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温文尔雅(增订本)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从《尔雅》浩翰的释名中择取与当代读者文化记忆关联密切的一些条目,分别单独成文,进行饶有趣味的天马行空式的重新解读与阐释。力图在艰辛的古典阅读中开掘一线光明,从而不断扩延,汇集成无限春光,使读者在这片春光下,再次发现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与不老传奇。
作者简介
沐斋,本名宁锐,字风云、移白,号沐斋,别署畹庐。当代著名文人、学者、作家、画家,现居北京。倡导新士人主义,人谓其“活在当下的古人”。自幼承家学,诗、文、书、画兼擅,花鸟山水人物皆能,近年在北京、杭州、上海、南京等地举办数次大型画展,反响热烈。平日深居简出,著述丰厚,在士界影响深广。沐斋种兰三百余盆,画兰独创“格兰”法,以写意笔墨写实,不同今古。
著有《温文尔雅》《空色》《兰花旨》《勾阑醉》《月移花影》《兰气助道——沐斋兰画集》《道德经精读》等作品。
目录
再版小引
序一 读沐斋《温文尔雅》 龚鹏程
序二 风子斯文——序《温文尔雅》 吕品田

的、烟、葵、艾、覆盆子

栩、杨柳、蒲柳、白杨、梧桐

小强、蟢子、螽斯

鱼甲、活东、乌贼

荣华、木瓜、牡丹、棠棣、苹果

乌鹊、鸠羽、舂锄、啄木、燕、狂
其他
眠、卧、逵、舟

序言
《温文尔雅》的出版距今正好十年光景了。十年,仿
佛弹指一挥间,指间敲下的每一个文字,历历在目;纸上
扫过的每一笔墨痕,墨迹未干。然而,十年也足以经历人
生许多事,于我而言,樱红蕉绿,鬓已星星也,犬儿嬉闹
在侧,久矣不复梦见周公。
最近有一位读者跟我说,她最早还是上高中的时候在
学校图书馆里读到《温文尔雅》,从此一路走来,从高考
到大学,从大学到读研,再从研究生毕业到如今上班工作
,每段人生最宝贵的时间里都有沐斋的书相伴:《月移花
影》《空色》……直到《我素》和《滋兰笔记》。这朴素
的表达很令我感动,让我知道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
看着我”长大的。
孔子云“德不孤,必有邻”,大概也是感怀这么一点
意思。鄙人尚且存有自知之明,自惭岂敢论德,然而先贤
所倡“立德、立功、立言”,须臾不离吾胸中,算是文人
的一种标杆和警策罢,尽管放诸今日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和
格格不入。老友浔阳曾评我“这些性情文字与时代的强音
不合拍了,他仍在浅斟低唱”,说得我好像奉旨填词的柳
三变或者携妓云游的张宗子,然而,这大概才是别人眼中
的甯沐斋罢!
历史之洪流浩浩荡荡,庙堂士大夫代替了朱门士族,
闲雅文人代替了士大夫,市井代替了文雅,俚俗代替了市
井,直至网络时代的人潮汹涌彻底湮没了雅与俗、技与道
、理想与现实、情怀与功利、实用主义与精神追求的边界
。然而我对这一切并没有抨击和否定的意思,自始至终我
都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因为不
管怎样,有一件事对于人们来说从古至今从未改变,那就
是对快乐人生的追求。《论语》开篇先讲“不亦乐乎”,
从孔夫子到张宗子,从诗三百到明清小说,没有谁否定及
时行乐的价值和意义。
近年“国学”骤兴,初始虽时见乱象,终复回归理性
,再经国家倡导,而今似渐入佳境。琴棋书画诗酒茶自不
必说,原本就是文人雅趣之事,可就连读经、学礼也“热
”了起来,颇使人诧异。我揣测其中不免有好奇心在驱使
,总有人感到有趣,觉得好玩,于是去凑凑热闹罢了。只
是不知单单为了好玩,是否能够持久;至于持久之后又为
了什么,研习方向在哪儿,旨归何处,更不好说。
写作《温文尔雅》原本也是一件找乐子的事。二零零
六年,我开始从《尔雅》中拣选那些多少与当代现实或古
典阅读记忆有关联的名物或词汇,拉拉杂杂整理出个条目
,像厨师一样,把多年来的读书笔记资料当作食材,以散
文的手法,逐一烹制小鲜,一烹就是三年。书面世后,不
断有各种评论文章出现,每篇书评都让我感到新奇,从不
同的层面重新认识这本书和我自己。有人认为这本书是在
阐释名物,有人说作者是在缅怀童年故乡的瓜棚山野,有
人说此书是对训诂家之于草木虫鱼的解说进行敷衍引申…
…其实龚鹏程先生看得清楚:“其路数其实不是由《尔雅
》来,而是从《诗经》来……沐斋重新回到诗的传统,藉
物起兴……来表达他对人生世相的看法,让这些名物再度
成为文学。”
