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劳丁大传
内容
试读章节

丁占先在这纷乱世象中无暇他顾,因为他要考虑现实问题。丁景文已经到了人蒙年龄,可这一带农村是没有蒙学教育的。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妻子已经接近临产,又一个生命即将诞生,生活将更加拮据。愁眉不展的两口子商议多日,决定将丁景文连同大他三岁的哥哥,送到信阳他祖父那里去。

信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左扼两淮,内控江汉,屏蔽中原,伏牛山和大别山在此首尾相连,是江淮两大流域的分水岭,被誉为“江南中的北国、北国中的江南”。信阳还是楚汉文化的交融地,北宋时有了现在的名字。此时的信阳县城归河南省汝阳道管辖。

少小离家的丁景文思念父母是不消说的,生活上也不习惯。信阳的糙米饭和热干面总让他感觉干得难以下咽。他怀念在老家抱着黑瓦碗,顺碗边吸}留着又香又稠的硌糁糊①,发出惬意的吐噜噜的响声,再就着一咬就嘎嘣脆的腌萝卜条,这哪里是吃饭,简直就是无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祖父丁绍周培养他当第八代阿訇的期望更为热切。祖父的名望在全省回民中很大,做他海里凡②的年轻人很多,寺里的经堂自然上了规模。丁景文成了经堂里的旁听生,跟着师兄们诵经做礼拜。可是,枯燥的经学他哪里听得进去?

祖父对儿孙的严厉管教是远近有名的,他拿出挂在门口的鞭子,一边惩戒,一边训斥:“一个男子汉,这点苦都受不了?能做成什么大事?!”

丁景文耐着性子在寺里旁听了两年的经堂教育。到了八岁这一年,他死活不上了,叫着嚷着要上小学。丁绍周心想“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执拗而有主见的孙子看来不是当阿訇的料,就把他送进信阳县立第一小学先混着吧。

信阳城那个时候也是多灾多难的。连日的淫雨,致使南门、左西门等处城墙崩塌,还压死了许多人。加之颗粒无收,县城里饿殍载道。而县官却弃灾民于不顾,侵占劝捐款,引发了大风波。接着又遇大旱,赤地千里,蝗虫接踵而至,遮天蔽日。  这一年冬,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学习美国的六三三学制,改小学四年为六年,初中和高中各为三年。小学、初中和师范都实行义务教育。小学又分为四二制,初小四年,考试合格才能上高小。小学十四门课中,丁景文最喜欢童军、图画和劳作,而对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课程则没有多大兴趣。当时还开设有公民课,主要让学生背守则。学校经常在“双四”儿童节和“双十”国庆节前夕抽查学生功课,这是丁景文最头疼的事。他总是记不住那“八个本”,总是被老师用戒尺打手心。

后来,祖父发现调皮捣蛋的孙子垂头丧气的,就问原因。丁景文就拿出了守则。

祖父念道:“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和平为处事之本,礼节为治世之本,整治为强身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这多好哇!这说的都是做人的美德啊!难道这有阿文难记吗?”

丁家的生意因为天灾人祸的缘故,收入每况愈下,为避免坐吃山空,丁绍周决定家里人一天只吃两顿饭。丁景文放学后还要到城外放羊,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暑假的时候,他还受祖父派遣,跟随下刀师傅①打下手。

不料,第一次去三大丁占魁家宰牛,就和人发生了冲突。当时他看到一个兵爷带着一包猪头肉和半瓶酒来到三大开的清真小店里。三大低声下气地解释“本店清真,外菜莫入”,那兵爷就伸手打过来一耳光,还骂出了难听话。丁景文初生牛犊不怕虎,仗着个头大,又自认为占理,就上前打抱不平。那兵还要打他,丁景文一把从下刀师傅手里抢过宰羊刀乱划拉,才镇着了那兵。

回到寺里,愤愤不平的丁景文向祖父诉说了这件事,长叹道:“咱回民啥时候才能不受欺侮啊!”P9-10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为老丁这个共产党员自豪!不吹牛,我认识他,真的认识他!

