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尽绿(增订本)(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无尽绿(增订本)》是一本以植物为主角的江南风物散文集,涉及回忆、考证、风俗与工艺。在植物的自然属性与所给人美的愉悦之外,突出的是植物与人的日常相关的“物用”,以及这种“物用”和人发生联系以后,在人的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因为有亲身经历和亲手经验做底子,所以写起来不虚,文字朴素而真切动人。春日连绵照眼的紫云英与新绿茶树,于合适季节亲手制作出的乌糯米饭与木莲豆腐,还有秋日香气沉沉的满陇桂雨,这些都是我们置身其中、日常生活里鲜明的“无尽绿”。
本次增订,删文三篇,增加长文两篇,并对部分文字做了修改,替换了部分图片。
作者简介
宋乐天,女,绍兴人,现居杭州。浙江风土的观察与记录者。
目录
自序
水里的东西
紫云英、看麦娘
青与清明果
回忆摘茶叶
蚕桑故事
乌糯米饭
端午
木莲豆腐
牵牛花
染色笔记、染色试验
小巷食事
天竺香市
西湖春
龙井问茶
满陇桂雨及其他
西湖莲市
参考书目
序言
这里收录的,是十多年来我所写的关于浙江风土的文
章。大致可再细分为:回忆故乡的一类,如《水里的东西
》《蚕桑故事》《紫云英、看麦娘》等篇;博物考证类的
,如《木莲豆腐》《染色笔记、染色试验》等;定居杭州
以后,逐渐产生记录风俗世情的想法,遂有《天竺香市》
《龙井问茶》《西湖莲市》等。当然,以上分类只是聊备
一格,因为事实上,不少篇目同时涉及了回忆、考证、风
俗和工艺。这些文章,除了都可归到浙江风土的主题之下
,尚有一个共同点,即多数是以植物为主角的。喜欢亲近
花草树木,对于乡村出身的人来说,也算是自然而然的事
吧。
这些文章中,最长的一篇是《青与清明果》,说的是
江南人生活里年年留下痕迹的清明风物。就我自己而言,
“青”与清明果这两者代表着故乡记忆与情感,是故乡的
一种典型的象征物;因此,这些年来,一直留意着相关的
民俗植物研究作品。然而,令我意外的是,在提及江南地
区用于制作清明果的植物原料时,这些作品中的多数,显
示出田野调查、田野经历的缺乏,其解说往往语焉不详,
甚而有张冠李戴者。也许是我受限于阅读量,得出了以偏
概全的结论,但也确有这样一种可能:对乡土经验、乡土
知识的研究记录,还有待深入。在这方面,自己因有农村
生活的经历,来到城市后也保持着与家乡的联系,得以有
所积累,便希望借此机会加以梳理,或可为“地方知识”
的完备添一点砖瓦。话虽这么说,写完以后还是感到惶恐
,尤其涉及物种鉴定与分类学专业知识时,作为业余爱好
者不免捉襟见肘。此外,囿于现实条件,我的田野经验也
尚有未尽之处。这两个局限也体现在其他篇目上。
书中多次引用了杭州人高诵芬的回忆录——《山居杂
忆》。我开始尝试写故乡风土,可以说主要是受了此书的
感召。《乌糯米饭》一篇里介绍的立夏乌米饭的做法,也
完全是跟着高老太太这位前辈学的。虽然最初是“纸上得
来”,“躬行”几次后,现在我已能把这项技能教给有兴
趣的朋友了。当然,受益于《山居杂忆》处远不止此。
写《天竺香市》这一篇,起因是某次听妈妈说起外公
。妈妈小时候,外公常带着她同去捕鱼。捕鱼这件事,对
外公来说,是不得已向江河讨生活,另一方面,又终归是
伤生害命之举,因此,每次外公都要先对河神祝祷一番。
听到这里我心里一动,脑海中浮出那些如候鸟般、年年来
天竺上香的外地香客身影——和外公一样,他们保留了一
种从农业社会里继承而来的虔敬心态,以及由此形成的规
整的仪礼,这两者在今人中都已经少见了。
另有一个晚上,跟家里人一起看电视,民生新闻里说
到一个男人收集陨石,妈妈想起了她小时候的事:“十来
岁那时候,有一回和婉琴一道,跟着爹和叔叔,走路到城
里去,去看一种杂技表演,叫皮船。天还没有亮,快到鸭
滩了,忽然,天边哗哗哗哗……划过很亮的亮光,落得飞
快,豁亮豁亮。叔上过学堂的,懂得,就说:‘喏,星星
落下来了。’”伴着“星星落下来”的土话解说,在幽静
地面上仰望天幕的,是最普通不过的农民与农民的女儿;
不知怎的,这一幕却久久使我感动。日本的民俗学者柳田
国男说,“史书虽然尽有,平民的事迹却不曾写着”。在
我国,平民的事迹虽也偶见于文字,但我也觉得还远远不
够。写家乡风土,除了补充“地方知识”,便是想把存在
过和存在着的、普通人生活里恒常的一面,记录一二。同
时,也向上述两位浙江母亲表示感谢。
导语
宋乐天在豆瓣和微博都有众多忠实粉丝,其摄影作品被称为最能体现江南特色,本书收录了179幅精美的摄影照片。
