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潘钟瑞日记(上下)/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内容
目录
前言
凡例
庚申噩梦记(1860)
游两山记(1868)
洞庭邓尉探梅日记(1871)
湖上春游日记(1877)
鄂行日记(1877)
歙行日记(1881)
光绪十年甲申(1884)日记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日记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日记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香禅日记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香禅日记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香禅日记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香禅日记
附录一苏台麋鹿记
附录二序跋
人名字号音序索引凡例
人名字号音序索引
精彩页
庚申噩梦记(1860)
咸丰十年庚申四月初一日乙丑(1860年5月21日)余在平阳馆中闻丹阳失守,熊舜俞天喜镇军阵亡,张殿臣国梁总统不知下落,苏郡震动。先是,闰三月望,江宁大营被贼冲突,十馀万兵溃散殆尽,钦差和春退至高资,张总统仅存亲军一队,扼堵镇江,收集溃亡,为犄角势。时张璧田玉良军门所隶各部为制府何桂清邀驻常州,尚完整。张总统见贼四出分扰,意图南下,而丹阳为苏、常门户,乃移驻丹阳,冀与张军门联络援应。前月杪,闻其到丹,坠马受伤,人心惶惑,又闻此警,事势瓦解矣。
初二日丙寅(5月22日)城中纷纷迁避,余遂解馆。官绅集议防堵诸事。先是,郡城有团练勇丁分段巡防,拨其精壮者按期操演,已历有年所。今春二月自杭州告警,徐君青有壬抚军谕各段绅董增办民团,添募壮丁,两月以来,略有成章。署臬司朱筱沤钧招六合、上元之流氓,得数百人,名为毅勇,令其登陴守御。而人多强悍不靖,城守兵伍无多,参以馀丁粮勇,分置各城门盘查。阊门中市自办民团百馀人,胡振甲贰尹统之。
初三日丁卯(5月23日)胥门马头喧传万寿恩诏到省,恭迎入城。又届新生入泮,有鼓吹仪从导行者,犹是升平景象。晨偕桐生弟至桐溪陈容斋、良斋家,议翌日迁往嘉定,桐弟眷口同行。午刻还,适平阳遣人邀余往见三姊,行将动身,俄闻溃兵入关,或由山塘,或由枫桥,并至阊门。署藩司蔡映斗奉抚军令箭弹压,不准进城。乃有自称直隶大名镇总兵马得昭者,云奉檄防护苏城,竟夺胥门而入,绕至阊门中市,占各铺户作公馆。马腾人沸,莫敢与争,于是阖城为之罢市。
初四日戊辰(5月24日)雨。马得昭见抚军,言守城须先焚沿城民房,以便瞭望、绝攀援。抚军不能阻,马遂传令押民他徙。初更后,红光顿起,烛天如昼,却绝无人声,盖居室已空,且无人扑救也。
初五日己巳(5月25日)火达旦不熄。传闻阊门外延烧万馀家。登城望之,火焰四起,且所焚并非沿城之屋,殊不可解。忽又纷传城内亦须焚毁,自专诸巷而南,邻近人家汹汹大骇。适蔡藩司至中市劝谕开市,遂往面恳,同行者宋雨辰震、刘培甫传本、性初叔遵诚、复生兄绍先、修生兄宝儒等十馀人,路过吴趋坊,不招而集者又十馀人。至中市,见蔡于马馆中,揖而诘之。马云此系讹言。众人曰民心乱矣,须出示安之。蔡因亲笔书告条一纸,马亦令人照书数纸,即交余等传播分贴,讹言乃弭。然人心畏惧,仍虑有奸徒放火,相戒必须彻夜守望,众皆谓然。迨夜,持械笼灯而出者巷各一队,队各梭巡,气势甚张。日间传闻城外广东匪类乘间劫掠,亦复放火,肆无忌惮,且有城上毅勇接受赃物为之传递分肥者。城外民团畏祸,星散矣。夜间城内民团登城巡逻,拿得放火毅勇数人,轰闹不绝。迨旦,闻阊门一带拿解正法者二十馀人。
初六日庚午(5月26日)诸兄弟以苏城危险,祷于家祠,奉栗主以出。松生兄茂先、复生兄偕余及桐生弟嘉穗、子默侄志和、春树侄志恒、闰生侄志继、问渠侄志悫、仰连侄志惠、谔士侄志一,分奉神主二十馀座,以黎明至葑门。门启,避地去者肩踵相接。知昨日葑门塘上有抢劫行船者,立即枭示六人。至黄石桥候赓生弟,知先自盘门来,不至,乃唤渡船至斜塘,仍不见赓生之船。乃另雇小船,诸人促坐其中,出金鸡湖遇雨,舟无篷障,淋至甪直镇。先是,闰三月初旬,颖生兄嘉秀奉伯母以下眷口迁至甪直和丰桥酱园后屋,余等暂供栗主于敬梓堂内,至寓见伯母诸人,诉说不休。入夜就睡,都无衾枕,因乏甚而酣。
初七日辛未(5月27日)赓弟至,行迟而相失也。城西之火,乡间亦望见烟起,仍竟夕不熄。松兄因嫂与侄女暂住蒋氏,尚未安排,子默侄亦有母妻在家,二人仍复趁航上城。颖兄在乡一月,逐次雇匠收拾房屋四五间以备合家搬住,其馀破屋尚须筹费。其时复兄内眷幼弱已就其婿屠石臣朝柱寄居横泾,拟引闰、谔两侄亦赴之。午后,筱涯三嫂暨侄男女辈来,状甚困惫,涕泗交流。问知在赵氏母家闻放火之信,于初四夜雨后,合家三四十人扶老携幼,泥涂中走避支硎山墓庐中,翌日觅舟至蠡市,今从蠡市至此。颖兄即为处置一切。傍晚大雨,雷电陡起,霹雳一声,夜望火光渐熸矣。镇上亦集有民团,拿获形迹可疑者三人,即行格杀。入夜,户出一丁巡防,亦百馀人,合镇沸然。
初八日壬申(5月28日)复兄因前日盘门酱园为溃兵占据,店伙奔散,今赓弟来言火既熄,溃兵亦去,想店中货物必有存者,可以运载来乡。复兄欲试往一看,桐弟身兼团董,未能卸肩,遂偕余与赓弟、闰侄五人雇舟回城,一路顺风,遇自城来船问之,云官府督令团丁救火并拿获广匪多人,现已安定矣。五人在黄石桥登岸,进葑门,城中寂静,颇异常时,则民舍空而溃兵去也。余至因果巷蒋氏,室已阒然。返家见松兄,知嫂与侄女随蒋氏一家避往齐门外砖场墩。访问连日,合城义团或逐巷分防,或数巷合巡,联络呼应,颇称严密。大吏出示奖美,愈加激劝。又云葑、娄门外沿城民房但撤不焚,马镇不知所往。闻其所随之兵多与广匪毅勇交通,凡放火之处掳掠一空,于是人
导语
本书整理所据底本为《香禅精舍集》及苏州博物馆所藏《香禅日记》影印本,参校上海图书馆藏稿本《鄂行日记》。《香禅精舍集》和《香禅日记》是晚清知识分子潘钟瑞的作品集,记录了晚清苏州地区重要事件,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另外作为苏州世家潘氏家族中的一员,通过潘钟瑞的生活记录,能够看到晚清文人的交往。
序言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总序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
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
、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
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
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
,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
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
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
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
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
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
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
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
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
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
,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
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
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
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
“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
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
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
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
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
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
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
火,涅檗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
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
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
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
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
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
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
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
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
”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
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
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1949年这一时段
,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
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
、“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
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
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
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
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
。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
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
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
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
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
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
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
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
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
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入电子数据库的
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
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
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
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
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
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
、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
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
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
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
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
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
,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
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
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
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
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
。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
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
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
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
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
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
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
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
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
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
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
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
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
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
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入“中华文学史史料
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
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
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
、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
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
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
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
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
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内容推荐
近年来,清代以来的日记文献被大量整理、出版,给传统文史研究带来了新的天地。本书以潘重规先生家属捐赠、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的皇皇百万余言的《潘重规先生日记》手稿为研究对象,对《香禅精舍集》《香禅日记》做了系统的整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潘钟瑞日记(上下)/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钟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29455
开本 32开
页数 8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15
出版时间 2019-06-01
首版时间 2019-06-01
印刷时间 201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916
CIP核字 2019104008
中图分类号 I264.9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8
40
整理 整理:尧育飞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