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太平山
我的故乡太平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市虞南山区,地处四明山南麓,是一个古老的山村。漫长的历史进程造就了这一独具特色的古村落。村落里有着许多名人雅士在此生活留下的历史踪迹,形成了古朴的民风民俗,留下诸多神奇的民间传说。自遥远的古代到19世纪末,一代又一代的太平山人,延续着封闭状态下的原生态生活,守护着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太平山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足够的认知;作为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太平山人,也说不出关于太平山的多少故事。2010年的清明节,我有幸结识了“上虞市达溪流域乡土旅游文化研究会”的王冠群秘书长。一提起太平山,这位老大哥便来了兴致,以学者的严谨态度,向我讲述着古村落遗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般包括民居、庙堂、村街、古树及村子周边环境等。讲完这些,他指着太平山的方向,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太平山还留存有不少古村落遗产,那是祖宗留下的宝贝,是太平山古村文化的物质承载者,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有文化和审美价值,我们可要保护好啊!”听完这些,我被王秘书长的博学折服了,也被他对太平山的那份钟情深深感染,对于太平山的认识也一下子得到了提高。
如果让风水先生评价太平山,那就更是不得了。记得有一年,我和妻在太平山遇到了一位风水大师,第一次听到了关于太平山的“风水学”。他说,太平山村落坐西朝东、背山面水,依托雄伟的金鸡山主体,右前侧为棋盘岩仙山,左前方是凤凰神山,前方“门前畈”平缓开阔,一条溪流自南向北从村前流过,整个村落以山水为依托,与自然相融合,是道家鼻祖、圣贤大师选中的风水宝地。我对他的这一番评价感到愕然,有几分不解,也有几分怀疑,却也勾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我有个表哥叫金慎言,小时称他为“阿言哥”。他出身书香门第,教了大半辈子书。他对太平山所蕴涵的古老文化颇有研究,我经常向他讨教。一次他领着我在村里考察,并一路向我讲解。经他的一番解说,我对原来熟悉的太平山景物有了新的感悟。在村口,映人眼帘的是几株参天古树,古树下建有土地庙和观音堂。进了村,一条两米多宽、用拳头大的鹅卵石铺成的村街路,由北村口向南上行,自村中心穿过,一直延伸到村南头,似乎在向你默默诉说着古村落的历史沧桑。村落中的房屋紧密相邻,多为二层楼房,建设得较为紧凑,街巷狭窄。房屋构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典型的单元形式是三开问一庭院,建筑平面左右对称,中为厅堂,为待客之所;两侧厢房为卧室;楼梯在中厅后或左右两侧。
从村口观音堂拾级而上,阿言哥告诉我说,这里过去是金家新祠堂,前有荷花池、石牌坊,抗战时期被日本人烧毁了。再往前走,过庄园,到了金家老祠堂,阿言哥讲,祠堂是族人祭祖、议事的地方,有时也在此演戏。原来的老祠堂前有大厅,后有祖堂,十分气派。“民国”时期,金姓红白两事都要到祠堂里举行仪式。办红事时,新郎、新娘要先到祠堂拜祖先,再回到家里拜父母长辈,最后才能人洞房;办白事时,由子孙将先人灵牌送人祠堂,拜过祖先,再将灵牌放人指定位置。
村里人按宗姓聚集而居,各宗姓有自己的祠堂、牌坊和庄园。自“民国”起,村里既有保长,也有族长,保长不能主办宗法事务。宗姓范围内的值祭田亩和家庭纠纷等,都是请族长做主。
村里金姓人家占大多数,分布在村子的中部和南部;村北有一部分张姓人家,统称为张家。另外还有王姓、徐姓、姚姓等人家,但人数较少。据老辈讲,往上追溯多少代,各姓人家都在太平山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但说不出最早的祖先是哪一位,也不知道他们是在什么时候从哪里来到太平山的。
经查阅有关史料,最早的与太平山有关的人文历史,竟是一个千古流传的英雄故事。那是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吴王夫差伐越,越国败,越王勾践听从太平山方士计然之计,带其徒范蠡和西施、郑旦人吴为质,留下大夫文种、大将灵姑浮在陈溪、太平山区带领当地百姓和保留下来的几千兵将,奉行十年生息、十年休养的复国大计。他们与民同甘共苦,为越国保存了国脉。勾践复国伐吴时,灵将军率领十个儿子为先锋,攻陷姑苏,终于为国雪耻。这个改变了历史进程的英雄壮举就发生在虞南达溪,史书记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越国战略大后方就是陈溪。那么,能否证明为越国复国雪耻的英雄就是太平山的最早祖先呢?这不得而知。
P3-7
太平山的故事远没有写完,兴许,寻踪探源太平山将会是一篇需要几代人一起去做的大文章。
带着这么多未解答的问题,面对开发太平山需破解的种种题目,在太平山久远历史、神奇山水面前,我的这本小书显得十分浅薄,也很渺小。但我还是希望她能成为一块引玉的砖头,唤起人们对太平山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的兴趣,引来探寻太平山的真知灼见,求得保护和开发太平山的金玉良言;也希望本书能为破解太平山的种种谜团,拨开其神秘面纱提供一些帮助,为解读古村落人文密码,领会山水神韵提供一点参考。希望广大的乡亲同族、乡土知音和山水作家、探险驴友不吝赐教,共同交流。我的邮箱:igl752@hotmail.com
