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举杯向天笑
内容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诗人,散文家,文学家。祖籍福建永春,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文学影响力既深且远,遍及华人世界。
著有诗集《白玉苦瓜》《藕神》《太阳点名》等;散文集《逍遥游》《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青铜一梦》等;评论集《蓝墨水的下游》《举杯向天笑》等;翻译《理想丈夫》《不要紧的女人》《老人和大海》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大系》《秋之颂》等,合计七十种以上。
目录
正论散评皆文心
第一辑
举杯向天笑
——论中国诗之自作多情
李白与爱伦·坡的时差
——在文法与诗意之间
捕光捉影缘底事
——从文法说到画法
读者,学者,作者
成语和格言
边缘,中心,跨界
——从拜伦看英国浪漫主义之盛
离心与向心:众圆同心
论诗绝句的联想
创作与翻译
——淡江大学五十周年校庆演讲
翻译之教育与反教育
虚实之间见功夫
翻译之为文体
第二辑
炼石补天蔚晚霞
——天津百花文艺版《余光中集》自序
《茱萸的孩子》简体字版前言
悲喜之间徒苦笑
——序天下文化《余光中幽默文选》
狸奴的腹语
——读钟怡雯的散文
当中华女儿做了美国妈妈
——读张纯瑛的文集《情悟,天地宽》
最后的牧歌
——序林为正中译希梅内斯的《小毛驴
与我》
光芒转动的水晶圆球
——悦读陈幸蕙
散文也待解梦人
——序陈幸蕙的《悦读余光中:散文卷》
种瓜得瓜,请尝甘苦
——读詹澈的两本诗集
别有彩笔干气象
——我读“怀硕三论”
序短贺寿长
——读夏菁的《可临视堡的风铃》
指点迷津有书迷
——序李炜的《书中书:一个中国墨客的
告白》
故国神游
——序《历代散文名篇》
第三辑
腕下谁能招楚魂?
心花怒放的烟火
——陈正雄的抽象艺术
无愧于缪斯
——朱一雄其人其艺
墨香濡染,笔势淋漓
——董阳孜《字在·自在》观后
第四辑
文法与诗意
叶慈少作两首
第五辑
帝国虽大,语文更久
——序第六版《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
字是生理,句是生态
——序第三版《朗文当代英汉双解高级
词典》
良缘全靠搭配
——序《牛津英语搭配词典:英汉双解版》
入境问俗
——序《麦克米伦高级英汉双解词典》
何止ABcD?
——序第七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六辑
被诱于那一泓魔幻的蓝
——序《二十世纪海洋诗精品赏析选集》
中文世界的巍巍重镇
——序《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台湾,
一九八九一二〇〇三》
精彩页
1
诗人描写的对象,不是人间世,便是大自然。即使所写多为人事,其活动的背景也往往是天象地理,草木虫鱼,也就是大自然了。涉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若只是写实况,只究道理,不带感情,也无文采,那便是科学,不是文学了。诗则不然,无论直接或间接,万事万物总是带有主观,其中有个“我”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似乎是“无我”之境,其实是静观自得、刹那的忘我出神;“我”已经泯入万物了。至于“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第一句还是纯景,第二句就有“我”了。接下来的“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那个“我”就更确定了。
写景出现在中国文学里,一般认为是从魏晋以后,亦即所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论者认为谢灵运不但是山水诗的大家,也是山水游记的奠基人,而大谢以前,中国诗中也尽多写景佳句。我们可以从曹操的《观沧海》一路追溯到《九歌》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甚至《小雅》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大自然在中国诗中的形象多彩多姿,难以尽述。如以可畏与可亲来区分,则出现在早期诗中的大自然颇有可畏的面目,尤以《楚辞》弥漫巫风的祭祀篇章为甚。例如《招魂》《大招》《招隐士》等篇就极言四方异域如何蛮荒险恶,不可久留。《招隐士》是这样结尾的:“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大招》警告亡魂:“东有大海,南有炎火,西有流沙,北有寒山。”《招魂》最为紧张,不但四方不可以止,连上下也很危险。巫阳把冥府称为幽都,警告亡魂说:“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这话可以理解。但她竟说:“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就令人不解了,不知所谓“天国”究竟何处可寄托。天上有虎豹噬人的凶象,直到近代的龚自珍,还在《己亥杂诗》中用来影射君侧。
