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扬州评话发展史(精)
内容
作者简介
董国炎,1948年生,辽宁营口人。曾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和俗文学研究、学术史研究。出版专著有《明代小说思潮》《明清小说思潮》《西游东走—(西游记)文化探索》;与姚奠中先生合作(董国炎执笔)完成《章太炎学术年谱》;合著有《山西文学史》《山西文学大系》等数种。主编有《辽金元文学研究》、《文献研究》等。古籍整理合作成果有《元好问全集》《全辽金文》等数种。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明清小说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论文和论著多次被评述、转载、摘要和复印,见《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新华文摘》《文学遗产》《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华读书报》和人大复印资料等。
目录
第一章 扬州评话发展史导论
第一节 扬州评话的性质和研究范围
一 扬州评话的性质和现状
二 扬州评话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扬州说唱技艺的历史渊源
一 汉代藩王与说唱技艺
二 隋唐倡优与说唱文艺
三 宋元以来的积累和发展
第三节 扬州评话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一 盐业盐商与娱乐氛围
二 漕运漕帮与江湖风气
第四节 扬州评话的文化氛围
一 娱乐业发达及其原因
二 扬州文化的独特个性
三 说唱文艺得天独厚
第二章 扬州评话的发展和特点
第一节 扬州评话的发展阶段
一 明末和清代前期
二 清代中期的发展
三 晚清和民国以来
第二节 扬州评话主要种类
一 名著新编与现实精神
二 武侠小说与武打风范
三 市井小说之与时俱进
第三节 扬州评话的思想和审美倾向
一 扬州评话的思想倾向
二 扬州评话的审美倾向
第三章 历史情结与“三国”评话
第一节 历史情结与“三国”故事的发展
一 史官文化与历史故事的寄托
二 “三国”故事传播演变历史悠久
三 故事控制权的争夺与融合发展
第二节 三国故事与扬州评话
一 柳敬亭与明末清初时期
二 康乾时期与吴天绪
三 任门《三国》与蓝派《三国》
四 从李门到康派《三国》
第三节 《火烧赤壁》评话研究
一 艺术价值和内容的加工
二 细节描绘与互补控制
三 人物形象与倾向性的调整
四 审美调节与多样风格
第四章 历史观念与隋唐故事的变化
第一节 隋唐故事的价值与文献
一 隋唐故事的特殊价值
二 隋唐通俗小说主要文献
第二节 隋唐故事演变与扬州评话
一 柳敬亭与隋唐故事
二 扬州评话中的隋唐书目
第三节 下层趣味在隋唐故事中的发展
一 传奇趣味和侠义精神的发展
二 敬畏强力与尚武倾向
三 鲁莽任性与诙谐调侃的审美态度
第四节 传奇故事与历史框架结合
一 《八窍珠》的格局与传播
二 《八窍珠》的内容与写法
三 《云中雁三闹太平庄》文本与风格
第五章 英雄侠义情结与“水浒”评话
第一节 “水浒”评话与小说戏曲的关系
一 水浒故事在两个领域的重要地位
二 “水浒平话”的三个来源
三 “水浒传”的名称
第二节 不断创新的生存之道
一 “水浒”演变的多种文本
二 生存竞争与艺术转换
三 扬州评话的分解与创新
第三节 《武松》评话的重要价值
一 《武松》评话的艺术性与社会性
二 传奇性与写实性高度统一
三 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
第六章 英雄侠义评话持续发展
第一节 运河流域与武侠故事
一 江淮地区尚武任侠传统
二 城市文化与听众基础
三 运河城市与武侠类作品
第二节 《绿牡丹》的性质及其发展
一 《绿牡丹》的性质及版本情况
二 《绿牡丹》的语言文字状况
三 《绿牡丹》地域特点与修改痕迹
第三节 《绿牡丹》对武侠小说发展的贡献
一 贡献之一——关于武打描写
二 贡献之二——武林正邪写法
三 贡献之三——男女侠情写法
第七章 市井评话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飞跎全传》与市井故事的特殊变形
一 《飞跎全传》的书名与作者
二 《飞跎全传》故事背景与写法
三 《飞跎全传》人物和故事变形
第二节 《清风闸》与市井小说
一 市井小说几种风貌
二 下层市井作者与自传色彩
三 市井故事与公案框架的矛盾
第三节 《皮五辣子》故事的顽强发展
一 市井题旨深化发展
二 市井生活的逼真反映
三 对民风民俗的独特兴趣
第四节 《皮五辣子》三百年传承及其理论价值
一 三百年传承与三百年变化
二 《皮五新传》的性质与启示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验
第八章 评话发展史上特殊问题研究
第一节 扬州评话语音变化及其得失
一 语音变化是评话发展之常态
二 方口圆口的变化运用
三 方言化及其双刃剑效果
第二节 评话与口述史小说的关系
一 口述史小说的发生和发展
二 评话与口述史小说诸多交叉
三 评话叙事与口述史风范
第三节 扬州评话心理描写的艺术价值
一 心理描写简单是中国小说的通病
二 周瑜打黄盖的“心理场”建构
三 单刀会心理描写的戏剧效果
余论 关于扬州评话前途的一点思考
一 关于经济效益
二 关于书目创新和抢救
三 关于语音调整
后记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扬州评话发展史》在勾勒扬州评话史的材料线索的基础上,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扬州评话的艺术经验和发展规律、审美经验。在中国经济文化演变背景下考察扬州文化,在中国文艺发展史背景下考察扬州文艺,在新的文艺观念指导下认识扬州评话的价值,它不仅仅只是地方曲艺品种,它以平民形式、平民趣味、丰硕成果、实力雄厚的表演队伍,比较完善的消费市场,相当珍贵的小说文本和研究资料等等,成为平民文艺和平民文学再兴的重要代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扬州评话发展史(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国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437013
开本 16开
页数 42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40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2019-05-01
印刷时间 201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762
CIP核字 2019083087
中图分类号 J826.8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6
174
3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