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娟所著的《黄帝内经养生堂》偏重于从人体自身的行为以及与环境的适应来谈健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顺应四时进行养生的内容,谈的是生命和自然的同步与和谐。人是万物之灵,但人的存在从来无法达到个体真正的独立,无法摆脱自然大道对其产生的种种影响,和谐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二是情志与健康,因为精神、心理对身体的影响,不仅是《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当今社会导致人体疾病发生的主体因素,但人们对自身精神、心理、情绪、情感的认识,却依然存在很多空白与误区。三是饮食与健康,我们常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一日三餐,既可以成就我们的健康,也可以败坏我们的身体,我们的饮食,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这才符合文明社会的发展趋势。
贺娟所著的《黄帝内经养生堂》是以《黄帝内经》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养生保健类图书。书中详细介绍了《黄帝内经》基本理论在日常养生保健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与原理。为了便于读者学习与理解,《黄帝内经养生堂》中辅以大量相关中医药知识的传说与典故。该书内容通俗易懂,养生保健方法简单实用。
我们的先人对自身生命的珍爱表现为对大自然的尊崇和敬畏。因为,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人的存在从来都无法达到根本上的独立,而是与天地、与自然万物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即人类的生命,起源于天地之气的交流、融合;同样,人生命活动的维系,源自不断地从自然界摄取营养,包括阳光、空气、五谷和水等,《素问·六节藏象论》之“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即是此意。因此,人的生命与自然界万物及天地,不仅存在着相同的起源、相同的结构,而且也存在着相同的运动节律。
古人把变幻莫测的自然变化称之为“天道”,天道深邃而博大,无可置辩地主宰着天地万物。而天道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春夏秋冬的往复,寒热温凉的交替。在春夏秋冬的往复之中,所有的生物都呈现出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同样,我们的人体,也跟随着它悄然地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使人体与自然和谐,是保证人类在自然界中健康存在的根本,这就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即懂得顺应四季的变化来养生,就是懂得养生之道的基本内容了。
在埃及、印度、希腊以及中国历史上,天文、气象知识的应用均可溯及远古。在《诗经·豳风》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记载(“一之日”指周历的一月,夏历的十一月,“□发”,大风撼物状)。强调需根据季节的变化来穿衣,是尽终天年的保证。《周礼·夏宫》有“季春火星始见,出之以宣其气;季秋火星始伏,纳之以息其气”,描述了在春季应宣畅人体之气,在秋季应敛伏人体之气的调息法,与《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精神存在相通性。从这种民谣式的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推断,在古人那里,根据四季来调摄生命活动,是一种非常深入而广泛的意识。故司马迁在《史记》云:“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之纲纪,故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中国人习惯于把人们相见时的谈话称之为“谈天”或“聊天”,见面要“寒暄”几句。“天”是天气的意思,“寒暄”是温度的冷暖,见面就要谈谈天气,就要问问冷暖,说明对天气和气温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的认识,已经深入地渗透到了我们汉文化之中。
随季节变化的人体