——黄·水玉

丁校长除了教画,更教做人;除教做人,更教如何观察世界、理解人生。这一切使我终生受用。

——周秉宜

丁井文是美术界第一大好人。

——华君武

画坛伯乐为千里良驹鞠躬尽瘁

艺苑园丁育神州桃李无私奉献

——力群

后记

我关注丁井文老前辈至少有四年时间了。当时我为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的研究生们讲授《中原回族史》,在“中原回族人物”一章中,我曾经讲到丁井文这个人。当时在我所能触及的视野内,关于他的文史资料十分有限,只有寥寥数语,不过十行,只知道他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校长,是从河南走出去的老回回、老革命,除此之外,就真的说不出什么了。

2010年夏,我偶然结识了魏泽明先生。在与魏先生闲谈中,才知道他是丁井文的甥女婿,跟随丁老在北京生活十多年,亲受过丁老耳提面命的教诲。通过他讲述的有关丁老的一些传奇革命经历和画坛逸闻趣事,我才对丁老有了感性的认识。

国庆前夕,我应邀到北京与魏先生见面,他给我看了丁老的很多文字、照片资料,我真的被强烈震撼了!丁井文作为党中央内卫连的指导员、红墙里的家庭美术教师、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公认的画坛伯乐,这么一位在北京上层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这么一位在中国画坛有着崇高威望的名家,在他的故乡河南竟然鲜为人知。原因是什么?用现代流行的话来讲,这位老先生太低调了!魏先生和我在北京牛街南头的一个小宾馆里,用回族人特有的方式,许下了为丁老立传的口唤,作为迎接丁老百岁诞辰的献礼。

小宾馆门口有一榆一杨两棵大树。我仰望着参天的榆树,想起了“高山仰止”这四个字。我为河南人和回族人中有这么一位杰出人物而骄傲,我当即做出决定:调整手头的创作计划,先给丁井文著书立传,以表达一

国庆节放假当天,我从开封回南阳探亲,即闭门谢客,列出了传记大纲。

我曾创作出版过“励志三部曲”《玄驹》《前程》和《公选》,这三本书描述的时代背景都在世纪之交,时间跨度最多不过二十年。现在要为一名即将百岁的名人立传,对我而言,确实是个挑战。为写好这部书,我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购买和借阅了很多相关书籍,在电脑中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多位健在的当事人和见证人,还通读了一百年来的中国美术史,温习了中国革命史。我因创作这本书,抛却了世间许多烦扰,静下心来,读书、写作、做学问、长见识。

2011年5月26日,当我从中央美术学院查阅丁老的档案资料回来,站在那个小宾馆的门口,欣赏着西边电闪雷鸣的天空,品味着北京入夏以来的第一场暴雨时,却从魏先生那里得到了郑学文女士病危在院的消息。当我在开封夜以继日地审定书稿时,又传来了郑学文女士仙逝的噩耗,此书的出版,也是对这位老革命的纪念吧1

7月初,魏先生专程来到开封,为本书带来了很多有价值的图片。我们用一周的时间,缜密校订书稿,精心筛选插图,还就一些关键问题,再次征求了丁老的儿子丁宇的意见。丁老家乡的老朋友、焦作市原副市长孟祥堂也专门赶来,对书稿提出了补充建议。8月上旬,本着对历史负责的审慎态度,我再次校对定稿,竟然发现“代序”中的照排文字与黄永玉先生的手稿有数处不一致的地方,出于对黄老先生的尊重,均以原稿照登。终于在该月中旬我出访以色列的前夕,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与河南文艺出版社签订了图书出版合同。在圣城耶路撒冷,我对信仰的理解更加深刻,遂再次修改了书稿。

始料不及的是,由于丁井文和毛、刘、周、朱等伟人的关系,此书被列入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需要政审。先是在省级环节审查了大半年,到2012年7月,我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参加培训期间,才盼来了审查通过的消息。同时还被告知,此书稿还要送中央党史办做进一步的审查,此去又是一年多,直到2013年9月,终于再次获得审查通过!在这漫长的审查期间,我又经历了很多事。比如,我通过公选,于一年前到省民委工作;这本书被中国作协列为首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重点扶持项目;也凭这本书,我得以成为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当然也有坏消息,丁井文先生的女儿丁勤终于没能等到本书的正式出版,在今年丁老诞辰之日,离开了人世!

