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历史政治文化语境中的美国越南战争小说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包括“文本细读”“综论”“美国学者与作家访谈录”三个部分。“文本细读”按照小说出版的时间顺序分别解读了9位作家的代表性小说,“综论”分析了梯姆·奥布莱恩等7位越战小说家的12部小说,“美国学者与作家访谈录”包含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埃里克森等5位美国学者与作家访谈录。 目录 上篇:文本细读 第一章 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洞见:评格雷厄姆·格林的越战小说“前奏曲”——《沉静的美国人》 第二章 一个文化、政治、文学命题:评诺曼·梅勒的《我们为什么参加越南战争?》 第三章 幻战惧战写战——评菲力普·卡普托的越战小说《战争的谣言》 第四章 士兵的呐喊:树立真实性的尊严——解读迈克尔·黑尔的越战小说《快件》 第五章 绿色情结与生命伦理:评斯蒂芬·莱特的越战小说《绿中沉思》 第六章 活在越战创伤文化里的美国女性:评鲍比·安·梅森的《在乡下》 第七章 另类的书写,另类的解读:评梯姆·奥布莱恩的越战小说《他们携带的东西》 第八章 越战创伤、离散族群、黑人妓女:评卡鲁姆·迈凯恩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 第九章 越裔作家阮清越的越战小说《同情者》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中篇:综论 第一章 美国越南战争文学研究综览及其走势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战争文本——评梯姆·奥布莱恩的越战小说 第三章 同化与陌生的对话:生态视角下梯姆·奥布莱恩的越战小说解读 第四章 创伤、创伤文化与美国越战小说 第五章 文学与历史的互文:从威廉·凯利为越战中的“美莱大屠杀”道歉谈起 第六章 权利、行为、责任——战争伦理视角下的美国越战小说解读 第七章 续写、新见、展望:2007—2017年国内越战文学研究述评 下篇:美国学者与作家访谈录 第一章 历史学家解读梯姆·奥布莱恩笔下的越南战争——理查德·埃里克森博士访谈录 第二章 美国越战文学批评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越战文学批评家弥尔顿·贝茨教授访谈录 第三章 一个作家的越战文学创作意识——越战作家托马斯·巴斯教授访谈录 第四章 美国女性作家笔下的越南战争——越战作家鲍比·安·梅森访谈录 第五章 书写与评论美国越南战争小说——越战作家梯姆·奥布莱恩访谈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历史政治文化语境中的美国越南战争小说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甘文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720884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2 |
出版时间 | 2019-08-01 |
首版时间 | 2019-08-01 |
印刷时间 | 201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52 |
CIP核字 | 2019080876 |
中图分类号 | I712.074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35 |
宽 | 162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