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胡适19堂文学课
内容
内容推荐
文化大师胡适写给年轻人的极简文学史,以独特视角讲解中国文学精髓,从先秦两汉讲到魏晋隋唐,通俗易懂的19堂文学课,有助快速提升读者人文知识,一经问世,备受好评。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徽州绩溪人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主要著有《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胡适文存四集》《胡适自传》《胡适日记》《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齐白石年谱》《先秦名学史》等。
目录
第一编 唐以前
引子 我为什么要讲白话文学史呢?
1 古文是何时死的
古代方言的不统一/ 汉武帝时古文已死的证据/科举是维持古文的绝妙方法/ 古文在历史上的大功劳/ 白话文学是压不住的/ 国语文法的进化
2 白话文学的背景
平民做了帝后公卿/ 庙堂的文学/ 田野的平民的文学
3 汉朝的民歌 
一切新文学都来自民间/ 汉初的民谣/ 李延年/ 古乐府里的汉时民歌/ 从民间口唱到“乐府”里/ “乐府”是什么
4 汉朝的散文
散文发达总在韵文之后/ 汉初的散文还近于语体/ 王褒的《僮约》/ 文体之坏起于一班文人清客/ 王充用“俗言”著书/ 王充的文论
5 汉末魏晋的文学
西汉只有民歌/ 东汉中叶以后才有文人仿作乐府/ 建安时代文人用旧曲作新词/ 曹操/ 曹丕/ 曹植/他们同时的文人/ 白话诗人应璩/ 阮籍
6 故事诗的起来
中国古代民族没有故事诗/ 故事诗的背景/ 蔡琰的《悲愤》/ 左延年的《秦女休行》/ 傅玄的《秦女休行》/《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的时代考
7 南北新民族的文学
中国分裂了四百年/ 南方的儿女文学/ 北方的英雄文学
8 唐以前三百年中的文学趋势(300—600)
一切文学的骈偶化/ 左思与程晓/ 说理诗/ 大诗人陶潜/ 元嘉文学无价值/ 天才的鲍照/ 惠休与宝月/ 用典的恶风气/ 当时的声律论/ 反对的声浪/ 仿作民歌的风气/ 律诗的起来
9 佛教的翻译文学(上)
总论/ 第二世纪的译经/ 三世纪的译经 维祇难论译经方法/ 维祇难与竺 炎的《法句经》/ 法护 《修行道地经》里的“擎钵”故事/ 四世纪的译经 赵整/ 鸠摩罗什 传 论译经 《维摩诘经》 《法华经》里的“火宅”之喻 他的译经方法/ 附记:陈寅恪论鸠摩罗什译经的艺术
10 佛教的翻译文学(下)
五世纪长安的译经状况/ 昙无忏 他译的《佛所行赞》/ 宝云译的《佛本行经》/ 《普曜经》/ 五世纪南方的译经事业/ 《华严经》/ 论佛教在中国盛行之晚/ 译经在中国文学上的三大影响/ “转读”与“梵呗”/ “唱导”是什么/ 道宣《续僧传》记这三项/ 综论佛教文学此后的趋势
第二编 唐朝
11 唐初的白话诗
白话诗的来源:民歌,嘲讽诗,歌妓,传教与说理/ 唐初的白话诗从嘲讽和说理出来/ 和尚与谐诗/ 白话诗人王梵志/ 王绩/ 带着论“四杰”/ 寒山/ 后记:《桂苑丛谈》记王梵志
12 八世纪的乐府新词
帝王贵公主的提倡文学/宫殿上的打油诗/唐明
皇与乐府新词/“力追建安”制作乐府/颓放的人
生观与解放的诗体/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
李白○传○他的乐府歌词○李杜优劣论
13 歌唱自然的诗人
歌唱自然是那时代的人生观的一种表现/孟浩然/
王维,裴迪,储光羲/李白/元结/评论
14 杜甫
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杜甫的传/杜甫的诗○第
一时期的诗○他的滑稽风趣○他的爱国忧时○《丽
人行》与《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第二
时期的诗○《哀江头》《哀王孙》○《北征》与《羌
村》○《新安吏》《石壕吏》《无家别》○仿作乐府与
创作乐府○他对于政治的失望/第三时期的诗○贫
贱不能移的诙谐风趣○他的悲哀○他的“小诗”○他
的律诗
15 大历长庆间的诗人
天宝乱前与乱后/沈千运等不满意于当时的文学/
元结的新乐府/杜南赞叹元结/顾况的新乐府与诙
谐诗/孟郊/乐府大家张籍○传○妇人问题○其
他社会问题/白话诗人卢仝○传○《月蚀诗》○“怪
辞惊众”○与民间俗文学的关系○他的白话诗/韩
愈○传○作诗如作文○他何以走上魔道
16 元稹白居易
元稹的传/白居易的传/自居易的文学主张/
元稹《叙诗》/元氏论李杜优劣/“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们理想中的“民意政治”/
文学应当写实/元白论诗的分类/他们的新乐府/
作诗要老妪能解/元白的诗的风行/自居易评他们
自己的诗/白居易学杜甫/元白的诗
17 中唐的白话散文
这个时代又是“古文”体中兴的时代/韵文是贵族
与小百姓公用的/文人的散文分了两条支路/和尚
阶级/“古文”是散文白话化以前的过渡时期/禅
宗的语录
18 晚唐的白话文学
白话诗体风行民间/古典诗人不高兴了/诗体自中
唐以来白话更多了/民间无名诗人的诗/晚唐禅宗
的白话散文也更发达
19 晚唐五代的词
唐朝的晚年/词体的起源/词的成立时期/当时词
的中心/南唐诗人的代表/李后主的小词/我们研
究的结果
序言
我为什么要讲白话文学史呢?
