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
内容
前言/序言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大型征文征集活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征文活动指定的作品刊载平台,我们从收到的数万篇作品中精选出部分结集出版,以此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给广大读者。


亮点展示

1.jpg

作者简介

选编者“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由中宣部主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优质平台。
征文的创作者中不乏专业的作家、记者,但更多的是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例如人民教师,基层普通公务员,大学和中学学生,也有工人、农民、商人等等,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内容简介

《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部反映新中国70年光辉历程、伟大成就的文学作品集。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大型征文征集活动,以“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主线,面向全国征集相关作品。

来稿以普通基层工作者为主,他们如数家珍地讲述70年来自己所观察、所经历、所思考的故事,从生活的点滴变化,透视社会的巨大变迁,生动地展现出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日益走向强大的方方面面。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从中遴选结集出版。这是人民群众对新中国70年的一种文学性、群像性、片段性总结,更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饱含深情的献礼。

目录

散文卷
井,乡村嬗变的美丽“句号”熊雪峰/003
木楼 土楼 金楼 杨福臣/007 
陶河泥土红又红 郑能新/011
母亲的愿望  娄国标/015
一川烟雨 海丹青/018
舌尖上的“前世今生” 贾双玉/023
麦收如歌  李兴甲/027
炊烟散尽是新城  李新华/032
乡愁,是一种美好的希望 张家玮/035
我是客家人  冯燕花/039
拜母河梁去 陈先礼/044
老宅子的记忆 李晓斌/048
枫叶红透西部天  薛美娟/051
我家的电视机变奏曲  梁永刚/056
千里万里,游子难忘一片林  赵文瑞/060
春风化雨:我家和祖国的二三事  亚力坤江·艾思格/064
“立”起来的衣服  杨军民/067
大爷爷与老家  马云龙/070
三代人与电话  王 璐/074
山乡春色美  李人庆/080
三个难忘的“9”年  年 越/083
春到红安小丰山  秦和元/087
稻香之恋 吴术球/092
衣食住行中的点滴感受  詹少辉/095
从农民工到记者   张喜洋/100
城市的幸福变奏  林文钦/104
此生幸为援疆人   徐 新/109
最美人间四月天   贺慧宇/112
家乡的小溪清悠悠   秦和元/118
行走的时光  郑宗栖/121
耕读继世   毕玉青/126
故乡素书(三章)  丁 纬/129
离原陌上秋草香   叶家坤/136
难忘的“蛇皮口袋”  张喜洋/142
乡村雨后  夏洪纪/145
父母常说的一句话  邢晓荣/148
酒泉印象  张晓凌/151
两代人圆梦义乌   杜晓波/154
在美国小学讲春节  许 博/157
我和祖国的“四季歌”  邹 慧/161
一棵皂角树   赵灵芝/165


诗歌卷

美姑的色彩(组诗)   许 岚/175
在大洋的那一边(组诗)  齐冬平/182
一块闲铁的思想   何盛辉/191
我是开山岛(组诗)  李复国/193
我为祖国种下一棵树   熊元龙/198
新时代轨道之路   潘 利/200
从此,你携春天一路同行  李光明/202
该怎样爱你——这脚下的土地   梁 刚/204
使 命   王大鹏/206
春天的手风琴   范思岳/209
我多想变成一粒细沙   李羽彤/211
我爱你,中国!  王海娜/213
红色的血液    牟惠嫄/215
港珠澳,爱你是座桥   余玉明/217
我当过兵  马红彪/219
闪亮的名字    柳永建/221
我们都热爱这片山河(组诗)  李愫生/223

报告文学卷

三年河西   崔展红/231
一个人改变一个村   陈秀民/259
露天矿之春   余玉明/276
逐梦山乡   陈庆发/284
不一样的后洼   王仁贵/290
护砂猎人,在江上   陈松平/302
一路向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邢小俊/315

