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以尚通意趣为中心(精)/汪文学学术作品集 | 
| 内容 | 作者简介 汪文学,男,1970年生,苗族,贵州思南人,文学博士,教授。现任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省政协委员。曾任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文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全国青联第十、十一届委员。曾获得“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奖”“贵州青年五四奖章”和“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贵州省甲秀文化人才”称号,被评为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教学名师。主讲的“中国人的精神传统”被评为国家级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获得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贵州省文艺奖多项。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贵州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2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述10余种,即《正统论——发现东方政治智慧》(2002)、《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2003)、《传统人伦关系的现代诠释》(2004)、《汉唐文化与文学论集》(2008)、《贵州古近代文学理论辑释》(2009)、《诗性风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情爱》(2011)、《中国古代性别与诗学研究》(2012)、《中国人的精神传统》(2012)、《道真契约文书汇编》(2014)、《边省地域与文学生产》(2016)、《扬雄与六朝之学》(2019)、《蟑香馆使黔日记(点校)》(2019)等,主编大型地域文献丛书《中国乌江流域民国档案丛刊》《贵州古近代名人日记丛刊》《中国西南布依摩经丛刊》等数种。 目录 “汪文学学术作品集”序 绪论:方法与视角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全书提要 一、汉晋文化思潮之差异 1.经明行修与简易通侻:汉晋士风之差异 2.渊综广博与清通简要:汉晋学风之差异 3.错彩镂金与清水芙蓉:汉晋文风之差异 二、近代以来有关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之观点 三、本书研究的切入点 1.魏晋之学始于汉末 2.魏晋之学起于人物品鉴 四、全书内容提要 第二章 汉晋间之尚通意趣探析 一、“通”义界说 二、古今学者对汉晋间之尚通意趣的关注 三、汉末魏晋六朝时期的尚通意趣 四、尚通意趣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 1.汉初的倜傥士风和博达学风 2.尚通意趣之产生与经今古文学的斗争 3.尚通意趣之形成与老庄之学的复兴 4.尚通意趣之发生与《周易》的通变思想 5.尚通意趣与汉末魏晋社会的游离特点 第三章 尚通意趣与汉晋间的人物品鉴 一、人物品鉴释义 1.“品鉴”“品藻”和“品题”释义 2.汉末魏晋六朝人物品鉴概说 二、汉晋间人物品鉴的总体发展趋势 1.由实而虚:汉晋间人物品鉴的发展趋势之一 2.由形鉴而神鉴:汉晋间人物品鉴的发展趋势之二 3.由道德功利而艺术审美:汉晋间人物品鉴的发展趋势之三 三、魏晋六朝人物品鉴新品目诠释 1.神 2.简 3.识 4.清 5.朗、秀、韵等其他品目 四、魏晋人物品鉴中的两种重要人物类型 1.通人 2.英雄 第四章 尚通意趣与汉晋士风之变迁 一、尚通意趣与魏晋士风之新特点 1.“通悦”与尚通 2.“雅远”与尚通 3.“旷达”与尚通 二、汉末魏晋时期的“浮华交会”之风 1.“浮华交会”:汉末魏晋的重要社会问题 2.汉末魏晋“浮华交会”之特点及其兴起之原因 三、魏晋六朝时期的“文人无行”说 1.“文人无行”:魏晋六朝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2.“文人无行”:文学艺术的本质要求 3.“人的自觉”“文的自觉”与“文人无行 附录:“仲宣伤于肥戆”解 第五章 尚通意趣与汉晋学风之转移 一、从拘泥执障到清通简要:汉晋学风发展之总体趋势 二、尚通意趣与汉晋学术取径、方法和目的之变迁 1.由实入虚:汉晋学术取径的发展趋势 2.由繁入简:汉晋学术方法的发展趋势 3.由学入识:汉晋学术目的的发展趋势 三、从《人物志》论汉晋学风之变迁 1.《人物志》是汉末魏初知识界盛行的尚通意趣的产物 2.《人物志》在学术方法上的创新 3.“思心玄微”的学术方法 在《人物志》中的实践及其影响 第六章 尚通意趣与汉晋文风之嬗变(上) 一、尚通意趣与文学自觉观念之形成 1.通人娴于文辞 2.尚通意趣与审美超越意识之形成 二、尚通意趣与创作题材 1.尚通意趣与“缘情”文学的复兴 2.尚通意趣与山水文学的勃兴 三、尚通意趣与艺术构思 1.艺术构思:六朝文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2.尚通意趣对构思主体之能力和修养的影响 第七章 尚通意趣与汉晋文风之嬗变(下) 一、尚通意趣与创作方法 1.尚通意趣与六朝文学创作中的新变意识 2.尚通意趣与六朝文学中的繁简问题 3.尚通意趣与六朝文学中的佳句创作和欣赏 二、尚通意趣与文学风格 1.错彩镂金与清水芙蓉:六朝文学的两种基本风格 2.说“文秀质赢”——关于钟嵘《诗品》“王粲”条的疏证 3.说“直致”——关于钟嵘《诗品》的一个诗学概念的诠释 三、尚通意趣与文学批评 1.尚通意趣与魏晋六朝文学批评观念之自觉 2.尚通意趣与“知音”批评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汪文学学术作品集”后记 内容推荐 汉晋文化思潮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在东汉末年,与当时盛行的尚通意趣有密切关系。本书力图从汉未魏晋六朝之知识界广泛盛行的尚通意趣的角度,对汉晋八百年间文化思潮之变迁作总体的考察,探讨其变迁之“内在理路”。揭示出在汉末魏晋六朝知识界普遍盛行而又被现当代学术界普遍忽略的尚通意趣,分析这种具有时代精神特点的尚通意趣,对其间人物品鉴、士风、学风和文风的影响。通过尚通意趣这个独特的视角,对汉晋文化思想史上的若干分坡问题,对汉晋文化思潮变迁之“内在理路”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诠释,增加一个理解的视角。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以尚通意趣为中心(精)/汪文学学术作品集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汪文学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115146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53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350 | 
| 出版时间 | 2019-04-01 | 
| 首版时间 | 2019-04-01 | 
| 印刷时间 | 2019-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814 | 
| CIP核字 | 2019007445 | 
| 中图分类号 | K230.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9.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贵州 | 
| 长 | 238 | 
| 宽 | 165 | 
| 高 | 30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