第一,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不是这三四年来几个人
凭空捏造出来的;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是有历史的,是
有很长又很光荣的历史的。我要人人都知道国语文学乃是
一千几百年历史进化的产儿。国语文学若没有这一千几百
年的历史,若不是历史进化的结果,这几年来的运动决不
会有那样的容易,决不能在那么短的时期内变成一种全国
的运动,决不能在三五年内引起那么多的人的响应与赞助

现在有些人不明白这个历史的背景,以为文学的运动
是这几年来某人某人提倡的功效,这是大错的。
我们要知道,一千八百年前的时候,就有人用白话做
书了;一千年前,就有许多诗人用白话作诗作词了;八九
百年前,就有人用白话讲学了;七八百年前,就有人用白
话作小说了;六百年前,就有白话的戏曲了;《水浒》《
三国》《西游》《金瓶梅》,是三四百年前的作品;《儒
林外史》《红楼梦》,是一百四五十年前的作品。
我们要知道,这几百年来,中国社会里销行最广、势
力最大的书籍,并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程、朱
语录,也不是韩、柳文章,乃是那些“言之不文,行之最
远”的白话小说!这就是国语文学的历史的背景。这个背
景早已造成了,《水浒》《红楼梦》……已经在社会上养
成了白话文学的信用了,时机已成熟了,故国语文学的运
动者能于短时期中坐收很大的功效。
我们今日收的功效,其实大部分全靠那无数白话文人
、白话诗人替我们种下了种子,造成了空气。我们现在研
究这一二千年的白话文学史,正是要我们明白这个历史进
化的趋势。我们懂得了这段历史,便可以知道我们现在参
加的运动已经有了无数的前辈,无数的先锋了;便可以知
道我们现在的责任是要继续那无数开路先锋没有做完的事
业,要替他们修残补缺,要替他们发挥光大。
第二,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一个
什么地位。老实说罢,我要大家都知道白话文学史就是中
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中国文学史若去掉了白话文学的进
化史,就不成中国文学史了,只可叫做“古文传统史”罢
了。
前天有个学生来问我道:“西洋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
代的文学;一个时代的文学总代表那一个时代的精神。何
以我们中国的文学不能代表时代呢?何以姚鼐的文章和韩
愈的文章没有什么时代的差别呢?”
我回答道:“你自己错读了文学史,所以你觉得中国
文学不代表时代了。其实你看的‘文学史’,只是‘古文
传统史’。在那‘古文传统史’上,作文的只会模仿韩、
柳、欧、苏,作诗的只会模仿李、杜、苏、黄:一代模仿
一代,人人只想做‘肖子肖孙’,自然不能代表时代的变
迁了。你要想寻那可以代表时代的文学,千万不要去寻那
‘肖子’的文学家,你应该去寻那‘不肖子’的文学!你
要晓得,当吴汝纶、马其昶、林纾正在努力做方苞、姚鼐
的‘肖子’的时候,有个李伯元也正在作《官场现形记》
,有个刘鹗也正在作《老残游记》,有个吴趼人也正在作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你要寻清末的时代文学的代表
,还是寻吴汝纶呢?还是寻吴趼人呢?你要晓得,当方苞
、姚鼐正在努力做韩愈、欧阳修的‘肖子’的时候,有个
吴敬梓也正在作《儒林外史》,有个曹雪芹也正在作《红
楼梦》。那个雍正、乾隆时代的代表文学,究竟是《望溪
文集》与《惜抱轩文集》呢,还是《儒林外史》与《红楼
梦》呢?再回头一两百年,当明朝李梦阳、何景明极力模
仿秦、汉,唐顺之、归有光极力恢复唐、宋的时候,《水
浒传》也出来了,《金瓶梅》也出来了。你想,还是拿那
假古董的古文来代表时代呢,还是拿《水浒传》与《金瓶
梅》来代表时代呢? —这样倒数上去,明朝的传奇,元朝
的杂剧与小曲,宋朝的词,都是如此。中国文学史上何尝
没有代表时代的文学?但我们不该向那‘古文传统史’里
去寻,应该向那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学里去寻。因为不
肖古人,所以能代表当世!”