能够最大可能地还原历史真实,是作家的当然责任。我告诫自己,给历史人物写传记,应该客观公正,不能一味美化,也不能故意歪曲,更不应拿现行的思潮和标准去衡量,否则是不符合唯物历史观的。撰写这部书,是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文史精神的,我甚至用两天的时间来论证某个历史事件中的一个小小的节点。对于档案中有不一致的地方,我均进行了考证和推理,争取更接近历史真实。还有,同一个历史事件,由于各人回忆的文章在地点、时间、人物、经过等方面存在出入,甚至出入较大,我都依据旁证来加以引用,有的则只能采信一种比较可靠的说法。本书对丁老的个人重要信息也进行了订正、甄别和论证,比如他的生年、籍贯等。  ’

看看老一辈画家们经历的风雨,走过的坎坷,我们真该为自己生在当下而庆幸!但是,也正是那个特殊的时代,造就了大师们高尚的品德、傲人的成就和豁达的人生态度。相比而言,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缺少的是求真的氛围和可贵的情操,而沾染了浮躁的风气和铜臭的味道。从这点说,我又不知道是该庆幸呢,还是该悲哀?我们不再被批斗受责难,没有朝不保夕的生活,我们在充分享受着应得的尊重和名利的同时,难道不该对那些从苦难中坚守过来的大师们表示敬意、心怀感念吗?

我要特别感谢丁老的儿子丁宇一家、女儿丁勤一家及外甥女买有琴夫妇,他们不仅给我讲述了丁老的很多故事,在我于北京采访期间还给予了诸如交通、食宿上的便利。此书中的大部分珍贵的图片,都是他们提供的。但是,由于受出版审查制度的影响,丁井文与毛泽东等许多中央领导人的精彩照片不能刊印,这是本书的一大遗憾。特别感谢朱晴女士,她的大作《画坛伯乐丁井文》使我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少走了许多弯路。特别感谢中央美院的王晰、祝捷二位老师,我在查阅丁老档案时,得到了他们的热情帮助。

同时我还要十分感谢为此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的中国作协、河南省作协、河南省文学院、河南文艺出版社、河南博物院等单位,十分感谢南丁老师、李佩甫老师、谭福森先生、单占生先生、陈杰女士、丁福利先生以及俞芸编辑等给予的帮助!

本书中引用的一些文字资料,出于对作者本人和知识产权的尊重,我都注明了参考书目的出处,在此表示由衷感谢!但是也有很多文字和照片资料是在网上百度的,比如赵蘅、丁世儒等老师的回忆文章,以及丁老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的照片。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止,无法一一注明出处,在此深表歉意!

窃以为,此书或将是迄今为止关于丁井文的历史资料较为全面的一本书。由于历史久远,资料匮乏,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难免会有纰漏或失误的地方,敬请业内方家和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在此先致谢忱!

