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系国内莎学研究领域全面、系统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传播、翻译、改编、演出的莎学论著。研究紧扣20世纪中外文学影响中的重要个案:莎剧的变形与变异,从文本改编与舞台结合角度观照中国舞台上的话剧莎剧与戏曲莎剧的美学特点,考察莎剧与中国戏剧在写实与写意本同审美原理作用下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本书从影响、变形、变异的角度研究莎剧的接受与传播,有别于单纯的文本研究,通过莎剧中国化改编,厘清中西方戏剧观念在交融与碰撞中,显示出来的不同表演形式和美学呈现方式。通过对话剧、戏曲改编莎剧的研究,彰显中国莎学在世界莎学研究领域的民族特色,期望以“他山之石,功成东方之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莎学研究体系。
作者简介
李伟民,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副会长,国际莎学通讯委员会委员,莎士比亚研究所所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主编,硕士生导师。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序列“外国文学研究”方阵;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位委员会专家库评审专家;全国社科规划办委托的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评审专家;北京大学图书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评审专家。出版莎士比亚研究专著5部。莎学研究专著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结项等级为优秀。
目录
引论 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中国莎学
第一章 从晚清到民国:莎士比亚入华的“前经典化”时期
第一节 《莎氏乐府本事》及其莎剧注释本在中国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莎士比亚研究:从文本到对舞台演出的认识
第二章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莎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莎评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莎评
第二节 博我以文,约吾以美:走向新世纪的中国莎学
第三章 真善美在中国舞台上的诗意性彰显
第一节 莎剧演出:经典的意义
第二节 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特气韵:研究和演出
第三节 以校园莎剧节为号召:中国大学莎士比亚戏剧演出
第四章 深沉哲思与严谨演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莎剧叙事
第一节 青春、浪漫与诗意美学:张奇虹对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舞台叙事
第二节 人性的演绎:在王袍加身与脱落之际:《李尔王》的当代阐释
第三节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血泊与哲思相交织的空间叙事
第四节 回到话剧审美艺术本体:《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舞台叙事
第五节 历史演绎与世俗戏谑的空间表征:《亨利四世》的中国化空间叙事
第六节 面对经典的舞台叙事:北京人艺改编的《哈姆雷特》
第七节 诗化意象的空间重构:《理查三世》的跨文化书写
第五章 演绎、思考与创新:先锋实验精神与对莎剧神韵的把握
第一节 转动万花筒,隐喻中的先锋性:林兆华改编的《哈姆雷特》
第二节 戏仿与隐喻:《理查三世》的叙事策略
第三节 后经典叙事:从《科利奥兰纳》到《大将军寇流兰》
第四节 我秀故我在:走向现代的《第十二夜》
第五节 中国化:田沁鑫变形的《明》
第六节 中西文化、语言在艺术和美学上的成功对接双语《李尔王》
第七节 肢体叙事与现代莎士比亚:形体戏剧《2008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六章 与莎士比亚相约在中国舞台
第一节 异质文化与艺术之间的跨越
第二节 从《麦克白》到昆剧《血手记》
第三节 音舞叙事:越剧《马龙将军》与《麦克白》
第四节 从《麦克白》到婺剧《血剑》
第五节 跨文化的本土建构:从《麦克白》到徽剧《惊魂记》
第六节 戏与非戏之间:川剧《马克白夫人》
第七章 生存与变异: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与互文化
第一节 国剧艺术中的京剧莎剧
第二节 从主题到音舞的互文:京剧《哈姆雷特》与现代文化转型
第三节 悲剧《哈姆雷特》戏剧性情景的建构与越剧抒情性演绎
第四节 旋转的舞台:互文在京剧《歧王梦》与莎剧之间
第五节 跨界叙事:京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与“福氏喜剧”
第八章 美在民族化:中国地方戏莎剧
第一节 成功与遗憾:阐释莎剧内涵的地方化莎剧
第二节 现代意识下的实践与理论创新:越剧《第十二夜》
第三节 在场与不在场:《冬天的故事》的越剧改编
第四节 西卉东植:《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花灯剧《卓梅与阿罗》
第五节 经典与草根,叙述兼代言:二人转《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六节 遮蔽与失落的悲剧审美:越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九章 莎士比亚戏剧的地域化:“何必非真”与“取神略貌
第一节 黄梅戏:为莎剧增色的写意性表达
第二节 中西戏剧审美观念的碰撞
第三节 粤剧《天之骄女》与《威尼斯商人》
第四节 叙事与抒情模式:粤剧《豪门千金》对《威尼斯商人》的改编
第五节 对经典的跨文化阐发:从《第十二夜》到粤剧《天作之合》
第六节 “秀”出来的“东北味”:吉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第七节 地域化呈现:互文性视角下的丝弦戏《李尔王》
第十章 台湾莎学研究情况综述
第一节 奠基与发展
第二节 莎剧演出
第十一章 结语:“后莎士比亚400时代”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不但对话剧改编的莎剧进行了全面梳理,而且深入阐释了作为写意性,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剧是如何改编话剧形态的莎剧的美学理念和具体呈现方式,对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川剧、徽剧、花灯戏、二人转、吉剧、丝弦戏等等戏曲莎剧的改编进行了深入研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伟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345422
开本 16开
页数 7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82
出版时间 2019-06-01
首版时间 2019-06-01
印刷时间 201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134
CIP核字 2019110683
中图分类号 I561.073
丛书名
印张 4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