在自然界,四季最明显的变化除了气温的温、热、凉、寒的变动之外,还有就是各种生物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即在春季,草、木等作物处于萌发之际,是一种开始“生”的状态;到了夏季,则生长态势更加猛烈,万物繁茂是一种“长”的状态;到了秋季,植物生命不再长大,树木开始凋零,农作物的果实已经成熟,人们开始收割,是处于“收”的状态;到了冬季,草木干枯,生机内敛,粮食也被储存起来,可以说是“藏”的状态。其实,这种作物生化状态的“生、长、收、藏”就是自然界阳气生、长、收、藏状态的一种体现,在春季阳气开始上升,气温升高的同时,植物类生命则开始“萌芽”;到了夏季,阳气逐渐长旺,盛大到极点,气温最高,天气炎热,也使万物繁茂盛大;秋季则阳气开始收敛,气温变凉,万物不再生长;冬季则天地阳气处于闭藏之态,因而气温更加寒冷,生物也生机内敛。 实际上,自然界阳气在四季的波动对生命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植物类生命上,动物类生命也同样会表现出相应的变化。并且,这种影响对越低级的生命,影响就越大。许多昆虫、青蛙、乌龟,甚至熊类动物,到了冬季都会“冬眠”,这是“冬藏”的一种方式;而到了春季,则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逐渐活跃起来,则是一种“春生”的方式。
人是高级动物,四季阳气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虽然远远没有对植物生命和低等动物来得强大与显著,但却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具体可有以下表现:
人也会“冬眠”
就像低等动物类生命在春夏季节生长,在冬季生长停滞,会有冬眠一样,人的生命其实也会呈现出同样的变化。比如,处于生长期的孩子,身高的增长主要是在春夏季节,尤其是春季,而冬天则很少长个;男性睾丸中精子的含量,在春夏季节明显要多于秋冬季节,特别是冬季,精子的含量只有最高水平时的三分之一。
P3-5
目前,中国社会涌动着两种文化热潮:一是传统经典文化热,一是健康养生热。各类媒体,包括电视、书籍、报纸、杂志到处充斥着这些方面的内容。文化热点从外来西方文化转向中国传统文化;民众的追寻,也由对物质、经济的单一关注,转向兼顾对生命、精神的呵护与关爱。其实,这两种文化热潮均意味着文化的同一种回归,即由外物到自身,由“外视”到“内省”的回归,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内核所在。在这样一种文化热潮之下,中医学的传世经典《黄帝内经》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时期,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以及繁衍生息作出的巨大贡献不言而喻。它是一部医学著作,包括着丰富的医疗、保健知识,同时又蕴涵丰富的人文思想,就像《道德经》、《论语》、《庄子》等经典著作一样,处处充满着对生命、对自然的领悟,富含传世的智慧。然而,一直以来,由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久远,语言艰涩,含义隐晦,使之像深藏中医殿堂的隐士一样,不为大众所知。其深邃的生命之道,也只限于少数传统文化研究者所了解。我从事《黄帝内经》研究20余年,对《黄帝内经》怀有深厚的感情,对目前出现的《黄帝内经》热潮,备感喜悦与欣慰。
然而喜悦之余,又有深深的忧虑。目前市面流行的、充斥的《黄帝内经》研究之作,可谓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冠以《黄帝内经》之名,却行以非《黄帝内经》之实者有之;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者有之;更有甚者,甚至在将《黄帝内经》的科学理论变身为“邪教”……在利益的驱使之下,《黄帝内经》真是成了人人均想吃一口的“唐僧肉”。这种传播,对《黄帝内经》而言,是幸?是悲?
非常感谢北京电视台,给予了一个我们正面传播《黄帝内经》文化内容的机会,让民众有机会了解《黄帝内经》的真实面目。但在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近20期的讲座播下来,限于时间,很多内容表达不充分,给人以谈话不深不透,匆匆带过的感觉,从而留下了众多的遗憾。亦非常感谢北京出版社,约我将讲座稿补充完整后予以出版,使之较为完整、系统地呈现给读者,也算是了结了我心中的一个缺憾。
这部书偏重于从人体自身的行为以及与环境的适应来谈健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顺应四时进行养生的内容,谈的是生命和自然的同步与和谐。人是万物之灵,但人的存在从来无法达到个体真正的独立,无法摆脱自然大道对其产生的种种影响,和谐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二是情志与健康,因为精神、心理对身体的影响,不仅是《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当今社会导致人体疾病发生的主体因素,但人们对自身精神、心理、情绪、情感的认识,却依然存在很多空白与误区。三是饮食与健康,我们常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一日三餐,既可以成就我们的健康,也可以败坏我们的身体,我们的饮食,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这才符合文明社会的发展趋势。
当然,以上三部分内容,无法囊括《黄帝内经》所有的生命观与健康、养生理念,以后将会陆续以书籍的方式,将其所有精华呈现给大家,愿对芸芸众生之健康有一点点裨益。
贺娟
2012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