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经典悸动(精)/格致文库
内容
内容推荐
《格致文库:经典悸动》分为两个部分:经典幕后和阅读悸动。第一部分经典幕后中,作者从个案入手,着眼于当代作品的问世、作家成名前后的风风雨雨,探索文学和政治和体制的微妙关系,呈现文学界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第一部分的内容均在《名作欣赏》杂志上发表过。第二部分阅读悸动,主要是作者为曾经打动自己的书籍所写的书评,是作者的真实感悟和思考。
目录
经典幕后
《我们夫妇之间》:第一个牺牲品
桑干河上的风波
《青春之歌》:诞生的阵痛
《红旗谱》背后的稿费风波
《海瑞罢官》与郭沫若辞职
《一个和八个》与郭小川的命运
侥幸的“山谷”
王小波的生前身后
记诗人闻捷
阅读悸动
天才需要什么样的土壤
——《束星北档案》随想
“伟大”的时代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家?
——读郭小川的《检讨书》
日记与传记
——读傅国涌的《叶公超传》
筱敏的《女神之名》
文化的差异:中西风马牛
历史性变革和震荡
——《新饿乡纪程》读后
昨天的梦还是明天的梦?
——读小说《廊桥遗梦》
我们为什么要属狼
——读小说《我要属狼》
历史的阅读
——兼议历史小说《紫金山燃烧的时刻》
《思痛录》出版后
多维视角里的乡村现实
——谈《中国在梁庄》
从宏观历史走向微观心理
——读陈明远《文化名人的个性》
失忆年代,文学何为?
——从散文创作到小说创作
《迷冬》印象
有这样一部书稿
我看电影《第十三棵泡桐树》
“极地”的探索者
伯乐、盟主与山头
后记
导语
《格致文库》是套散文随笔集,作者均是当今海内外思想文化界的学者,知识广博、学养深厚、不仅有话可说,说话到位,而且文笔老辣、独到。
该套文集的内容涉及当下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等方方面面,丰富驳杂,成规模,成系统。
当下散文随笔的文风较为浮躁、虚空高蹈,本套丛书力图倡导文风改良。
本书是其中的《经典悸动》分册,收录作者邢小群写的书评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幕后。
后记
2010年春,时任《名作欣赏》主编的续小强先生到北
京组稿,我们在话题的讨论中,他约我开辟专栏。当时我
还没有退休。
我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三十多年了,对其中可以称
得上是名作的篇什也算如数家珍。但如何撰写专栏却颇为
踌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都是白话文,字面意思很好懂,
说到欣赏,专业工作者比一般读者并无优势。勉强生发微
言大意,往往留下故弄玄虚的笑柄。然而,当代文学既然
已经入史,就在幕后留下了可探秘的空间。作品的背后,
往往隐藏着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于是,我提出,从个案
人手,着眼于当代作品的问世、作家成名前后的风风雨雨
,探索文学和政治和体制的微妙关系,呈现文学界的人情
冷暖、世态炎凉,从中思考一些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国当
代文学的历史,其实充满了偶然性。所谓“经典”的诞生
,往往与一些特殊的机缘相关。一个领导人的好恶,可能
决定一部名作的生死;一个编辑的慧眼识珠,也可能让一
部名作破土而出;政治斗争和人事纠葛,又可能让一部作
品大祸临头。在意识形态导向下,趋时之作可以暴得大名
,超前之作却会深埋地下,无人知晓。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经典”的诞生经历、作家为大众认同
的过程,有舆论导向的制约、时松时紧的出版环境以及大
众文化观念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存在。所有这些偶然的汇集
,才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真实面貌。从这方面挖掘,有意思
的话题很多。小强接受了我的设想,并给这个专栏取名“
经典悸动”。我每月撰写一篇,连续写了八篇,我不是文
章快手,当时还要上课,感到很紧张。转年以后,便与小
强商量,不想期期写了,以后有合适的题材,不定期奉上
。没有了压力,也就失去了动力。现在回想,多亏小强的
催促,我才积攒起这些篇什。据说有些读者感到这些文字
还可读。现在,续小强先生转任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策
划丛书,约我参与期间,我就把这些专栏文章编成一组,
即本书的第一部分一“经典幕后”。
除此之外,我还为一些打动过我的书籍写过书评,这
次也一并选出若干,编成本书的第二部分:“阅读悸动”
。我在大学教书,经常要为所谓的科研写专业论文,如“
评”谁谁的几部小说;“论”文学创作中的某种现象,等
等。这种文章写起来很费力,发表也不易。因为学术刊物
版面有限,论文发表与职称挂钩,论文在那里排着长队。
所以,让我能轻松走笔的,往往是写书话性的随笔。这部
分篇什,多是读书有了莫名的冲动,情不自禁地想写下的
感悟和思考。教学占据的时间太多,我这样自由写来的文
章很少。今天只能整理出有数的几篇。在这个匆匆忙忙、
焦灼而烦躁的时代,我仍然向往在夜阑人静的灯下,或在
暖阳斜照的窗前,拂去心中的尘埃,沏上一杯清茶读书。
2013年6月