精彩书摘

井,乡村嬗变的美丽“句号”
‖熊雪峰

井,是一个村庄繁衍生息和兴旺发达的保证,往往与村庄的历史同步,与农耕文明相息。越是名流辈出的古村,井的故事与文化,越是久远、丰富、厚重与绵长。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时代发展到今天,井,竟然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那圆圆的井圈,恰似一个乡村嬗变的美丽“句号”。
我的村庄原本有两口古井,村南、村北各一口。两口井就像一双灵秀的眼睛,读着村庄的点点滴滴。只是,在清末,有个地主家的丫鬟跳入村北那口井中自杀了。于是,这口井就被掩埋,只剩下村南这一口井了。
村南这口井,旁边长着一棵很大的苦楝树,还有一簇竹子。井台原本有个古亭,抗战时期,古亭被日军捣毁,楠木被日军拆走。井圈用整块红石打磨而成。井台用厚厚的青石板铺就,足有一间大客厅那么大。井台总体由井口向边缘呈放射状倾斜,便于流水。井台边缘是麻条石砌的“檐”,高于青石板面,下凿槽洞,连着外面的排水沟。这样,在井台洗衣、洗菜后的废水,就会很快排掉,不会渗入水井造成污染。井口离水面有4米多深。内壁是先人用老青砖层层盘上来的,长满了毛茸茸的苔藓,四季常绿,水汪汪,油汪汪的。那井水,清洌可鉴,人趴于井口,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面容。
井水,作为相对清洁的水源,受到全村人的集体敬重。小时候,奶奶就告诫我和弟弟妹妹们,不能向井里吐痰和扔东西。父母挑稻子回家,最痛快的,莫过于饮一瓢刚从井里打出的水,那个解渴、清凉与畅快,真没得说。整个热天儿很多人家是不烧开水的,直接往壶里、瓶里装井水。相比沿海大城市里带漂白粉味儿和一点咸味儿的自来水,家乡甘甜的井水简直是琼浆玉液。井水,是可以承载情感的,它的味道,是每个游子生命中不灭的胎记。我们村庄一个台湾老兵,辗转从香港回到阔别30多年的故乡,用颤抖的手舀着从老井里打来的水,喝了又喝,说,这才是故乡的味道!
暑期,阴凉的井边,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的天堂。磨小刀子,做竹笛竹哨,做竹叶小船,收集当弹弓“子弹”的苦楝子。但是,大家自觉恪守祖训,不会往井里扔东西。而这纳凉的季节,也正是农忙“双抢”的时候。当田野突然飘来一嗓子:“某某,你死哪儿去啦?还不送水来!”不管是哪个母亲的“河东狮吼”,在空旷的田野上,都能传好几里远。这时,我们便会作鸟兽散,纷纷从家里拿出那种用细绳索拴着的小竹筒,一个个又来到井台,将小竹筒吊入水井取水,然后,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拎到田间地头送给各自劳作的亲人。
冬天,积雪皑皑的时候,唯有井台黑黑的那一圈,在一片白茫茫中隐隐可见。河流结冰的日子,井水,相比外面零下十来摄氏度的温度,就显得非常暖和。雪后初晴,井台边就成了妇女们的天下,那些个婆婆、媳妇、小姑,像约好了似的,一起拥到井台边,洗菜、洗衣,用米汤浆被褥。水桶上下翻飞,井台蒸汽腾腾,女人们叽叽喳喳,谈东家长论西家短,那可真热闹。
洗井,是村里世代沿袭下来的春节前的传统。洗井那天,族长率领众男丁,手捧祭品来到井台。燃香三炷,深作三揖后,族长开始喝彩。喝一句,司锣的就敲一下锣。喝完彩后,燃放爆竹,再将祭品退下,洗井正式开始。这时,沐浴更衣之后,腰系红丝带的劳力上场,轮流接力用水桶吊出井水,倾入排水沟,一刻也不停息,与潜水冒出的速度比赛。直到井水见底后,一个脱得只剩短衣短裤的瘦小汉子,冒着寒风套上雨衣,顶上斗笠,带上铁瓢,被用木桶吊入十几米深的井底。然后,他紧张地清洗井壁,清理淤泥杂物,并不时让井上的人把涌出的潜水吊上来。洗好井后,需封井三天再用,届时,水更清澈甘甜。
