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领域。本书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论,而是择其重点,从发展演进、党建探索、具体推进、创新机制四个维度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就发展演进而言,重点分析了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点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化进程中的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就党建探索而言,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治党逻辑与生死伦理,执政党的决策逻辑及其调适;就具体推进而言,分别从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变、中国特色广义民主、中国社会建设的双重使命、现代社会的法的信仰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就创新机制而言,重点从主体维度和民主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全书逻辑清晰、突出重点、观点独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作者简介 李海青,教授,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组专家,中直机关青联委员。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改革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研究,先后出版《治理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改革》《改革攻坚阶段的利益冲突与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解读》等专著10部。在《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国家报刊杂志发表文章近200篇,主持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先后被评为“万人计划”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中直机关第八届青年岗位能手。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 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结合点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中国化进程中的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 第三节 公民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性价值维度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建探索 第一节 使命型政党的治党逻辑 第二节 执政党的决策逻辑及其调适 第三节 使命型政党的“生死伦理” 第四节 从道义性契约到法理性契约:党与民众的双重契约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推进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变:从权力主导走向公民经济权利驱动 第二节 中国特色广义民主论 第三节 培育社会与保卫社会:中国社会建设的双重使命 第四节 现代性语境中“法的信仰”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机制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主体维度 第二节 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的民主机制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需深化研究的三大问题 第四节 哲学视域中的“实事求是” 导语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中国社会现代性思想启蒙如何经历反复、步步深入,最终在各方面条件日益具备的基础上推进到今天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阶段的。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海青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5391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0 |
出版时间 | 2019-09-01 |
首版时间 | 2019-09-01 |
印刷时间 | 2019-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94 |
CIP核字 | 2019181908 |
中图分类号 | D61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5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