我们现在讲白话文学史,正是要讲明这一大串不肯替
古人做“肖子”的文学家的文学,正是要讲明中国文学史
上这一大段最热闹、最富于创造性、最可以代表时代的文
学史。“古文传统史”乃是模仿的文学史,乃是死文学的
历史;我们讲的白话文学史乃是创造的文学史,乃是活文
学的历史。
因此,我说:国语文学的进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
,是最重要的中心部分。换句话说,这一千多年中国文学
史是古文文学的末路史,是白话文学的发达史。
有人说:“照你那样说,白话文学既是历史进化的自
然趋势,那么,白话文学迟早总会成立的, —也可以说白
话文学当《水浒》《红楼梦》风行的时候,早已成立了,
—又何必要我们来做国语文学的运动呢?何不听其自然呢
?岂不更省事吗?”
这又错了。
历史进化有两种:一种是完全自然的演化;一种是顺
着自然的趋势,加上人力的督促。前者可叫做演进,后者
可叫做革命。演进是无意识的,很迟缓的,很不经济的,
难保不退化的。有时候,自然的演进到了一个时期,有少
数人出来,认清了这个自然的趋势,再加上一种有意的鼓
吹,加上人工的促进,使这个自然进化的趋势赶快实现;
时间可以缩短十年百年,成效可以增加十倍百倍。因为时
间忽然缩短了,因为成效忽然增加了,故表面上看去很像
一个革命。其实革命不过是人力在那自然演进的缓步徐行
的历程上,有意的加上了一鞭。
白话文学的历史也是如此。那自然演进的趋势是很明
了的;有眼珠的都应该看得出。
但是这一千多年以来,“元曲”出来了,又渐渐的退
回去,变成贵族的昆曲;《水浒传》与《西游记》出来了
,人们仍旧作他们的骈文古文;《儒林外史》与《红楼梦
》出来了,人们仍旧做他们的骈文古文;甚至于《官场现
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出来了,人们还仍旧做
他们的骈文古文!
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千多年的白话文学史,只有自然
的演进,没有有意的革命;没有人明明白白的喊道:“你
瞧!这是活文学,那是死文学;这是真文学,那是假文学
!”因为没有这种有意的鼓吹,故有眼珠的和没眼珠的一
样,都看不出那自然进化的方向。
这几年来的“文学革命”,所以当得起“革命”二字
,正因为这是一种有意的主张,是一种人力的促进。
《新青年》的贡献只在他在那缓步徐行的文学演进的
历程上,猛力加上了一鞭。这一鞭就把人们的眼珠子打出
火来了。从前他们可以不睬《水浒传》,可以不睬《红楼
梦》;现在他们可不能不睬《新青年》了。这一睬可不得
了了。因为那一千多年的哑子,从此以后,便都大吹大擂
的做有意的鼓吹了。因为是有意的人力促进,故白话文学
的运动能在这十年之中收获一千多年收不到的成绩。
假使十年前我们不加上这一鞭,迟早总有人出来加上
这一鞭的;也许十年之后,也许五十年之后,这个革命总
免不掉的。但是这十年或五十年的宝贵光阴岂不要白白的
糟蹋了吗?
故一千多年的白话文学种下了近年文学革命的种子;
近年的文学革命不过是给一段长历史作一个小结束:从此
以后,中国文学永远脱离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
了有意的创作的新路了。
导语
本书为胡适《白话文学史》《国语文学史》合编本,以独特视角讲解中国文学精髓,从先秦两汉讲到魏晋隋唐。参照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初版《国语文学史》、新月书店1928年初版《白话文学史》勘校 ,全面订正老版引文的错误及脱缺。新增6张全彩手绘插图,版式清朗简洁,读之赏心悦目。
附赠“胡适日程表”,24小时就能让您亲身感受:“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书评(媒体评论)
你一定要看胡适。每一个渴望自由的灵魂,都能
从他的人生智慧中得到启发,获得脱胎换骨的精神成
长。
——作家榜推荐词
精彩页
01 古文是何时死的?