抢“新”水,是正月初一的习俗,新水喻示着“新财与清爽”。为讨这个彩头儿,村民暗暗较劲儿,都想挑新年第一担水。过去的农村,以鸡鸣为一天的开始。于是,很多人后半夜就起床,只等鸡鸣。不知谁家的鸡领鸣一声,接着全村的鸡叫此起彼伏。这时,门闩声、水桶撞担钩声、女人的喊叫声、摔跤后水桶滚落的声音,不时从全村各个角落发出,好不热闹。井台边,更是战场。第一个来的,抢了先机,以胜利者的姿态,唱着曲儿,担着“新水”回家。后来的,一会儿就挤满了井台。别看平时都是乡亲,这会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相把水桶吊到井中。有的才提上一半,就被别的绳啊桶啊绞住卡住,也有的桶没绑紧,“砰”的一声掉到水井中。不过,乱归乱,众人边提水边开玩笑,谁也不会在“初一”这个中国人特别看重的日子里口出恶言。不管抢水成功与否,大家都会送上好的“口彩”。
时代在发展,水井也在变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压水井开始在农村出现。用一种小型机器钻头往土里一钻,几个小时就可以钻出一口井来了,再装个压水井头,轻松一压,水就流出来了。而且压水井想在哪儿钻都行,院子里、厨房外、厨房内都可以。毕竟,到古井去吊水、挑水都是力气活儿,又是每家每户绕不过的日常生活内容。哪怕干完农活再累、再不愿动弹,水缸没水了,还得去挑几担水来。这种“压水井”从出现到流行再到普及,顺应了时代潮流。一则,这种井安全、省力、方便,男女老少都可操作;二则,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手里可支配的钞票也多了,打一口压水井完全没有问题了。所以,我们村子家家户户都钻了压水井。连距老井最近的近来大叔家,也钻了压水井。村南那口老井也慢慢荒废了。
谁又能想到,短短二十年不到,压水井也在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这些年,我们村搞新农村建设,不但通了水泥路和光纤宽带,而且改水改厕,乡里建了自来水厂,我们村的条件好,家家接上了自来水。没接通自来水的稍偏僻的村庄,则在政府帮助下,对压水井进行了改造,安装了电机,并在屋顶上装一个大大的铁皮水桶,只要一按开关,水就自动抽到屋顶,再把家中龙头一拧,一种具有农村特色的“自来水”就哗哗流出。
那口老井及曾经的故事,村里的90后中,知之者甚少了,00后中,有的从小就随父母在外地打工生活,看都没有看到过那口老井,遑论知道那些关于井的故事。
老井,似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辉煌过、热闹过、举足轻重过,目睹了村庄世世代代的悲欢离合,见证了村庄一草一木的枯荣,是一部不会说话的村史。老井,因为没有了维护,犹如迟暮老人的眼睛,变得浑浊。老井的文化,虽然印刻在几代人的心中,却走在失传的不归路上。也许,这算是一种进步的代价吧!历史终归是要大浪淘沙的,一些东西,你记忆再深,依恋再重,也是要被历史扬弃的。如果老井真有灵性,当它看到农村发展到如此境界,它一定会把自己的隐退当成一个完美的结局,为村庄走向新时代而默默祝福。是的,圆形的井,恰是一个乡村嬗变的美丽“句号”。
(熊雪峰,中共江西省永修县委组织部)