李白的杰作《蜀道难》极言四川山岳的险阻可畏,至于“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地步,令人不禁想起“三招”的描写。李白将乐府的《箜篌引》变调为《公无渡河》,最后几句也骇目惊心:“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直到清初,苦命的才子吴汉槎坐科场弊案,远放宁古塔二十余年,吴梅村送行的《悲歌赠吴季子》仍出以相似的超自然风格:“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生非生兮死非死,山非山兮水非水……八月龙沙雪花飞,橐驼垂腰马没耳……前忧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鬐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
2
不过中国古典诗中的大自然,仍以可亲的形象为常态。《诗经》虽有“何草不黄”之叹,也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咏,“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与“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的浪漫柔情。只是《诗经》所咏,毕竟多为北方背景,不像南国温暖而多水,草木茂密,风光明媚。所以丘迟那封流传千古的招降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名句,只能在南渡之后,从南朝才子的笔端绣出。
儒家早将大自然人文化,久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儒者而兼修道释的柳宗元,以《永州八记》奠下中国山水游记的基础。他说西山:“悠悠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柳宗元将西山提升到哲学与宗教的高度,成了具体而微的大自然:所谓“造物者”,就是大自然。柳宗元说自己上了西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前一句是“忘我”,后一句是“入神”,正是人文与自然融合的最高境界。
面对天地,能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中国哲人最可贵的精神。但此情哲人往往心领神会,却说不出来,或者说得不美,只好让诗人说了。在中国最好的写景诗中,大自然不但蔼然可亲,甚至能与诗人心心相印,彼此交感。西方诗学亦有“拟人格”(personification)之说,其中还包括一项修辞格,让诗人以第二人称直呼不在现场的神、人、物,甚至像死亡、懦弱之类的抽象观念,即所谓“径呼法”(apostrophe)。尽管如此,西方诗中物我相忘之例虽多,天人互动之例却罕见。在基督教的文化里,天人呼应几乎不可能,因为物我之间,不,物我之上还有一万能之神,不容“我”擅自做主,能像狄金森那样向上帝偶尔撒娇,或像邓约翰那样向吾主冒昧诉苦,已经是到僭越的边缘了。
李白《独酌青溪江石上寄权昭夷》前八句说:“我携一樽酒,独上江祖石。自从天地开,更长几千尺。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李白不愧是诗仙,醉中竟然举杯笑邀西天共饮,西天竟然回落日之目、晚霞之脸报他一笑。帅呆了吧!更帅的是:晚霞满天,还可以联想成天也喝醉了,脸都红了。
这样的李白才写得出“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的妙句,才能写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妙诗。辛弃疾把此意借去,将本
导语
从这本书中读懂李白,读懂盛唐,该书精彩品读李白诗,从诗人的角度读懂李白和他的时代。全书收录余光中品评中华绝美诗词的随笔佳作,讲述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背后的生命故事。李白、杜甫、苏轼、叶慈、艾略特、梵高、毕加索……从诗歌到翻译,从小说到绘画,遨游诗文艺术的世界。
序言
《举杯向天笑》像是诗集或散文集的书名,但是里面
收集的三十八篇文章,有的可称正论,有的看似序言实为
书评,有的却是文类的探讨、艺术的赏析,不过大体上都
可以泛称评论。紧随《蓝墨水的下游》之后,十年来我的
正论散评大致都收罗在此了。
此书之编排以文章之性质为经,而以发表之时序为纬
,因为如果全依时序,必定会显得驳杂不堪。所以分辑是
求其性质分明,而每辑的文章则依发表的先后排列。
第一辑十二篇论析的是诗、绘画、翻译、语言、文化
地理,往往更涉及其间的关系。有不少段落如果当散文甚
至美文来读,也许更好。例如《边缘,中心,跨界》的第
四大段,或是《李白与爱伦?坡的时差》和《捕光捉影缘底
事》的全文,如果收入我的散文集中,该也不致显得唐突
。正常的论文照理不可以“感情用事”,应该做到
cerebral;我的评论不守帮规,时常出轨,演为
figurative,但是后面仍是有知性支撑的,要说的道理还
是传过去了。另一项出轨,便是不列批注、不附书目,正
文之后没有“随员”,欠缺正式论文的格局。其实多加批
注、详列书目虽然是学术论文的“基本功”,并不是什么