2013年11月5日于郑州寓所

目录

给这个党员打分(代序)黄永玉/001

第一章 怀庆是我家/001

第二章 朴素的觉悟/008

第三章 艰难的抉择/014

第四章 独自远行/019

第五章 初入省城/023

第六章 求学时光/027

第七章 落魄教员/037

第八章 新婚蜜周/045

第九章 猛醒,猛醒!/049

第十章 投笔从戎/056

第十一章 邂逅李先念/060

第十二章 向着理想奋勇前进/066

第十三章 劳燕分飞/072

第十四章 布尔什维克/077

第十五章 鲁艺深造/081

第十六章 延安清真寺/086

第十七章 毛主席说“劳丁好”/09l

第十八章 整风运动/094

第十九章 恋人是特务?/097

第二十章 从不咬人/103

第二十一章 比翼双飞/109

第二十二章 七大会场上的朱、毛像/112

第二十三章 胜利的曙光/116

第二十四章 出入领袖家/120

第二十五章 战火悲情/124

第二十六章 转战陕北/129

第三十七章 内卫连指导员/133

第二十八章 “报告主席,您出圈了!”/137

第二十九章 最后的卫戍/143

第三十章 到军委?到艺专!/149

第三十一章 宽厚的特派员/154

第三十二章 重担在肩/158

第三十三章 一定调黄胄到关院来!/163

第三十四章 “打老虎”打出意外/167

第三十五章 给黄永玉、吴冠中办手续/176

第三十六章 创建关院附中/180

第三十七章 做伯乐,更要做九方皋/185

第三十八章 把《开国大典》送进怀仁堂/189

第三十九章 真男子/192

第四十章 要扬弃,不照搬/197

第四十一章 神交初相聚/203

第四十二章 铮铮铁汉/208

第四十三章 幸遏贤妻/216

第四十四章 隆福寺边的风景/220

第四十五章 艰难岁月/225

第四十六章 红墙里的座上客/229

第四十七章 老爸爸/233

第四十八章 报告会风波/240

第四十九章 神品出世/244

第五十章 下乡搞“四清”/247

第五十一章 驴前卒/252

第五十二章 厨师的菜刀/257

第五十三章 囚室里面好修行/262

第五十四章 “要好好活下去!”/268

第五十五章 乍暖还寒/275

第五十六章 下放“五七干校”/280

第五十七章 记性没有忘性大/286

第五十八章 飞马点将/290

第五十九章 临危受命/297

第六十章 指路明灯/302

第六十一章 凤凰涅槊/305

第六十二章 不当“麻雀丁”/314

第六十三章 禀性难移/319

第六十四章 饮水思源/324

第六十五章 家国一体/336

第六十六章 高山仰止/340

第六十七章 井文学校/347

第六十八章 静寂中归真/35l

第六十九章 无尽的怀念/361

丁井文年谱/369

后记/375

素颜芳菲映桃李孟祥堂/379

参考文献书目/385

序言

一九五三年我到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第一次上美院去见人。如何见法?见谁?我都不清楚。在接待室等候,进来一个高个子,长脸、眼睛眯成一条缝的、不太笑的角色,同我握了手,坐下,说话了:“欢迎你到美术学院来工作,噢!美术学院这个环境很好嘛!嗬嗬!(笑了一点)可以学习和锻炼嘛!明天你来院办手续,找一位名叫段锦云的女同志。我叫丁井文,是负责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有什么顾虑没有?”我摇了摇头。

“那么,再见!”握手。

一路上,有几个词让我弄不清楚。“学习”?为什么学习?我不是来教书的吗?“锻炼”?有什么好锻炼呢?我身体虽不说肌肉发达,对付一两个人倒还够用,怎么把这事说到一起来了?还有“顾虑”,到美院来工作有什么好怕的?

以后,漫长时间理解许多概念和我原来理解不一样。这是种全新的生活。从那一天跟老丁见面起,我真是兴奋到了家;见生人不生,见熟人不熟,见怪不怪,我好奇至极,我全盘接受:都是一家人,自己人了,哈哈哈!

我几十年之后才发现,从香港回来的这个行动,给人的印象并不简单,只是没有人提醒我,也可能的确心无城府,一心只想刻木刻、教书,觉得这日子旷古未有,开怀万分。三四十年时光直到大家发现香港也不光是出产游手好闲、出产特务的地方……虽然生活的坑坑洼洼不少,真诚对待我的心地、我的工作的好人毕竟是多数。尊敬的老丁就是一个。

我和他的交往不多,朋友告诉我,他总在暗中照顾着我的政治生命。也许他认真看过我的档案;也许由于艺术同行的真诚的某种共同性更能体恤千里归来者政治上幼稚的报国之心……

说良心话,除了人所共知“文革”灾难之外,几十年来较之许多道德高尚、创作优秀的不幸的同行,我算是走运之极的人了。

老丁跟我一道工作的时间不长,他很快被调到筹备美院附中的工作中去,再不久就正式成为那个耗费他一生精力、一代又一代的娃娃头目。这些娃娃,今天做爷爷的做爷爷,做奶奶的做奶奶,百子千孙,老丁也晃眼九十岁了。为此,他真是如古人所云,费尽了移山心力。

照一般官场行话,他是很有“前程”的,换了别人,做梦也够不着这个境界。他原是搞美术的,于是就死着心要搞美术。不知是马克思在天之灵看上他,还是秦叔宝、尉迟恭相中了他,托梦给当时负责中央警备团工作的汪东兴同志,一定要老丁担任“内卫连指导员”工作。讲明白点就是去担任保卫毛主席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工作。

汪东兴慧眼识英雄,老丁也没辜负老汪的厚爱。原本干革命是不讲价钱的,但汪、丁却暗中有个交易,丁说:去当指导员可以,你要答应我,进北京后,还得让我继续搞美术工作!汪东兴英雄识英雄:好!我答应你!