木楼 土楼 金楼
‖杨福臣

我的家乡坐落在淮河北岸,隶属于被誉为“禹会诸侯地,淮畔明珠城” 的蚌埠市,是一个风情浓郁的花鼓之村。村子离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 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不远。淮河支流北淝河、清沟河,一南一北,把村子夹在 中间,每当淮河发怒的时候,我们村就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咆哮的河水瞬间 就吞噬了万亩良田。
抗洪救灾是我爷爷的最痛,吃不上饭是我父亲的最苦,登小楼却是我童 年的最爱。
我们村的小楼位于庄台子的中心。听爷爷说,明末清初,这个地方是个 驿站,南来北往的人多了,自然就热闹了起来。热闹中,从山东来了几户杨 姓人家,他们在驿站边建了个木楼。木楼很显眼,也很气派,路人问之,有 人说是姓杨的人建的楼,久而久之,众人口口相传,这地儿就被称为“杨 楼”。也许这是个传说,反正爷爷没有见过那很气派、很显眼的“杨楼”。
1949年以前,小楼只是个木头架子,几根木头榫榫相扣,绕着一棵足有 四五米高的枣树攀附而成。可能是历经风霜吧,木头架子已破旧不堪,常在 风雨中哗哗作响。多少次,有人要取木架子盖房,也有人要把它劈了烧火做 饭,要不是爷爷兄弟几个拼命保护,木架子也许早作古了。爷爷说,这小楼是我们村的魂呀!
1949年,小楼春风起。村里来了工作组,组里的几个年轻人用麻绳将小 楼进行了加固,又在小楼伸出的树杈上挂了个破锅。破锅一响,村里的老少 爷们儿三五成群地聚拢来,听听国家大事,议议邻里纠纷,说说庄稼农事。 这木楼自然就成了全村的议事厅和花鼓场。
木楼保了下来,村里的小伙伴们有了玩耍的天地,可是洪水来了。1950年 淮河两岸洪水肆虐,爷爷唱的花鼓歌谣这样描述:“洪水滚滚来,哭喊声不 停,少壮攀大树,老弱上房屋,小孩吊树上,可怜我的爹爹,可怜我的娘……” 洪水退去,木楼散了架,村里人好像丢了魂一样。那几个年轻人又找来 了些木棍、绳子,准备重新架楼,被我爷爷阻止了。爷爷说,不修好淮河,搭好的架子还得散,不如省点料子修河去。
1951年,毛主席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我们村的老百姓沸 腾了,爷爷和他的“小伙伴”们精神抖擞,劲头十足。他们一边高喊着“一 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口号,一边不遗余力地推车取土、夯堤筑坝。为了治 淮,爷爷把盖房用的房梁捐了出来,奶奶拆了棉被,用被面制作成抬土的布 兜。每一天,每一年,他们都上紧发条,英姿飒爽,雄赳赳,气昂昂,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撒欢儿地奔波在治淮工地 上。然而驯服淮河可不是一日之功,她像一匹野马,时不时地耍性子、尥蹶 子。从1954年到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了10次特大洪灾,而每一次我们村都 遭受巨大损失。1969年抗洪时需要破堤行洪,望着即将抽节拔穗的麦田,爷 爷哭了,奶奶哭了,乡亲们都哭了,但当木楼的铁锅响起,所有人都自行撤 离,没有任何人有一句怨言。用爷爷的话说,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呀!
1970年,我们村要挖几个防空洞,重建小楼的事又被提了起来。父亲 说,当时有争议,有人说重建小楼是搞迷信,也有人说把小楼建成防空瞭望 哨,利国利民。争来争去,时任生产队长的二大爷力排众议:开建!大约用 了两个月的时间,一个土坯楼就建成了,楼上还装上了高音喇叭,每天播放着《大刀进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我和小伙伴们甭提多高兴了,防空洞和土楼成了我们的好“战场”。我们在这里埋伏过“神兵” 千百万,打得“小鬼子”魂飞胆也颤;我们在这里四面八方齐开战,打得 “小鬼子”人仰马也翻……