难事。一篇评论真正可贵的是有洞见,与根据这些洞见得
来的评断甚至评价。
艾略特不但是二十世纪的大诗人,更是影响深远的批
评大家。他的许多评论文章都没有这些批注或书目,但凭
了他的高瞻远瞩,凭了他恢宏的文学史甚至文化史观,凭
了他清明的分析与畅达的文笔,他的见解往往深入浅出,
令人折服。更重要的是:他虽然不用系统严密的理论,更
少乞援于烦琐的术语,但身为重要诗人,仅凭当行本色的
创作经验,说话自然就有权威,至少比一般纯学者更有权
力。十八世纪的约翰生博士也是如此,短短一段文章,比
较朱艾敦与蒲柏的长短得失,字斟句酌,说理透彻,比喻
鲜活,评价精准,一席话胜过百页的论文。之所以能够如
此,除了他博学深思之外,还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位杰出的
作家,在诗、散文、小说三方面都有贡献,因此创作之道
能窥其虚实,手既能高,眼必不低。何况一篇
评论如果高明得能够传后,应该不愁没有人来批注: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刘勰的《文心雕龙》,都是显例

第二辑十三篇全是序言,加上其后第三、第五、第六
各辑性质各异的序言,此一文类在本书中共得二十一篇,
分量之重已经超过书的一半。其中自序占了三篇,“他序
”最多,占十六篇,“群序”也有两篇。他序指为他人出
书作序,受序之书从诗集、散文集、评论集到画册、译书
和词典,性质很杂,都是应作者、画家或出版社之请而写
,可见在《井然有序》一书之后,我的“序债”仍有多重
,而文坛学府似乎早有共谋,成了我的讨债公司。至于群
序则是指为一群作者的庞大选集作序,头绪就更纷繁,论
述也更不易,幸好只有两篇。
这些序言如果逐一道来,恐怕比写一篇长序更加辛苦
,但是其中有三篇不妨一提。陈幸蕙穷十年之功研究我的
诗文,六年来先后由尔雅出版社推出了两本《悦读余光中
》,分别是诗卷和散文卷,所费心血不下于一部博士论文
。我戏称她似乎成了“余光中的牧师”,热心传播“余道
”,令我感愧。所以《悦读余光中》两卷出版,义不容辞
,我当然得写序以报。不过两书所论原是我自己的作品,
因此我出面为之作序,有点像母鸡跟蛋贩一起推销鸡蛋:
他序变成了半自序。
另外一本是李炜的《书中书——一个中国墨客的告白
》。此书是以英文写成,英文写得很漂亮,但是英文本迄
未出版,却由余珊珊先译成中文,先后已在台湾和大陆问
世。我的序言是根据他的英文原文写的:这种反常的做法
实为出版史上所罕见,若非仅见。
其实十年来我写的自序、他序、群序还不止这些。其
中自序还应包括王尔德四出喜剧中译本和在大陆各地出版
的各种选集之前言后语。甚至此刻,我已经答应而迄未兑
现的“虚序”,仍有债未清,思之惴惴。我别无他法,只
能告诉未来的索序人说:“暂不收件。”
为了庆我八秩生日,今年活动颇频,其中所谓学术研
讨会已有两场:在徐州的一场由香港大学和徐州师范大学
合办,另一场在台北,则由政治大学文学院主持,因此论
我的文章忽然出现了好几十篇。在徐州的研讨会上,我在
致答谢辞时大放厥词,说什么在文学的盈亏账上,作家是
赚钱的人,而评论家是数钱的人。众学者一时不解。我进
一步说明:作家每写一篇作品,原则上都为民族的文化增
加了一笔财富,但是其值几何,就需要评论家来评估,也
就是数钱了。那一笔“进账”也许很值钱,也许并不值什
么钱。也许交来的是一笔贷款,是向别的作家借的,甚至
是赃款,向人偷的,也许根本是一把赝币,一沓伪钞,更
不幸的,也许竟是一堆过时的废票或者冥钞。同时这一笔
钱,币制混杂,一个人数了还不算,还需要更多人来共数
,都肯定了才能定值。所以一位作家仅会赚钱还不够,最
好还能认钱、数钱,不但数别人赚来的钱,更要能数自己
赚来的钱。
余光中二〇〇八年八月于左岸
内容推荐
《举杯向天笑》是当代文学大师余光中随笔的经典之作,书名取自李白诗句“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收录一代大师近十余年品读诗歌、文学、绘画、音乐的精彩文章。余光中称该书为探寻文学的“真性情”之作。
全书收录30余篇精彩随笔,内容横贯中西诗歌、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深度揭秘李白、杜甫、梵高、毕加索等诗人、艺术家的生平故事,以独特的眼光品读文艺作品背后的人生百态。余光中以诗为文,以文为论,完美融合博学与意趣、知性与感性,是评论文章亦是散文、美文。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体味千年文字之美与艺术之思,感受文艺世界的百味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举杯向天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光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46831
开本 32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2
出版时间 2019-08-01
首版时间 2019-08-01
印刷时间 201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02
CIP核字 201906781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