从去年开始,自然文学掀起了一个小热潮,但像宋乐天一样,持续十年观察、记录江南风物的实属少见。
写家乡风土,除了补充“地方知识”,便是想把存在过和存在着的普通人生活里恒常的一面记录一二。
精彩页
水里的东西
知堂有一篇《水里的东西》,依着绍兴话,把“河水鬼”拼作Ghosychiu。对河水鬼,我们家族的人有复杂的感情,为着我三叔的儿子,我最大的堂弟,即是晨起独自到塘里洗脸,脚下踏的石板松动而落水,不到十二岁死的。
那时我在邻镇读小学,并没有被大人送回去参加葬礼。只是从过来报信的大叔叔嘴里,听到这样的说法:大约十几年前,村里某户的女儿,也在这塘里溺水身亡;而堂弟出事的日子,算来正是她要投胎的时间——比如,这女孩活了十六岁,则十六年后只要找着了“替死鬼”,便可以再世为人了。大叔叔带来的说法,使我透彻地领会到了“讨替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虽然,关于事故的因由还有纷纭的说辞,那时的我牢牢记住的只是这一种。唯其如此,一个亲人才不是永久无声息地不复存在了——起码他还可能有一个别的世界继续活动,并且,依照这种规则,或许有一天还能重回人间。那时起有好些年,每当我想起堂弟,总不免连带想到“讨替代”的问题。现在二十年过去了,水塘是未曾再起波澜。
多生事端的水塘,其后几年问,因着生活垃圾的侵袭,水质也渐渐受损。尽管如此,到了暑天,一村的男女老少依旧戏水其中。我家是少数不在水塘里洗浴的人家。暑假的傍晚,妈妈留在屋里烧饭,我们姐弟三人,总是由爸爸带着,到村边的江里去洗。这习惯早在堂弟事故以前已经形成——试想:江里游水的快意,岂是一口水塘可以相比的呢?因此我们与水塘打过的交道并不算多。十几年前回老家,见到水塘已转为珍珠蚌的领地,颇清澈。围着水岸筑起大大小小房子,其中也包括三叔家的新屋。三叔新屋临水的一边,正是当年长子落水的所在。我到三叔家厅堂里偶尔坐坐,面对着伤怀之地,心里横亘着些说不出口的话,真有前世今生之感。
与水塘有关的趣事,印象中有两件。村里曾经有台抽水机,架在水塘边用水泥糊起来的小坝头上。一发动,就把水从塘里抽起来,通过水管,引到近处的田里。那田里种过当时颇令我称奇的荸荠,长着尖细的墨绿色的叶管。夏天我们喜欢在小坝头贮水的小池边游戏,把脚伸到湍急的水流中冲洗。我爷爷和别的老头子牵牛回来,也在此地给牛饮水。所有出工完毕的铁锹锄头之类,也要过来接受“洗礼”。说来好笑,后来学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时,我就会在脑海中把这个情形对应起来,觉得那小池里奔涌的水,便是很形象的“沧浪之水”了。
水塘分出“支流”一条,流经我家在村口的新屋。这是不起眼的路边的小溪流,暴雨过后涨起“潮”来,也未及一米深度,因此是我和弟弟一个安全的游乐场。天未寒时,一人抓着网兜,拦在通往水塘的关口,一人从溪流的另一头下了水,哗哗地驱赶,这样分工合作,来截获鱼虾,是几乎不费什么力气的工作。夏秋的午后,因为害怕时间在莫知莫觉的睡眠当中,空空地流逝过去,我是不肯午睡的。这时段做的最多的事,便是到溪边无所用心地流连。溪的另一边生着矮树,有阳面的树枝倾斜过来,在我这一边触手可及。这样就方便我摘下新鲜的木叶子来,试吹口哨看看,或在叶背刻出几个字来自我欣赏。也可以随心揪几片俗称为“豆腐皮”的杠板归的三角叶片,嚼吃一番,体会一股子酸意,并发现叶背原来竟还带了些小剌;也像情人一样,痴痴凝望它色彩变幻的小圆果实,只觉那蓝色的果粒特别漂亮,带着不均匀的瓜弧。另有一种同是藤蔓的蛇葡萄果,表面密布麻点,不及豆腐皮的果光亮好看。这一方小世界,安放在午后的静默里,周遭鸟虫鸡犬之声,与偶尔经过的村人,一律不会打扰到它混沌未凿的宁静。
P1-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尽绿(增订本)(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乐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304990
开本 32开
页数 278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157
出版时间 2019-07-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00
CIP核字 201908719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