文学,才是我的旨归啊!所谓文以载道;所谓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文学”,而今显得如此荒芜孱弱的字眼
,正是我们文化的命脉所在啊。不仅诗词歌赋是文学,学
问文章是文学,一切经史也都是文学。《庄子》是文学,
《坛经》是文学,四书五经无不是文学。中国的文化,倘
若离开了中国人自己的文学,还成什么样子呢?如空谷幽
兰般孤独芬芳的文学,还有多少人愿意问津呢?国学需要
复兴,但不能光是形式上的复兴、面子上的复兴,心灵的
复兴才是我们知行合一的旨归。文学是内在的魂,经由方
块字堆砌出的精神建筑才不朽。
此次修订,新增了昔年替补的旧作《乌鹊》,重写了
《棠棣》《木瓜》等篇,其他各篇也都做了适当的修改。
书中画作除个别为纪念情怀而保留外,均为新作。在此,
首先感谢上古编辑们的敬业精神和勤恳踏实的工作,他们
历经近两年严谨求实的编辑校对,才使焕然一新的小书即
将付梓。其次,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和亲友,二零一七年
,母亲罹患重病做了手术,服侍家慈期间,在她非凡的乐
观和勇气的感召下,在亲友的陪伴和激励下,我集中夜里
所有空余时间一点一滴勉力完成了全书的增写和修订工作
。没有大家的爱和支持,这些任务我无法完成。最后,深
深感谢《温文尔雅》的老读者们,十年光阴一路相伴走来
,风风雨雨中我们的青春远逝,人书俱老,但热爱传统文
学之心永远年轻!祝福大家,祝福我的亲人:温文尔雅,
快乐安康!
甯巽
己亥春分于北京畹庐
导语
典雅精致的装帧:裸脊装订。
尔雅人生,诗意生活。
本书以《尔雅》为绳,以草木虫鱼花鸟为纲,以散文的手法,引经据典,亦庄亦谐,纵横捭阖,评古论今,一唱三叹……
书中画作除个别为纪念情怀而保留外,均为新作。
后记
对于国画来说,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之中,纸
尤为重要,因为宣纸是最基本的素材,最终端的展示形态
,它决定了你作画的效果和尺度。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写
作。
我觉得,《尔雅》就是《温文尔雅》的“纸”。
于是这本书的创作就成了在“两张纸”上“作画”,
一边是毛笔,一边是键盘;一边是徽宣,一边是经典。这
对我而言称不上很轻松,然而也着实有趣,因为对于这书
里所写的画的物事,我是真的喜欢。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老屋后的窗外,经春历夏满目的
绿槐。在槐花香甜的气氛里,跟姥姥画工笔画,诵古乐府
诗,不时地闻听麻雀啾啾,是最快意的事。而房前的庭院
,果蔬草木都逐一成熟,渲染成一片浓翠的幔:屋檐下的
萱草、矮墙边的马蔺、水井旁的黄刺玫、篱笆上的牵牛、
畦垄中的生菜……让儿时的我陶醉其间。
对于人间草木的热爱,是不是出于一种本性呢?这我
不知道。不过,熏陶和教育也是重要的罢。这里有一份儿
童刊物不能不提,那就是母亲给我订阅的《儿童画报》。
其中的常设栏目《科林广见》,每期都有一个主题:蔬菜
、水果、鱼、花、鸟、昆虫、野兽、树木……不单生物和
自然,也介绍科技发明和天文地理,曾给我极大的喜悦和
智识的帮助。
然而东北毕竟地理气候所限,《科林广见》里的南方
草木我无从得见,始终心向往之。于是,当少年时第一次
看到北京街头的枫树和花园里的牡丹的时候,当多年后来
到西湖看到久仰的腊梅和桂花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内心
愉快的震颤。
对花鸟虫鱼的喜好,似乎是一些人的共性。周作人和
鲁迅小时候,都喜读《花镜》《山海经》和《毛诗》,因
为里面有图。我自然难比周氏兄弟,起点也低,祖辈藏书
其时早已化为乌有,农村哪里有好书来读?耳闻目诵的只
有姥姥的记忆。至于后来接触儒道,晓得《尔雅》,那都
是成年后极偶然的事,跬步腋裘,一点点走过来了。
《尔雅》虽号称经典,其实也不过是部原始工具书罢
。《世说新语》里有蔡司徒渡江误食蟛蜞的故事,谢仁祖
揶揄他“读《尔雅》不熟”,也不过在讽刺蔡氏胶柱鼓瑟
。至于熟读《尔雅》是否就真能通达博物,我看也是未必
的。然而,钟情万物并追求其背后附着积淀的文化传统,
好似踏雪寻梅、月中觅桂,这本身是多么近于典雅又有趣
的一件事。而于我,则仿佛回到了童年。
如今已是这个繁华都市盛夏之尾声。我的窗外正对着
几株枝桠参差的青杨,树杪间飞来飞去的鸟儿的啾鸣和故
乡童年时一样。白昼的暑气,伴随着蝉声编织的网;夜晚
的清风,送来楼下草丛中螽斯和蛐蛐儿的和鸣。
沐斋
己丑年大暑于北京和平里
精彩页

