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中国书法理论史 |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中国书法是具体的造型艺术,通过点画的组合而构成千变万化的图象,表现出人们对平衡与倚侧、协调与矛盾、统一与变化、整齐与错落、疏散与紧密等种种形态美学的认识。本书将中国近两千年的书法理论分为四个时期来加以考察,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书法理论的剖析而展示各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审美趣尚和批评方式。全书资料丰富,论述平稳精准,无论对于书法爱好者或是书法理论研究者,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王镇远,1949年生于上海。十年动乱期间,从桐城叶葱奇先生学习古代文史。1982年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其后供职于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并研习中国文学批评史及清代文学。1992年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问讲学,遂定居于新西兰。著述有《桐城派》、《两晋南北朝诗歌选》、《清代诗歌选》、《剑气箫心》、《朱彝尊诗词选注》、《姚鼐文选》、《桐城兰家文赏析》、《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卷部分)等。自幼酷爱书法,治学之外临池不断。本书为其二十年前所撰的一部系统的中国书法理论史,资料翔实,持论公允,出版后颇得好评。此次校订重版,以广流传。 目录 序 第一编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章 汉代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扬雄的“心画”说 第二节 许慎的“象形”说 第三节 崔瑗的《草书势》 第四节 赵壹的《非草书》 第五节 汉代书论的集大成者:蔡邕 第二章 魏晋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钟繇的“用笔”与“流美”论 第二节 西晋的书势论 第三节 王羲之的前驱:卫铄与王廙 第四节 王羲之尚意的书法美学思想 第三章 南北朝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 第二节 虞稣的论二王书法 第三节 王僧虔的书法创作论 第四节 萧衍及其臣僚的书论 第五节 庾肩吾的《书品》 第六节 庾元威的“得法”、“得体”论 第七节 北朝的书论:王情、江式、颜之推 第二编 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章 隋与初唐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隋代书论的代表:智永、智果 第二节 “唐人尚法”的典型:欧阳询 第三节 王羲之的继承者:李世民与虞世南 第四节 李嗣真的提倡“逸品” 第五节 孙过庭《书谱》 第二章 盛唐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盛唐气象的代表:张怀瑾 第二节 道家崇尚自然的体现:《述书赋》 第三节 意象的崇拜者:李阳冰、张旭、蔡希综 第四节 清真与瘦硬:李白、杜甫的书论 第三章 中唐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雄媚与务实:徐浩、颜真卿的书论 第二节 狂逸个性的表现:怀素及其他 第三节 笔法论的代表:李华、徐踌、韩方明 第四节 儒家人世精神的代表:韩愈 第五节 对于书法地位的再认识:刘禹锡与柳宗元 第四章 晚唐五代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张彦远的书画同体论 第二节 笔法论的延续:林蕴、卢携、陆希声、李煜 第三节 禅意识的渗透:贯休、亚栖、菩光、吴融 第四节 徘徊于儒佛之间:司空图 第五节 晚唐的书体论:唐玄度、韦续 第三编 宋元时期 第一章 北宋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学书为乐与嗜古尚法:欧阳修的书论 第二节 蔡襄以“神气”为核心的论书主张 第三节 人本思想的体现:朱长文及其《续书断》 第四节 道家艺术观的体现:苏轼书论 第五节 黄庭坚的以禅论书 第六节 米芾的“真趣”论 第七节 苏门的书论:晁补之、秦观、张未 第八节 李之仪的“神遇”论 第九节 黄伯思的尚古守法论 第十节 董迪的笔意论 第十一节 《宣和书谱》的书论思想 第二章 南宋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赵构的趣味说 第二节 南宋理学家的书论:朱熹、张拭、魏了翁 第三节 陈槱的“神气”论 第四节 姜夔的《续书谱》 第五节 第一部系统的书法史:陈思的《书小史》 第六节 “心画”说的再现:岳珂的书论 第七节 赵孟坚的宗唐说 第三章 元代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赵孟頫的崇尚魏晋 第二节 重法的祈尚:韩性、袁桷、虞集 第三节 《衍极》的书论思想 第四节 陈绎曾的以法求变论 第四编 明清时期 第一章 明代前中期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书史会要》的书论思想 第二节 解缙的“工夫精熟”论 第三节 绳墨中之逸趣:祝允明、文徵明的书论 第四节 丰坊的《书诀》 第五节 风韵与婉媚:杨慎的书法美学 第六节 何良俊的以晋法为本 第七节 徐渭的“媚胜”说 第八节 王世贞的标举“古雅” 第九节 孙鑛的“天趣”论 第十节 《书法雅言》的中和思想 第十一节 汤临初的“形势”论 第二章 晚明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巧妙与古淡:董其昌的书法美学 第二节 赵宦光的《寒山帚谈》 第三节 李日华的“性灵”说 第四节 黄道周的书品论 第五节 《石墨镌华》与《金石史》 第三章 清初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宋曹的“布置”与“神采”论 第二节 孙承泽的《庚子销夏记》 第三节 冯班的“本领”说 第四节 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第五节 笪重光的《书筏》 第六节 汉隶的重新认识:顾炎武、王宏撰、朱彝尊、万经 第七节 姜宸英的“神明”说 第四章 康熙、乾隆时代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北朝古法的再发现:陈奕禧、何焯 第二节 王澍的书法理论 第三节 蒋衡、蒋骥的书论 第四节 对董其昌书法的崇拜:张照的书论 第五节 传统的叛逆者:郑板桥 第六节 梁同书的“不似而似”论 第七节 程瑶田的阴阳虚实论 第八节 王文治的“品韵”论 第九节 翁方纲的唐人楷书论 第十节 梁的论执笔法 第十一节 汉学风气下对书史的再认识:钱泳的书论 第十二节 杨凝式之再发现:吴德旋的书论 第五章 晚清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阮元的南北书派论 第二节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第三节 刘熙载的《书概》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书法理论史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镇远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50845 | 
| 开本 | 18开 | 
| 页数 | 36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460 | 
| 出版时间 | 2009-05-01 | 
| 首版时间 | 2009-05-01 | 
| 印刷时间 | 2019-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618 | 
| CIP核字 | 2008158346 | 
| 中图分类号 | J292-0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9.8 | 
| 印次 | 13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49 | 
| 宽 | 169 | 
| 高 | 25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341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