路踩出来

做好事和受讽刺

夺不走的青春——《莫让年华付水流》观后

友谊的历史和“关系学”

他们为什么要入党

保护你的自尊心

为了“看破红尘”的努力

每日每时的变化

假如没有袁伟民

漫话风度

学习马列主义——团干部最基本的修养

生活里的苦恼与科学

向着祖国的大地

从干坏事出名谈起

怎样看轶事

“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类为理想奋斗的历史(上)

人类为理想奋斗的历史(下)

认识自己的优势

做开路的先锋

张海迪给我们的启示

自我设计行不通

希望,在我们手里

我们是能够相互理解的

解释人生问题的钥匙

劝君惜取少年时

讲一点“待人处世之道”

她相信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是青年本身的需要

人生的道路在延伸

学习也要讲实惠

失足者面临的现实和前途

青年人为什么要入党

谁是八十年代的英雄

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

画格与人格

人生应当闪光

说说毕业分配

在人生的转折点上看前程

我们为什么参加革命

理直气壮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我们的理想是共产主义

谈谈信仰问题

和共青团宣传干部谈修养

把红旗打到下个世纪去

人,就是要有追求

智慧顿悟解

做高尚的中国人

六个女孩缝被子

解一解人生的方程

多学几手本领

试读章节

慎独

孔子说:“君子慎其独也”。古之君子用这个方法来加强自己的修养,今天革命者的修养也用得着这个方法。在集体之中工作、学习、生活,受到组织和同志们的教育、熏陶、帮助、监督,固然是人们求得进步的重要条件。但是,无论如何,每个人都有一些个人生活的领域。和同志们在一起的时候,注意自己的修养,还比较容易一些;在“无人之处”,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场合,就往往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在这样的时刻,尤其需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加强自己的修养。这也就是“慎独”。

正因为“慎独”不易,所以当一个人在离开集体的监督、独立处理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坚持正确的态度,“独处暗室而不欺心”,这就成为对他的品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的考验。有一些青年,在集体当中,在同志面前,也能把道理说得头头是道,表现似乎还不错。但一到“反正别人不知道”的时候,他们就失去管理自己的能力。曾经看到过这样的青年:在学校里似乎很“热爱劳动”,回到家里却变成了十足的“少爷”;在会议上可能很会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道理,在公共车辆上,却占着座位,对站在旁边的老弱妇孺装作看不见。不能说这些同志都是言行不符的人,但至少他们不能把那些正确的行为准则在一切场合都贯彻到底,这就不能不影响到他们品德的修养。

许多革命志士,在敌人的监牢里,在和外界、和同志完全隔绝的情况下,保持着自己的气节,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今天.我们的社会里,千万个有为的青年,不仅在机关、工厂、学校里,而且在家里、在路上,都一贯地保持着良好的品德。他们拾金不昧,在公共场合发生拥挤的时候出来维持秩序,路上遇到过桥上坡的沉重车辆就上前帮助推一把……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因为,他们知道,共产主义的品德修养,并不是为了做做样子给别人看的。所以,他们不论是在人前人后,处理大事小节,都能同样保持着共产主义的风格。真正用共产主义思想的真理武装起来的人,他就一定会把共产主义的思想贯彻在自己的一切行为中。

我们知道,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本来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为错误的思想保留一块合法的小天地。只要是错误的东西,一旦发现,我们就要坚决把它完全从头脑中驱逐出去。否则,“小天地”里的东西就会发酵、膨胀,有朝一日,甚至可能全身中毒。不能“防微”,就难以“杜渐”。不能,“慎独”,最后错误也决不会只是在“无人之处”才有所表现。

说“慎独”的“独”,指的是“无人之处”,严格地讲,并不完全科学。道德问题,处理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怎么可能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呢?所谓“独”,实际上有时只是本单位的同志、熟悉的同志不在眼前;有时虽然旁边一个人也没有,自己做的事情还是和别人、和集体、和社会有关系的,或者是有利于他人,或者是有损于他人,只不过别人没有看见就是了。所以,讲得准确一点,需要我们慎之又慎的,正是在那“无人见处”。

修养之道,是需要认真下功夫的。越是无人见处,功夫越是要下得深。

(《中国青年报》,1961年12月22日)(P10-P11)

序言

自序

这是我半个多世纪积累的作品的文集。

帮助我编辑的孔令一同志、李宏同志按照文章的内容、体裁、对象做了分类。这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对于读者检索某一方面的内容也有好处。但是在作者自己看来,我写的这些东西,大体上都是杂文。内容是庞杂的,遇到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大多数文章又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文字既来不及雕琢,论述也未能深人堂奥。有的文章写得长一点儿,涉及一些基本理论,但明眼人也可看出实际上功底是不够的,论述也往往离不开杂文的风格。究其原因,既有我对杂文的偏好,更和我的工作经历以及学识不足有关。