老丁呀!老丁!御前侍卫之长是几世修来?古时候要买这个美差你晓得要花多少银子?顺这架梯子往上爬,进了城,若干年后,做什么官不成?瞧那些可爱的老乡“挑担茶叶上北京”,要走千里万里,见不见得着毛主席还是个问号。国庆节上百万人只能远远瞧着站在城门楼上的毛主席,一年就这么一回,还那么眼泪汪汪地。你瞧你多死心眼,搞什么美术?置天天在毛主席身边的幸福于不顾,假如我是那位汪大哥,我根本就可以耍赖皮说从来没说过进城后让你画画的事!再说!再说!就问你的党性到哪里去了?眼看任务这么紧张,阶级斗争如此尖锐,帝国主义虎视眈眈,你居然还有这种存心?是可忍,孰不可忍……偏偏汪大哥又如此之说一不二地守信用,这一下,你瞧你,陷在美术界拔不出脚了吧?

老丁倒是从来不吃后悔药的,且越活越高兴。既然投了美术之胎,搅乱了原有的级别、制度和章法,在几间既破且旧的老房子一住几十年。他的部下、背过的娃娃都当司令员了,老丁好像躺在快乐的南柯一梦中,那么满意。外人听说老丁的故事,又见到老丁这个人,真会异想天开地说他是什么、什么、活化石……找他原来的老关系、老上级、老部下,弄一套体面的“现代化”住住,也只是一句话的事,他想都没想过。在他的世界里,“淡然”已成为习惯。没有李玉和般大义凛然地唱着真理,也不像“酸葡萄”故事中的狐狸半肚子醋劲和一嘴风凉话。认识他的人,常有幸在大街上见到他骑着一辆老旧自行车擦身而过,因此不止一次地摔断手脚,上医院,吊腿、上石膏,一个月两个月,出院再骑着那辆心爱的老朋友回家。

帮助朋友、爱护朋友,以朋友的成就为乐,以朋友的倒霉受难为忧。朋友挨批、接受审查、被揭发,也跟着朋友一齐登上《人民日报》。朋友日子好过了,把他淡忘了,他会说:“人家这么辛苦、这么忙,不该去打搅他……”

“文革”期间,他的一群从小看大的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控诉他,用了一个耸人听闻的题目,我为他寒心,他却说:“唉!那时候他们没有办法啊!由不得他们啊!”

他画得一手好水墨,尤其是麻雀特别精彩,他并不急于让人知道,换了别人,老早自吹是“麻雀丁”了。

以前,他处理“党务”时,是位出名严正、认事不认人的人,那洞察能力与通达的胸怀常为共事的人所赞赏。

对真正的朋友和青年们,他却是那么坦荡和诚实,像一颗长满阔叶的春天的大树。

我好多年前曾经说过默祷他长寿,如果年岁可以捐献的话,老丁!拿我的几岁去吧!他活得比我有价值,我高山仰止!

一个人的道德是天分,由千种万种因素形成。固然,好书、好老师、好朋友……是良好的诱发剂,但不是根本,恶人康生也有学问,也有雅趣,会书法,懂戏曲。你只要想想他眼镜背后面透露出的凶光,还有胆挂牵你甜蜜的家庭、可爱的儿女、亲密的朋友、温馨的书斋吗?所以说康生这玩意儿是太平年月的死敌。他是灾难的代表。他不应该也不配是个共产党员!他心坏!

我为老丁这个共产党员自豪!不吹牛,我认识他,真的认识他!

二○○二年十二月二日于北京万荷堂

内容推荐

《劳丁大传》是为纪念民族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丁井文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图文并茂的长篇传记。丁井文是河南博爱人,毕业于河南艺术师范美术专业(校址在开封)。他集“党中央内卫连指导员、新中国美术教育开拓者、美术界第一大好人”于一身。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美术界享有崇高威望,身上体现了河南人的高尚品德。

《劳丁大传》的作者是黄旭东。

编辑推荐

到军委?到艺专!;宽厚的特派员; 重担在肩;一定调黄胄到关院来!;“打老虎”打出意外;给黄永玉、吴冠中办手续;创建关院附;囚室里面好修行……《劳丁大传》(作者黄旭东)是为纪念民族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丁井文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图文并茂的长篇传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劳丁大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旭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59235
开本 16开
页数 3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3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02
CIP核字 2013272785
中图分类号 K825.46=76
丛书名
印张 27.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6
167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