土楼有了,大枣树下的花鼓声又响了起来。“花鼓一打头对头,玩灯的尽 是光蛋猴,一无银钱买灯草,二无银钱买灯油,玩灯全靠月亮头……”说实话, 那时候,我们村确实很穷,乡亲们吃不饱肚子,唱出的花鼓都带有些许苦涩。
1979年,小楼又春风。这一年,我们村学着凤阳小岗村搞起了大包干, 家家户户分到了责任田。端午节的晚上,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土楼前,深 情地讴歌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 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责任田来琴一盘,锄是弓来垄 是弦。只要政策不走调,丰收新歌唱不完,农户人人心喜欢。”……
1991年,洪水又来了。百年不遇的洪灾,让我们村一夜之间变成了泽 国,土楼也在浸泡几天后倒了下去。父亲叹气说,淮河治不好,我们村无安 澜呀!不久,国家对淮河进行了综合治理,疏通了河道,修建了河闸,新建 了支流,淮河真正成了两岸人民的母亲河、致富河、生态河、幸福河。
2012年,小楼春风劲。富裕起来的乡亲们在土楼的原址建起了杨楼小学。 小学的主楼甚是气派,由于外观被涂上了金黄色,乡亲们随口称之为“金楼”。 金楼里开辟了花鼓灯排练场,每天下午4点半,孩子们会踩着时代的舞步,用欢乐和喜悦演绎几十年来杨楼不远、不偏、不穷、不静、不丑的时代变迁。
杨楼不远。本来杨楼离蚌埠城不过30里地,可是在水一把、泥一把的土 路时代,赶个蚌埠集需要两个多小时,而如今出了城一直向北,半个小时的 车程即可到达那鲜花盛开的村庄。
杨楼不偏。原来的杨楼隶属安徽省怀远县,虽然离县城不远,但一条泥 泞不堪的土路,使她蜗居在县城东南一隅,而如今划归蚌埠市淮上区,一色 的水泥路,把她拉进了城市区域。
杨楼不穷。原来的杨楼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而如今映入眼帘的是规划整齐的蔬菜大棚、川流不息的农用小三轮和错落有致的小洋楼。 杨楼不静。原来的杨楼几乎见不到外来人,而如今一条南北不过千米的小路,使这里成了“闹市区”。区内小饭馆、小歌厅、小网吧等场所齐全, 上馆子已是我老家人的首选,迟一点,可订不到包间哟!
杨楼不丑。原来的杨楼清一色草房、草棚,常常是“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而如今一栋栋“新杨楼”拔地而起,一条条管线连接千 家,一辆辆小车鱼贯而入,杨楼焕然一新了!
2017年,小楼春风润。翌年的清明,我携妻儿倚东风、豪兴徜徉。登临 金楼,美景扑面!春天里,那大片大片的麦苗,把无边的大地染成一片青 绿;那一排排杨树,把天空涂抹得片片青翠。千里淮河,碧水悠悠,栖息的 水鸟、飞翔的燕子,或浮或飞,或上或下,构成了“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 南来自在飞”的淮河生态图。
“三爹,到我的大棚走一走。”侄孙毛毛的邀请,让我从金楼走了下 来。毛毛,大名叫杨连亮,是我儿时的玩伴,现在是芹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 人,每天销售的芹菜多达几万斤。中午时分,毛毛具鸡黍,邀我至他家。我 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喝到兴奋处,他哼起了花鼓调:“农民种 田有补贴,我们不再交公粮。小楼房建成一排排,公交车开到家门外。手机 响起彩铃声,互联网做起大买卖。日子越过越开心,俺农民赶上新时代!” 是啊,木楼、土楼、金楼,寄托着爷爷、父亲、我和乡亲们一生的期 盼,我们做梦也想不到杨楼变成了富裕楼、文明楼、和谐楼和美丽楼。想到 这儿,我和妻子尽兴地和了一曲:“打起鼓,敲起锣,欢歌献给大中国, 十九大精神传四方,传到人民心窝窝;跳好舞,踩好跷,花鼓唱美新生活;新思想,指方向,中国道路宽敞敞……”
(杨福臣,安徽省蚌埠市文明办)