新中国成立前,我在上海曾三次考入高等学校,但都因为党的地下工作没能认真读书。新中国成立后,我连年打报告要求回学校读书,都未获批准。到1956年以后才死了这条心,下决心自学。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时间。这一条好办,主要是同自己做斗争。尽可能把事情做得快一点儿,把休息和娱乐减少一点儿,一分一秒不放过,时间就挤出来了。另外一条是客观的需要。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处在这个变化迅速的大时代,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又长期从事宣传、新闻出版工作,注意力被迫不断地转移。于是对许多问题的学习、研究就很难深入下去,最后成了对多门学科都略知皮毛的“万金油”。

我写作的时间多半在晚上10时到次日凌晨1时,行笔匆匆,又由于客观需要急于发表,来不及从容地谋篇布局,更顾不上精雕细刻。我也知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道理,但实在是力所不及,只能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和盘托出、粗头淡服、素面朝天,也就谈不上什么文采了。

我的作品相当一部分同青少年思想修养有关。这是因为我早年曾经长期做共青团工作。但是我从来没有被正式分配从事少先对的工作。所以写了一大批面向少年的作品,除了因为在认识上我感到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真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就不能不努力去培育,还有一点儿偶然的因素。1959年我的朋友林剑修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当社长。我们曾在一起交换对当时出版的少年儿童读物的看法。我认为对少年儿童不宜说教,但是不是不能说理。可是后面这一类书太少。他说组稿有困难。还说:“你为什么不写一本?”《给小红的信》就是被他“将军”将出来的。

《给小红的信》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多次重印,印了几十万册。但到了“文化大革命”,这就成了一条大罪状——“用黑修养毒害少年”。我反正已被打倒,罪状多一条少一条也无所谓。可是还成立了一个批判此书的全国联络站,许多小学教员因向学生推荐此书也挨批。株连了这么多人,我这个“罪魁祸首”却束手无策。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才渐渐听说,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回忆.把书中的内容油印发给学生;有的教师把图书馆查封的书偷偷拿出来给孩子看。这些事使我很感动,总觉得欠孩子们一些什么,得为他们再做点儿事。1979年写了《祝你学习好》,以后又为《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信箱陆续答复了一批孩子的来信。当时我在心里默默地许了一个愿,要每年给孩子们写一本书。实际上虽然写了一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完全实现。一方面是挤不出那么多时间,另一方面是少儿读物出版的形势越来越好,新书越来越多,我自己写书的愿望就不那么迫切了。1996年以后我转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下决心要为中国儿童编一套最好的、能启发孩子求知欲的百科全书,即《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这套书后来发展为面向少年儿童的系列百科全书,花的精力远胜于自己写若干本书。但这些都是集体的成果,与此文集无关。

随着我的工作岗位的转移,我写的东西涉及的内容也陆续有些变化。涉及比较多的,大体上有党的宣传工作、新闻出版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家庭教育、文化扶贫、学校品德教育、党员修养、青少年修养这样一些方面。由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大都和伦理道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所以也就自然地参加了中国伦理学会的一些活动。上海的周原冰同志、北京的罗国杰同志,于我都是亦师亦友,曾经得到他们很多帮助。我自己偶有所得,也大胆地提出来向学界的同仁请教。这就是文集中一部分涉及伦理学的文章的来历。

收入本文集的作品,说来说去大体上都离不开人的思想、人的观念。但是作者说得较多的又往往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因为任何思想、观念都不是无源之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经济是基础,意识形态只是立足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当今的中国又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形成的强大动力推动着中国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前进,也不断产生许多前所未见的、要求人们解决的矛盾。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各种思想困惑无不与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动密切相关,也只能联系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动去寻找答案。作者的一些作品只是这个探索过程的一些记录。历史在发展,探索更须继续,这些记录当然不免有许多局限一但是作为认识的一种过程,这次收入文集时,除了个别文字,都一仍其旧。这样做,可能比较有利于如实地反映当时当地遇到的问题以及作者的实际认识。

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既创造物质财富,又创造精神财富。我是做思想工作的。我写的东西大体上都不同程度地与思想、观念以及在各种思想观念指导下的行为有关。但这不能说明我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别人的都不对。事实上,无论是我所论及的话题、评点的观念是非、探讨的思想工作规律,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或者归根到底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他们才是我真正的老师。一叶一花,都取自五彩的世界。撷取的过程,或直接或间接,都是我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并没有完结。我希望我还能继续学习,能比过去再有一点儿新的进步。

感谢孔令一同志、李宏同志,在他们的努力下,才把我几十年中拉拉杂杂的作品的主要部分收集整理出来。也感谢中国出版集团及商务印书馆的同志们为这部文集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是为序。

徐惟诚

2014年6月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徐惟诚文集(第6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惟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03961
开本 32开
页数 4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2013263184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6: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