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合道而行(明遗民的人生定位与价值追寻) |
内容 | 内容推荐 明朝覆亡后,明遗民与清廷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政治较量,这既是明遗民与清廷的互动、磨合过程,也是明遗民坚定立场经受时间的消磨、冲淡过程。其问,明遗民虽有强烈的身份认同自觉,从身体和精神上坚持忠于故国旧君,且刻意塑造自我,但生活的困顿、精神的苦闷,逼迫他们不断探索其人生的“合道而行”。因此,在治生实践、社会交往方面,明遗民呈现多种样态;在面对“道”的考量方面,他们更加“睢重末路”,重新构建在清朝生存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追寻新的自我人生定位和人生价值。 作者简介 吴增礼,1978年生,山东日照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出版《中国书院德育研究》(合著,人民出版社,2014),在《伦理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 出或处:明遗民与清廷近半个世纪的政治较量 第一节 “清初”时间界域与“明遗民”概念厘定 第二节 “决不轻贷”:从强硬征服到怀柔笼络 第三节 “变其初志十七八”:明遗民从誓死抗争到群体分化 第二章 茕茕狂野:明遗民的身份认同 第一节 “以为此前朝之所遗”:士大夫的遗民自觉意识 第二节 “数茎白发应难没,一片丹心岂易消”:反剃发与身份认同 第三节 “今日处士寡妇,实是一辙”:贞妇自拟与身份认同 第三章 莫大乎贫:明遗民治生实践与论说 第一节 “所苦非一端”:生活贫困之原因 第二节 “支吾内外”:治生实践 第三节 “诚恐不为后世原谅”:治生论说 第四章 “广交天下非常之人”:明遗民的社会交往 第一节 “忠义同心情特切”:明遗民之间的交往 第二节 “颇事接纳”:明遗民与仕清官员的交往 第三节 “何不翻身行别路”:明遗民与僧的交往 第五章 “忧惧不可言”:明遗民的精神困境 第一节 “此其意又非人所知也”:明遗民的怪诞言行 第二节 “偷生惜死”:生与死的纠缠 第三节 “身份俱辱”:处世与守节的困境 第四节 “而我不容今世路”:经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第六章 “惟重末路”:明遗民的价值追寻 第一节 “任纲常之重,而为万世之楷模”:道德价值 第二节 “吾辈身任绝学”:学术价值 第三节 “吾不能忘世”:经世价值 第四节 “我党逃名佛国多”:明遗民逃禅行世 第五节 “寻一安身处”:明遗民奉道教、天主教 余论:“尽台乎中行 第一节 “不蔽目前”:明遗民的生活趣味 第二节 “得遗民之正”:明遗民的“合道而行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导语 本书是后期资助项目,以作者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对明遗民进行研究。很多明遗民反复且刻意进行自我塑造和设计,积极建构遗民抉择的合理性。但在时间、时局和生存、生活的实践无奈与伦理缝隙中,这种抉择和建构并不容易。 本书研究了明遗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合道而行(明遗民的人生定位与价值追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增礼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4873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1 |
出版时间 | 2019-06-01 |
首版时间 | 2019-06-01 |
印刷时间 | 201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68 |
CIP核字 | 2019095303 |
中图分类号 | K248.07 |
丛书名 | |
印张 | 2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