陶河泥土红又红
‖郑能新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别人放归牧野,踏青寻春,我 也走出斗室,和几位朋友冒着蒙蒙细雨,驱车从古城黄州出发,直抵故乡英 山,去拜谒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陶家河。或许是此行目的具有一种仪式感吧,一路上,大家都凝神敛气,听着汽车轮子在湿漉漉的柏油路面上发 出单调悠长的“嗞嗞”声,看着宽阔马路两旁烟雨迷蒙的田园风光,本应热闹活跃的气氛,却在车内凝固板结了,一个个脸上露出了凝重的神色。
进入陶家河地界,便是山重峦叠。此时天已放晴,雨后的薄雾缠绕山 间,点染山色,看似人间仙境。
车子走在顺山而上的九曲十八弯的山间公路上,再也没有先前的轻快 了。耳旁震响着马达的轰鸣声。每有急弯,不是高山挡住去路,便疑峡谷锁 住通途,真有“山重水复”之感。我虽心悬胆上,但仍忍不住偷眼看路边景色。幽谷深涧,溪水淙淙,飞瀑流响,好一处世外桃也!
虽然故乡在英山,但我到故乡这个东北山区鄂皖交界的边远小镇的次数 并不多。行前,有朋友告诉我,几年前,陶家河还是个只有一条小街和一溜 红砖蓝瓦房子的小村镇,乍看,与其赫赫声名实不相符。但正是这样一个 小地方,竟与中国多路红军队伍有着不解之缘!红四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先后在此屯扎。红二十五军也在此驻扎三月有余,并在这里粉碎了国民党四十七师、五十四师的重兵围剿,突出重围,挥师北上,开始了震惊 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是,陶家河这个小小村镇以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 地被写进了中国历史。
上得山顶,眼前豁然开朗。举头天高远,俯首白云低。也许是上苍垂 青,我们来得正是时候。陶家河已经完成了新镇建设,各单位都在紧锣密鼓 地搬迁。见我们到来,镇文化站站长安庆祥放下忙碌的基建工作,热情地接 待了我们。得知我们的来意,他激动地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起当年红军在 陶家河的革命斗争情况。他说,陶家河,当地人习惯称作“陶河”。别看这 个地方小,它经历的事可不小!“一部英山革命史,半部陶河斗争书”,他 从红军惩办匪霸说到打土豪、分田地,从红二十五军粉碎敌精锐部队的五次 重兵围剿,说到“牛背脊骨(山名)大战”。安站长的深情讲述,把我们也 带进了那个腥风血雨的战争场面。那真是一场恶战,战斗打了几天几夜,陶 河人民给红军送饭、送水,救助伤员,使红军全身心地投入战斗,在天上飞 机轰炸、地上重兵围剿的情况下,还把进犯之敌打得落花流水。后来敌人调 集鄂、皖两个省的兵力合围,才迫使红军突出重围后北上长征。红军主力北 上后,留下的伤病员,全部分散隐蔽在陶河山山岭岭、村村寨寨的农户家 中。尽管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户籍连坐法”,并到处设哨立卡,搜捕红军, 但陶河人民仍然演绎了许多感人的故事,“陈氏二兄弟大义护伤兵“母子守口如瓶誓死救红军”等,不仅代代传承,晓谕后世,还被载入史册,永志 存照。可见陶河人民当年与红军是怎样一种血肉之情了。难怪当年国民党军 队说:“陶河完全被赤化了,连土巴都红了三尺。”
听着这样的故事,我的内心着实很不平静:当年红军施了怎样的“魔 法”,竟让老百姓豁出命来也要保护他们?诚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也!
午饭前,镇土管所的小南赶来看望我,他是一个很有才气的文学青年, 我们曾经有过交往。说了一会儿话,小南要带我去看红二十五军纪念碑,我欣然前往。纪念碑建在镇外的一个圆圆的山包上。从远处看,纪念碑就像一面飘扬的红旗,近观,却又像一堵城墙,通体朱红色,正面塑有“红二十五 军陶家河革命根据地”,背面刻有“陶阳门”等字样,气势恢宏,不落俗 套。纪念碑落成时,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都有报道。 
站在纪念碑前,看着山下日新月异的陶河新镇,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 静。陶河人民没有辜负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这片热土,短短几年,其变化 不可谓不大矣。原来只有一条小街、全是平房的陶河,忽然拉开了建设框 架,湖北大道、长征大道、钟鼓大道、沿河大道纵横交错,排列有序,楼房 建设各具特色。从目前来看,最好的建筑还属学校和文化站,看来,陶河人 民是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的。说到这里,小南告诉我,他刚刚调到陶河工作时,以为山里尽是粗人。有一次他与人打赌,说对方如果能背上几首唐诗宋 词,他愿意拜之为师。结果,人家张口就来,一连背了十多首。由此,他彻底改变了对山里人的看法。 