在《故乡心语——太平山寻踪探源》一书即将付印之际,我深深地感谢为本书写作提供积极支持的上虞市陈溪乡党委、政府和太平山村两委。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上虞日报》赵南兴总编辑和上虞市达溪流域乡土旅游文化研究会王冠群秘书长给予鼓励、肯定与帮助;我的表哥金慎言老师积极提供资料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我的大学老师、文学专家王照青教授在学术上给予指导和帮助,这些对我提升视野、完善内容起到积极作用。我还要感谢太平山村党支部书记金建军、老革命老党员金伯久、老书记张水苗、舅舅金力根、堂叔金传敖和表弟王寿江等热情的太平山乡亲给予的积极支持与热情帮助。
本书采用照片由金钢、魏海利、杜又常、王冠群、王立军、王寿江、王军摄影。绘图由张潇羽绘制,在此表示感谢。
故乡情怀在很多人的心中积淀,乡土文化也因而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种文化怀旧,表达了人们内心对故乡的深情,是一种进步的文化现象。本书作者金钢先生祖籍浙江省上虞市陈溪乡太平山村,他在太平山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后来在外求学、工作,尽管离乡四十余载,内心深处仍时时涌动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多年以后,他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一景一物,触景生情,以满怀深情的笔触写下了本书。在洋溢作者乡情的字里行间,那种铭心的爱、深深的情,犹如春天里袭来的阵阵清风,带着泥土的芬芳,在内心掀起层层波澜;又像一首悠扬的夜曲,丝丝人怀,带来款款温情。
太平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市虞南山区,地处四明山南麓。当我们走近作者笔下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太平山: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村落,一处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
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发现美、歌颂美,而在作者笔下,太平山实在是美不胜收。太平山之美,洒落在山水秀谷,点缀于村落田野。天人合一的田间村舍,鬼斧神工的山水神韵,生机无限的破土春笋……接踵而至的绚丽图景,图文并茂的视觉感受,为你开启一幅全新的视觉空间。
太平山之美,美在人文情怀和古村文明。金钢先生通过对家族几代人命运的讲述,追溯与太平山有关的名人逸事,太平山的文化积淀、风土人情扑面而来。
太平山之美,美在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于吉修道、棋盘岩遇仙、凤凰之殇、县太爷求雨等等,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无不体现出太平山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然而,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美的陶醉之中,没有停留在对美的表现与颂扬上,他以更广远的视野探讨如何创造明天的美,从更深的层次思考如何传承与光大太平山精神文化,因此,保护和开发生态山村成为本书的一个独特视角,“学习婺源经验,启动太平山旅游开发”“关于资源利用的几点思考”“民间传统文艺的传承与发展”等,这些探索的火花和思想的灵感,无不映衬出游子的一颗赤诚之心。
《故乡心语——太平山寻踪探秘》讲述了一个个乡情故事,记载了一个游子与故乡的对话和对故乡文明的思考,散发着乡土气息,充满了人文关怀。她是一首歌,一曲动人心扉的故乡情歌,一曲散发乡土气息的田园牧歌,一曲踏着时代节拍奏响的希望之歌;她将唱出大山,传遍上虞,飘向海外!
上虞日报社长、总编辑 赵南兴
位于浙江绍兴上虞市虞南山区的太平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的古老山村。
《故乡心语——太平山寻踪探秘》作者金钢、魏海利以太平山的历史、人文为主线,以太平山地理环境、山水田园为衬托,通过讲述家族中几代人的不同经历,追溯与太平山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名人轶事,以情写景,借景抒情,《故乡心语——太平山寻踪探秘》揭示千年文化孕育的古村文明,描绘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色,展望古韵山乡的美好明天,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并希望以此唤起更多的人对古老山村的兴趣与探求。
金钢、魏海利所著的《故乡心语——太平山寻踪探秘》讲述了一个个乡情故事,记载了一个游子与故乡的对话和对故乡文明的思考,散发着乡土气息,充满了人文关怀。她是一首歌,一曲动人心扉的故乡情歌,一曲散发乡土气息的田园牧歌,一曲踏着时代节拍奏响的希望之歌;她将唱出大山,传遍上虞,飘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