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醒悟,禅是领悟,禅是感动,禅是光明。
本书通过讲述禅的故事与佛陀好语,寓意颇深,希望以简明的方式启迪读者以佛学之智慧,不是说三道四,而是只讲一个道理:万事忍耐,自有一番月明境界。
读本书如与故人于冬日围炉夜话,谈笑间,得晓禅理,明了禅意,知会禅心,于一切思微处感受人生的大智大慧,大光大明。
图书 | 禅是细微处的光明 |
内容 | 编辑推荐 禅是醒悟,禅是领悟,禅是感动,禅是光明。 本书通过讲述禅的故事与佛陀好语,寓意颇深,希望以简明的方式启迪读者以佛学之智慧,不是说三道四,而是只讲一个道理:万事忍耐,自有一番月明境界。 读本书如与故人于冬日围炉夜话,谈笑间,得晓禅理,明了禅意,知会禅心,于一切思微处感受人生的大智大慧,大光大明。 内容推荐 禅是印度哲学与中国人人生观的美好结合,她直指人心里,如石火电光破入万古沉寂,让莲花开放在并非虚空的人生。本书通过讲述禅的故事与佛陀好语,寓意颇深,希望以简明的方式启迪读者以佛学之智慧,不是说三道四,而是只讲一个道理:万事忍耐,自有一番月明境界。 目录 上卷 禅的心态 一开始就作了断/3 心里没有包袱/9 把自己管好就行了/14 该如何便如何/18 永远坚持自我/23 要从内心觉悟/29 放下才有收获/34 打破一切形式/39 一切众生妙不可言/46 自己还给自己自由/51 一生最爱是天然/57 卑贱之中出贵人/62 一无所有就会一无所失/67 不是不关心,而是不动心/73 敢担当一千,就会成就一万/78 凡事从最紧要处着手/82 做人要“一丝不挂”/86 随便才能得便/92 化腐朽为神奇/97 微笑即得解脱/100 禁闭自己才能放松灵魂/105 绝不做绝不可能的事/110 下卷 禅的哲理 不再停留于不可停留的地方/119 你只有一滴水/120 心大力小是悲剧所在/121 踏上万人之路/122 让生命这朵昙花真正一现/124 当断则断是好汉/126 一滴雨滋润不了自己/127 从没意思中做出有意思/128 人生应有执著始,以无执终/129 人生如尘,不可轻扬于空/131 最难得的是清净/133 让人受用的必是好东西/136 虚空有爱/137 藐视虚幻/139 受摧残者茁壮成长/141 死亡牵动着你/144 从无限空虚中获取无限快乐/147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149 要做就做大我/151 主要是要有欢乐/153 博爱一万人,回报一万倍/156 有遗憾才有人生/158 老了才懂得婴儿/161 超脱生死,重写“人生”/164 做一个送信的邮差/167 现在就是你唯一的意义/170 他人即天堂/173 众人里面学做人/175 众生皆成佛/177 明心不动心,见性不乱性/179 不明白比明白好/182 永远不谈过去/184 今天必须是极端的/185 小猪也有佛性/186 不如随便找点事做/187 修炼全靠自己/188 不可留恋自己/190 你是一双烂草鞋/192 菩萨道的真谛是“无我”/195 生死轮回,谁是你今生第一朵莲花?/197 后记/199 试读章节 该如何便如何 可以禁欲,不可以禁锢。 一个老婆子供养一个住茅棚的僧人,每天给他送茶送饭,如此三年。 有一天,老婆子为了考验僧人的修行,就叫她年轻漂亮的侄女去送饭,叮嘱道:“你去对和尚投怀送抱,百般挑逗,看和尚如何。该如何便如何。” 侄女好奇,把饭菜送去给僧人吃,等僧人吃完以后,这位大胆的侄女果真向僧人眉目传情,言语挑逗,并以身手刺激。僧人不为所动,说:“我心如枯井,姑娘珍重,你走吧!” 侄女回来一说,老婆子大怒:“想不到三年来养了一个俗汉!”马上带着侄女把茅棚烧了,把僧人赶走。 禅宗一代巨匠虚云和尚在自叙年谱里说,一次他夜晚在江浙水乡坐船,人很多,男女混杂挤在一起。这正当夏天情欲旺盛之时,船里无灯,半夜里睡在虚云身旁的一位性感美女裸身向虚云进攻,虚云后来说很庆幸没有失身,保住了戒体。 虚云是一奇僧,年轻时他父亲为他娶了两房妻子,夜里与两位妻子入洞房后大谈佛法,拒绝上床,第二天一早逃走出家走了。 佛典记载,佛陀为了度化他的堂兄弟阿难出家,就对他说:“你出家好好修行,修行成了就可以与天上的仙女同乐,那才叫美呢!”佛陀让阿难看到了天上仙女的美妙,阿难再看世间美女简直丑俗难耐。为了以后与仙女快活,阿难就出家修行去了。后来佛陀又让阿难看到:阿难与仙女做爱的报应是,一起从天上堕落到地狱受大苦,并且那些堕落的仙女丑恶污秽不堪。阿难因此从一个好色之徒变成为怕色的规矩和尚。 永恒的寂静清凉与水深火热苦乐轮转的男女欲爱,孰是孰非? 欲海情波太凶险, 沉醉空寂怕无聊。 如来可有妙妙法? 乐空双运任逍遥。 “在欲听禅知见力”。于幻化网中识得幻化者,于生死染净绝得无对者,从大乘佛法的教理上推论,当然是“俗汉奇僧两相宜”。 禁欲纵欲,无非自在。 真的自在吗? 可以禁欲,不可以禁锢。 如果禁欲能让你爽,那你就去禁欲。 如果你觉得禁欲不爽,那就不要禁欲好了。 总之,你不能禁锢自己。 好不容易认识到一颗本心,你却又自己把它囚禁起来,何必呢? 是,你囚禁它是为了保护它。我知道你的苦心,但它不知道你的苦心。它只知道浑身不自由,它渴望乱找一个人把它解放。