陶河人的热情好客也是人所共知的。只要客人到家,无不用好酒好肉相待,他们哪怕是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就像当年对待红军一样。 
站在陶河山顶,我充分体会到了“一脚踏鄂皖,两眼看江淮”的豪迈气概,还领略了“水分南北界分途,一向南流一北流。南流长江北淮水,谁人 到此划鸿沟”的翩翩诗情。勤劳朴实的陶河人民充分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优 势,广泛种植药材,其天麻、茯苓畅销国内外,成为抢手货,因此,陶河也 赢得了“药材之乡”的称谓,当地百姓因此而致富。
朋友把午饭安排在自己家里,除了自己爱人亲自上阵,还请来乡下几个 厉害的厨娘帮厨。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陶河人火一样的热情。他们端上十八大碗具有山里特色的好菜,一叠一叠地堆在面前,让人不要说吃,就是看都看 得眼花。主人请来几位与我相熟的陪客,并拿出了窖藏十几年的纯粮酒,鼓 动大家轮番向我敬酒,每杯酒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理由,直把我喝得头重脚 轻、飘飘欲仙才罢休。而且饭桌上几位友人都向我发出了邀请,还排列出了次序。真是酒浓情更浓!如果不是日程安排得紧,我真想在陶河痛痛快快地做几天“醉翁”。
离开陶河时,我已醉眼蒙眬,但陶河人的音容笑貌和陶河那精美的山水,却在我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了。
(郑能新,湖北省黄冈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内页插图

内容推荐
《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部反映新中国70年光辉历程、伟大成就的文学作品集。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大型征文征集活动,以“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主线,面向全国征集相关作品。来稿以普通基层工作者为主,他们如数家珍地讲述70年来自己所观察、所经历、所思考的故事,从生活的点滴变化,透视社会的巨大变迁,生动地展现出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日益走向强大的方方面面。“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从中遴选结集出版。这是人民群众对新中国70年的一种文学性、群像性、片段性总结,更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饱含深情的献礼。
编辑推荐

《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部反映新中国70年光辉历程、伟大成就的文学作品集。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大型征文征集活动,以“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主线,面向全国征集相关作品。
来稿以普通基层工作者为主,他们如数家珍地讲述70年来自己所观察、所经历、所思考的故事,从生活的点滴变化,透视社会的巨大变迁,生动地展现出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日益走向强大的方方面面。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从中遴选结集出版。这是人民群众对新中国70年的一种文学性、群像性、片段性总结,更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饱含深情的献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译者
编者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绘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51242
开本 16开
页数 339页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4
出版时间 2019-10-01
首版时间 2019-10-01
印刷时间 201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40
CIP核字 2019175914
中图分类号 I217.61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成都
239
170
24cm
整理
媒质
用纸 轻型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6: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