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观人学与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体系的构建
内容
内容推荐
“以观人之术观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话语特色,却很少受到学界重视。本书运用观人学原理及其审美经验,通过对观人诗学批评的内涵范畴、话语体系、批评系统、认知隐喻、方法方式、文体体制、中西对比与现代转换等方面的疏理,来反映观人学对于传统诗学的影响,建构较为完整的诗学批评体系。本书能够注重问题研究的本土化、现代性,有利于拓展传统诗学研究的文献视野和理论广度,增强传统诗学研究的文化根基和理论深度,为建构更为宏观和厚重的中国传统诗学体系创造了条件。
作者简介
万伟成,江西南昌人,厦门大学历史学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兼任广东省国学会会长、中国散曲学会理事等职。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独著出版文言论著《观人诗学》等著作7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参与国家、省级项目6项,获得省市政府科学优秀成果多项。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观人学的概念及其属性
一 观人学名称
二 观人学的属性
第二节 观人诗学批评的概念与属性、研究对象与内涵
一 观人诗学批评的概念
二 观人诗学批评的属性
三 观人诗学批评的研究对象与内涵
第三节 从观人学批评到诗歌批评转移的诱因
一 观人诗学批评形成的外因条件
二 观人诗学批评形成的内因条件
第四节 研究观人学与诗学批评关系的价值与意义
一 对中国诗学和中国诗学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二 对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价值与意义
三 对诗学理论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四 对学术理论、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观人学与诗学范畴或术语——以形神、气韵、英雄、风骨、贫富为例
第一节 形神
一 “形”范畴
二 “精”“神”范畴
三 “形神”范畴的观人学启发
第二节 气韵
一 “气”范畴
二 “韵”范畴
三 “气韵”范畴的观人学启发
第三节 英雄
一 “英雄”概念
二 “英雄”概念的元素构件
三 “英雄”范畴的文学批评价值
第四节 风骨
一 “风”范畴
二 “骨”范畴
三 “风骨”范畴的观人学启发
第五节 贫富
一 “贫富”概念
二 “贫寒气”与“富贵气
第二章 观人学与诗学道德批评、审美批评
第一节 道德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
一 观人学中的道德批评
二 比德观:从观入学到诗学道德批评的内在逻辑
三 考志说:从观人学到诗学道德批评的实践路径
四 观人学视阈下的诗学道德批评标准
第二节 审美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
一 重审美性取向:从观人学到诗学批评
二 重性情取向:从观入学到诗学批评
三 观人学视阈下的诗学审美批评标准
第三章 观人学与诗学才性批评、风格批评、人格批评
第一节 才性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
一 先秦两汉观人学的性先才后说与诗学道德批评
二 魏晋观人学的才居性先说、气论与诗学审美批评
三 观人学的才性论对诗学批评的启示
第二节 风格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
一 风格概念
二 风格批评
三 从观人学角度考察风格成因
第三节 人格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
一 君子人格、自然人格、圣人人格
二 诗品即人品:人格批评模式辩证
第四章 观人学与诗谶批评
第一节 诗谶:诗歌的人化与神学化诠释
一 诗谶的观入学属性
二 诗谶的文学属性
三 诗谶的神秘特性
四 诗谶的诗论属性
第二节 诗谶批评对诗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作用
一 对诗歌本体论“诗言志说”的神秘阐释
二 对诗歌本体论“真情说”的神秘阐释
三 对风格批评理论“气象说”的神秘阐释
四 对创作结构理论“起承转合说”的神秘阐释
五 对作家批评“知人论世说”的神秘阐释
第三节 诗谶批评的文化渊源及其评价
一 诗谶批评产生的文化渊源
二 诗谶批评对传统诗学体系建构的负面作用
第五章 观人学与诗学意象批评、认知隐喻
第一节 立象尽意:观人学与诗学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 以人喻诗:观人学与诗学意象批评的初级形态
一 以人为喻的修辞学观测
二 观人品题与观物品题喻体的广阔性与审美内涵的丰富性
第三节 认知隐喻:观人学与诗学意象批评的高级形态
一 隐喻对譬喻的超越
二 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观人诗学
三 观人学与诗学体系中的全面“隐喻
四 观人意象批评的特征
第六章 观人学与诗学批评方法论
第一节 观:观人学与诗学批评方法论之一
一 观人批评之“观”的方法论意义
二 整体直觉思维:观人学与诗学批评方法的共通性
三 观人批评之“观”的作用和审美层次
第二节 相:观人学与诗学批评方法论之二
一 观人批评之“相”的方法论意义
二 观人批评之“相”的作用和审美层次
第三节 品:观人学与诗学批评方法论之三
一 观人批评之“品”的方法论意义
二 品第批评(比较观人法):从观人学到诗学批评
三 品题批评:从观人学到诗学批评
四 简洁直观的品评方式与描述方法
第七章 观人学与诗学的批评方式、特殊文体
第一节 名号、并称、事数:观人学与诗学的表达方式
一 名号称谓
二 并称品题
三 事数品题
四 并称、名号、事数品题的批评意义
第二节 流别体、祖宗录与主客录:从观人学到诗学的批评文体
一 品第批评体与谱牒批评体:从观人学到诗学批评
二 钟嵘《诗品》:开创了诗品乃至艺品的批评文体模式
三 祖宗录、主客录:流别批评体与谱系批评体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点将体:从观人学到诗学的批评文体
一 《水浒传》:创建了“点将录”观人批评方式
二 《东林点将录》:奠定了“点将录”观人批评文体形态
三 《乾嘉诗坛点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观人学与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体系的构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万伟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304389
开本 16开
页数 4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70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2019-05-01
印刷时间 201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638
CIP核字 2019074455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