就像不能禁锢你的孩子一样,你不能禁锢你的心灵。 如果你禁锢自己的心灵,它会随便就跟人走掉,永不回头。 你要放心它,你要放松它。 这样它必然属于你。 因为它本来就属于你。 王少农与熊晋仁聊天。 熊晋仁说:“慈法师来香山了,我与师兄们一起陪他放生,放走了很多鸟儿。” 王少农说:“谁买的鸟?” 熊晋仁就说某某某某。 王少农说:“买了又放,这不叫放生。在这一买一放的过程中,要残害很多鸟儿。我们不应以残生的方式‘放生’,要以全生的方式放生。如果我们走在路上看到鸟儿遭难,上前救它,放走它,这才叫放生。我们也是鸟儿,我们不希望别人把我们买去禁锢起来,再进行所谓的解放,我们自己放飞自己。杜甫有两句诗非常好,有道是:‘先王作网罟,设法害残生。’先王留下很多网让我们钻,后来的王又解放我们,并给了我们更大的网让我们钻得更自由,同时网得更紧。我们不要这自由的网,并且我们要让网自由。这样,网非网,鸟儿便会真正自由。那天我和朱病起、王家斌还有曾德旷四人去燕子湖玩,回来在一个村口看见路上摆满了网,很多鸟儿死在上面,而过往的村民熟视无睹,我心悲之。” 一天,佛陀到庵婆罗林看望罗侯罗。 罗侯罗侍奉佛陀洗完脚后,向佛陀行礼,坐在一边,静听佛陀教诲。 佛陀将一点水倒入水瓶,对罗侯罗说:“你看到这水瓶里这点儿水吗?” 罗侯罗回答:“是的,我看到了。” 佛陀说:“那些不知羞愧、故意说谎的人,就像这样,没有多少沙门性。” 接着,佛陀又将水倒在地上,说道:“那些不知羞愧、故意说谎的人,就像这样,倒覆了沙门性。” 佛陀又继续将水瓶翻过来,说道:“那些不知羞愧、故意说谎的人,就像这样,没有一点沙门性。” 佛陀因此教诲道:人不可自己倾覆自性,要把它保留在瓶中。 在此,瓶中水是解放,把水倒掉反而是禁锢了。这很好懂,水(自性)都没有了,便是死亡。把水留在瓶中,让它有,让它活,这便是解放。 有一位优婆塞名叫纯陀,对佛陀说:“我们都想从如来处求取将来的食粮,只愿如来哀悯众生,接受我微薄的供养。” 佛陀说:“好,今天我就接受你最后一次供养,成全你完满的智慧。” 纯陀恭敬地对佛陀说道:“即使如来佛您是用方便之门向世人现身入于涅粲,但我不能不因此而心怀苦恼。” 佛陀听后,连连称赞:“好啊好啊,你能知道如来只是用这种方式向世人现身说法,进入涅磐。” 佛陀即将涅磐,当然不再需要任何供奉。他之所以接受纯陀的供奉,是在开示:你所要求的我都接受,这便是排除杂念的方便法门。 一切都可以,便不会被一切禁锢。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圆觉经》 P18-22 序言 北京的初春,还看不到花开的迹象,但春天确实来了,并且不久就将是桃红柳绿。真正的赏春者最欣赏花开前的春天,因为他心里藏了隐秘的欢乐。当代才女添雪斋诗云:“预谋复活在春天。”春已复活,人已归来。 我们人生的初春也是这样,虽未全盛,但你要懂得欣赏含苞待放。 禅,是细微处的光明。 是还没有发现的人生。 是隐秘的生活。 是残忍的幸福。 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日本古歌:“真堪结庐红尘外,翠苔深长绿洞中。”此中滋味,是禅的境界。绿洞中的青苔在深山中自由生长,它哪里需要知道山下的世界! 一切皆空,境界不空,是谓空的境界。 鹰在远方不过是个黑点,莲在水里不过是一盏灯,但这细微处的光明照彻整个净琉璃世界。 后记 我十六岁时在长江边上读高中,有一天过长江去游方山,回来时在山下的庙门口买了一本《金刚经》,开始结下了佛缘。 还有一次,我与同学过长江去看一个荒废的古塔,晚上没有了渡船回不去了,就在江上的渔船中度过了一夜,听了一夜的涛声。 来北京后。我曾专心学佛,又与净土家的慈法师有过几次接触。法师的弟子如熊晋仁、马强、号子及刘晶居士等都让我受益很深。 本书中的佛陀故事,是李文明君写的。本书谈不上有什么思想,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人生体验,与佛学没什么关系。但我之所以要写这本书,当然是缘于对佛陀智慧的尊崇。此书起源于我之佛心,因此读者只要把我的文本书与《金刚经》、《心经》结合起来看,亦可在细微处体会光明。 王少农 2008年3月8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禅是细微处的光明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少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线装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06769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0 |
出版时间 | 2008-03-01 |
首版时间 | 2008-03-01 |
印刷时间 | 2008-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6.5-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