精彩页
萧也牧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之所以有名,首先不在于它艺术上的高超,而在于它是1949年以后第一篇受批判的短篇小说,在于它给作家带来的惨痛经历,在于它给文坛造成的心理创伤,使它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抹不掉的一页。
小说讲的是一个出身于城市的小知识分子的丈夫和出身贫农、有着六年兵工厂经历的妻子,在战争年代,在敌后艰难困苦的生活中感情很好——“她教我纺线,织布;我给她批仿”。虽然出身差别很大,但生活“很融洽,很愉快!”被同事们称许为“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典型”。但进了北京城以后,夫妻在思想、情趣上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感情也有了裂痕。妻子依然保持着以往淳朴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对城里的很多现象看不惯,说话做事过于直率和褊狭,有时还要拍桌子,吐脏字;而丈夫回到城市,如鱼得水,不但很快恢复了城里人的生活习惯,对妻子的行为也越来越看不惯。小说通过一系列小故事,一方面表现妻子的行为虽有合理性,却不乏片面与简单;一方面也审视着做丈夫的工农情感麻木,享乐思想多起来。最终,双方在时代生活的启发引导下,经过冷静的反省,都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欠缺和对方身上的优点,愿意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1950年第1期上,一时好评迭起,被认为取材新鲜、立意新颖、人物生动、语言活泼和富有生活气息,很快被改编成话剧、连环画,导演郑君里还把它搬上银幕,由电影明星赵丹演男主人公李克。
这个作品在当时为什么会迅速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触及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离婚潮。据萧也牧的妻子李威讲:“我们一起从晋察冀来的老战友,好几个都当上大干部了,体委李某的老婆是工农干部,同我原先在一起工作的。李某跳交际舞时就和一个年轻的护士跳到一块去了,与老婆离了婚。还有团中央的王某、铁道部的张某,都找了大学生,与农村出来的老婆离了。他(萧也牧)一发现根据地来的老战友进城后,就嫌老婆是‘土老八’,不要了,就说要写一篇小说。我说你写不好就把自己写进去了。小说中的李克虽不是写他自己,但确实有不少生活素材是取自我们俩共同的经历。”萧也牧显然是想正面地、善意地解决问题,干预当时的离婚潮。二是小说的矛盾在家庭内部,人物性格生活化,又是讲故事的口吻,易于被人们接受。像上海这样的市民社会,对这部作品也有强烈的共鸣。即使没有后来的批判,它在当代文学如何切入时代生活方面,是有某种开创性的。
就在小说发表一年半以后,对它的批判突然开始。先是批评家陈涌在《人民日报》1951年6月10日发表了一篇《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接着,李定中在6月25日的《文艺报》(1951年4卷5期)发表了《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继而,丁玲的《作为一种倾向来看——给萧也牧的一封信》发表在《文艺报》1951年4卷8期上。
陈涌把问题提到这样的高度:“有一部分的文艺工作者在文艺思想或创作方面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倾向,这种倾向实质上也就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已经批判过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依据小资产阶级的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李定中以读者来信的方式表达了对《我们夫妇之间》的反感:一、反感作者的那种轻浮的、不诚实的、玩弄人物的态度;二、作者简直在“独创和提倡一种新的低级趣味”。“这样写,你是在糟蹋我们新的高贵的人民和新生活。”“在本质上,这种创作倾向是一个思想问题,假如发展下去,也就会达到政治问题。”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经典悸动(精)/格致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邢小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857505
开本 32开
页数 214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118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2019-03-01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294
CIP核字 2018257818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194
137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