的,薂。
——《尔雅·释草》
《尔雅》之“的”,亦作“菂”。其字源一样,古代都写作“昀”,从日,意为鲜明,有时用来形容美女的嘴唇。你看宋玉《神女赋》的这句:
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
就是说,仙女虽然不用“美宝莲”,唇部照样熠熠生辉。今人所谓唇彩不过如此,可惜迄今为止尚无一家现代化妆品公司将自己生产的唇膏命名为“的”的。和大多数“日部”的汉字一样,“的”的本义其实是“白”和“光明”,进而引申出鲜明、亮点、子、籽粒等丰富的含义。由此,《尔雅·释草》的这段解释就更易理解:
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蘧,其本密,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古人对荷花如此熟稔和喜爱,以至于给荷的每一部分都单独命名,不厌其烦:荷又称芙蕖,荷梗叫做茄(jia),荷叶叫做蘧(xia),荷花叫菡萏,荷实叫莲,亦即莲蓬,其中的莲子称作菂(di),莲子心则日薏。除此之外,《尔雅》又给出了莲子的另一个称谓:“的,薂(xi)。”蔽和昀,古音相似,是为一音之转。
莲子的雅号可谓命运多舛:“薂”已基本消失,“的”广泛地生存,却早已是风马牛不相及。读音、字义和用法一变后,“的”成了现代汉语中运用最广泛的汉字,也算新文化运动缔造的奇迹。
从形容美女的芳唇到荷花的莲子,美好的“的”现如今半点诗意也无。但是,“的”还是和美好的感觉有关,起码,我们管一切食物叫做“吃的”,至于珍馐美味那便是“好吃的”。莲子的确是一种好吃的东西,莲蓉、莲子粥和糖莲子自不必说,还可入药。中医里,莲子和里面的胚芽分别入药,“的”称为莲子肉,可以养心安神;“薏”称为莲子心,能够清火生津。
莲的药用价值与它的外观确实表里如一。不光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赞美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佛教更是奉莲花为圣洁之物,所谓一花一世界,莲作为花之君子,似己达成中外共识。就像火红炽烈的咖啡豆可使人兴奋,洁白安详的莲子让人心旷神怡。
正如荷花有白荷红荷之分,莲子也有白莲红莲之别。虽说红莲熬粥更具滋补效用,但相对那种把饱满圆润的莲子扔到黏黏的糊状物里,成就一锅之天下,我更愿意享受手把莲蓬,一粒粒剥出来品味的欢乐。辛弃疾笔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描绘的是一派天真的清平之乐,而那首著名的古乐府《西洲曲》,表达的却是纯洁隽永的爱意和哀而不伤的淡淡春愁: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荡舟采莲的女子深深思念着她远游的爱人,倾述起来却是如此含蓄,那份情感的牵挂如烟似雾,若有若无。从此以后,莲舟便成为一个文化意象,承载着无数才女的情愁。一代才女李清照,这样抒写对夫君的思念: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红藕指的当然不是藕,而是花。虽然《尔雅》叮嘱人们,荷的根、茎、叶、花朵、果实各自有那么多的专有名词,可稍后的古人就没了那份耐心,随便拈来一个字眼,都是指荷花。不过这倒正合了禅宗的本义,来看下面这则公案:
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
智门云:莲花。
僧云:出水后如何?
智门云:荷叶。
中国的禅并无神秘,看主客言语交锋,你来我往,云山雾罩,如食春笋,剥却外衣,转头倒卧,咀嚼一番,无非两个字:机智。
所谓机智,非凡夫之智,机灵巧智不足道,乃机锋与智慧也。就事论事,有一说一,那是俗人的做法。高手过招,绝不拘泥于此道。所以虽然是沙门僧客说道,也不必囿于佛理。你若偏向佛经中钻,反倒入了旁门。禅宗所论所言,其实都是日常生活的白话。生命的本质在于虚妄的真实,落脚点,其实还是真实,离开地球,弄什么都是空穴来风,无论对语言本质,还是生命价值,都毫无裨益。
和尚问智门法师,莲花未出水时是什么?智门的回答是:莲花。若讲事实,莲花出水之前,莲花只是个假设,有的只是莲藕。但莲花实际上是个先验的存在。因为莲花之所以为莲花,是因为它诞生在莲藕上,依托于藕这个本体。倘若开在土豆上,那就是马铃薯花,长在树根旁,那可能是蘑菇,或许是狗尿苔。
惟名不同而己,其实质都一样。所以莲花就是莲花而已。按照符号学的理解,莲花也只是个漂浮的能指。它的名称是人为设计的。如果当初莲花就叫做土豆,那么也并无不同。但是因为莲寄寓了庞大渊博的文化元素,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文化载体和媒介物。所以人们往往认为莲花这个名要比土豆这个名高尚和纯洁。哪有这回事?
可以是土豆,也可以为莲花。但是,当马铃薯花开放在水面上,人们必然轻叹道:多美的莲花啊!区别仅仅在于人们肉眼所见,嘴巴所云,心思所想,千夫所指。
一旦莲花开出了水面,人们想当然地认为那当然就是莲花了。然而智门却话锋一转脱口道:荷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温文尔雅(增订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沐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86660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04-01
首版时间 2019-04-01
印刷时间 201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420
CIP核字 2017270010
中图分类号 H131.2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