我们研究古代文学,可以推知当战国的时候中国的文体已不能与语体一致了。战国时,各地方言很不统一。孟轲说: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孟子》书中又提及“南蛮鴃(jue)舌之人”,也是指楚人。
又《韩非子》“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璞”,可见当时的各地方言很不同。方言不同而当时文字上的交通甚繁甚密,可见文字与语言已不能不分开了。
战国时文体与语体已分开,故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有“同文书”的必要。《史记》记始皇事,屡提及“同书文字”(《琅琊石刻》),“同文书”(《李斯传》),“车同轨,书同文字”(《始皇本纪》)。后人往往以为秦同文书不过是字体上的改变。但我们看当时的时势,看李斯的政治思想,可以知道当日“书同文”必不止于字体上的改变,必是想用一种文字作为统一的文字;因为要做到这一步,故字体的变简也是一种必要。
《史记》描写人物时,往往保留一两句方言,例如汉高祖与陈涉的乡人所说。《史记》引用古文,也往往改作当时的文字。当时疆域日广,方言自然也更多。我们翻开扬雄的《方言》,便可想见当日方言的差异。例如《方言》的第三节云:
娥,□(特殊字体),好也。秦日娥,宋魏之间谓之□(特殊字体);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妦。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
“通语”二字屡见于《方言》全书中。通语即是当时比较最普通的话。最可注意的是第十二节:
敦,丰,厖(mang),□(特殊字体)(jie),幠(hu),般,嘏,奕,戎,京,奘,将,大也。凡物之大貌日丰。厖,深之大也。东齐海岱之间曰□(特殊字体),或曰幠。宋鲁陈卫之间谓之嘏,或日戎。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日将,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此可见一统之后,有许多方言上的怪僻之点渐渐被淘汰了,故日“今或同”。但这种语言上的统一,究竟只限于一小部分,故扬雄当汉成帝时常常拿着一管笔、四尺布去寻“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访问他们各地的异语,做成十五卷《方言》。
当时的方言既如此不统一,“国语统一”自然是做不到的。故当时的政府只能用“文言”来做全国交通的媒介。汉武帝时,公孙弘做丞相,奏曰:
……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弗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
(《史记》《汉书·儒林传》参用)
这可见当时不但小百姓看不懂那“文章尔雅”的诏书律令,就是那班小官也不懂得。这可见古文在那个时候已成了一种死文字了。因此,政府不得不想出一种政策,叫各郡县挑选可以造就的少年人,送到京师,读书一年,毕业之后,补“文学掌故”缺(也见《儒林传》)。又把这些“文学掌故”放到外任去做郡国的“卒史”与“属”。当时太学,武帝时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加至百人,宣帝加至二百人,元帝加至千人,成帝加至三干人。凡能通一经的,都可免去徭役,又可做官。做官资格是“先用诵多者”。这样的提倡,自然把古文的智识传播到各地了。从此以后,政府都只消照样提倡,各地方的人若想做官,自然是不能不读古书,自然不能不作那“文章尔雅”的古文。
这个方法——后来时时加上修改,总名叫做科举,——真是保存古文的绝妙方法。皇帝只消下一个命令,定一种科举的标准,四方的人自然会开学堂,自然会把子弟送去读古书,作科举的文章。政府可以不费一个钱的学校经费,就可以使全国少年人的心思精力都归到这一条路上去。汉武帝到现在,足足的二千年,古体文的势力也就保存了足足的二千年。元朝把科举停了近八十年,白话的文学就蓬蓬勃勃的兴起来了;科举回来了,古文的势力也回来了,直到现在,科举废了十几年了,国语文学的运动方才起来。科举若不废止,国语的运动决不能这样容易胜利。这是我从二千年的历史里得来的一个保存古文的秘诀。
科举的政策把古文保存了二千年。这固然是国语文学的大不幸。但我们平心而论,这件事也未尝没有绝大好处。中国的民族自从秦、汉以来,土地渐渐扩大,吸收了无数的民族。中国的文明在北方征服了匈奴、鲜卑、拓跋、羌人、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在南方征服了无数小民族,从江、浙直到湖、广,从湖、广直到云、贵。这个开化的事业,不但遍于中国本部,还推广到高丽、日本、安南等国。这个极伟大开化事业,足足费了两千年。在这两千年之中,中国民族拿来开化这些民族的材料,只是中国的古文明。而传播这个古文明的工具,在当日不能不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胡适19堂文学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56820
开本 32开
页数 3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8
出版时间 2019-06-01
首版时间 2019-06-01
印刷时间 201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468
CIP核字 2019085994
中图分类号 I209.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