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给历史把脉之大案人心
内容
编辑推荐

《给历史把脉之大案人心》一书共有历史故事32个。分别从官场、生活、人心、社会、悬案等五个方面加以叙述分析,并沿袭历史研究中的怀疑精神,选取古代历史中的案件来透视部分历史原貌。书中既讲了文字狱、普通官员的贫困、官场中衙役和下人的隐性权利。感叹仕途的艰辛与离奇;又写了名妓从良、孝子杀人和小人物向上爬的现象,关注社会底层的艰难;还讨论了关于科举公正、司法腐败、靠山政治和办公室政治等内容,展现古代社会光怪陆离的种种幕幕。

内容推荐

北大外交系李扬帆副教授作序,从历史大案看世道人心!

晚清军机大臣阎敬铭曾发现内务府为宫廷采购的皮箱,每个要价六十两银子。他就向慈禧太后指出,京城里皮箱单价最高不会超过六两银子,内务府采购皮箱时有克扣贪污的重大嫌疑。慈禧太后很有意思,就要阎敬铭给她买个六两银子的皮箱来看看。阎敬铭去市场上一看,惊奇发现所有皮箱店都关门不做生意了。一问,店主们诉苦说,内务府来公公发话要求北京城所有的皮箱店关门谢客,谁擅自开张就砸烂谁的铺子。阎敬铭也犟上了,写密信给天津道台,让他从天津买个皮箱子送过来。结果半个多月过去了,天津的箱子也没运过来。因为没有真凭实据,阎敬铭对内务府的指控也就不能成立了。后来一查,原来是阎敬铭派去天津送信的亲随收了内务府一千两银子,带着密信,不知所踪了。

目录

序 让清风吹拂历史紧锁的眉头李扬帆

自序

第一篇 官场好风景

 官离不开仆:随从状告知县与官场利益

 假官转正:离奇的假冒内阁中书案

 强盗做好官:唐僧父亲赴任被杀案

 皇帝的棋子:李敢刺杀卫青案中的各色人等

 因字生祸:洪武间“魏观案”的转折意义

 贫困的仕途:从鲁迅爷爷科场行贿看官员待遇

第二篇 艰难的生活

 以暴制暴:弱者非法维权的逻辑

 底层的爱情:名妓王美娘从良案

 绝缨大会:宫廷性骚扰案件中的女性

 江充告赵王:小人物向上爬的艰苦

 满城黄金甲:嘉庆年林清攻入紫禁城案

 中国人的穷:美国外交官眼中的乞丐问题

第三篇 最贵是人心

 金丝雀原则:宋江杀阎婆惜案分析

 自由的爱情:潘金莲的三段感情

 鸵鸟心态:蔡桓公讳疾忌医而死案

 代价与偏执:汉武帝深陷方士案的心理分析

 现实的婚姻:满少卿两次务实的婚姻选择

 人情大于法:孝子王世名杀人案

第四篇 去适应社会

 你何以立足:从时迁的排名看单位政治

 最后的武器:从林冲白虎堂案说开去

 国富与民穷:从沈万三族诛案看财富观

 规则公正:科举冒籍案与公正问题

 洪承畴降清:读书人做点事真难

 罪犯的救赎:美国外交官眼中的晚清司法腐败

 彰德秋操:清王朝为民国举办的阅兵式

第五篇 悬案雾重重

 韩熙载夜宴:皇帝偷窥与王朝党争

 清官乱杀人:从包公铡美案看“清官”不可取

 圣人的人治:朱熹弹劾唐仲友案的桃色背景

 雍正猝死案:哪个皇帝的死没有是非

 谁是替罪羊:叶名琛失守广州案

 无战略造反:两位太平天国大佬的死

 战将与战阵:方伯谦案的定罪分析

后记

试读章节

官离不开仆:随从状告知县与官场利益

清朝晚期的一天,江西省广信府玉山县县衙的稿案蒋福匆匆忙忙跑来找知县王梦梅。有一桩案件,王梦梅已经判决了,批驳了原告的诉讼要求。蒋福得了原告的银子,一定要王梦梅重新捉拿被告,翻案重审。

你一个我雇的、帮我打杂处理文件稿子的跟班长随,公然跑过去要我翻案,如果我照你的话做了,颜面何存!王梦梅坚决不肯。蒋福就和王梦梅在公堂之上吵闹起来。渐渐的,蒋福竟然占了上风,由吵变骂,骂得越来越难听。王梦梅憋红了脸,还不了几句嘴,完全处于下风,可就是不同意重新收押被告。最后蒋福叽哩咕噜的,撅着嘴骂了出去。

蒋福他何许人也,竟然胆敢当众辱骂顶头上司知县?而王梦梅为什么任凭他骂,也不强硬起来处理蒋福?

这一切得从县衙的权力结构说起,从王梦梅得官伊始说起。王梦梅原本在江西省厘局当官,要钱太狠了,弄得民怨沸腾,有无数商人来省上控。王梦梅上下打点后被冠以“纵容司巡,任情需索”之名,拉出几个司巡小吏处理掉,仅仅“记大过三次,停委一年”就将事情敷衍过去了。后来,江西来了个贪财的新布政使,王梦梅走了他的门路,花一万四千两银子跑到玉山作了知县。官是恢复了,但这么一折腾将王梦梅给折腾空了。他不仅陪了之前贪污的所有钱,还欠下了一屁股债。尤其是买官就借了九千两银子。其中三千是钱庄上的一个朋友借的,另外三千两是问一个师爷借的,王梦梅答应上任后聘他管帐房。最后三千两就是蒋福借给王梦梅的,王梦梅答应上任后聘蒋福在县衙负责文件。

王梦梅的情况有点特殊,但在清代,官员借贷上任是普遍现象。上下应酬打点都需要钱,多数官员,尤其是新官是拿出不这笔钱的。所以他们需要向钱庄和私人借贷。私人看中他们的权力,纷纷解囊,可也负担了许多“利息”要求。最常见的就是借款人要求贷款的官员聘请自己担任属员和部门小吏,领取优厚的聘金当作本息,同时还能处理政务时上下其手,捞钱捞好处。蒋福和王梦梅的情况就很有代表性。名义上,他们有主仆之分(这在古代是很严肃的关系),暗中联系他们的却是赤裸裸的利益。

所以,欠下巨债的王梦梅到任之后,他那一个帐房师爷,一个稿案蒋福,“凡百事情总想挟制本官”。起初他们两个人在县衙里还有点呼应不灵,后来他们二人理顺了关系以县令自居了。

这次,王梦梅受了蒋福的窝囊气,咽不下去这口气,就写了一纸谕单贴在公堂之上。谕单的内容无非是告诉大家本官一清如水,如果有幕友、官亲以及门稿、书役有不安本分、招摇撞骗、索贿之举,一经查实,立即按例从重惩办,决不宽贷等等。

蒋福看到谕单后,知道是冲着自己来的,心中老大不高兴了:“他出这张谕帖,一来绝了我的路,二来借着这个清正的名声,好来摆布我们。哼哼!有饭大家吃,无饭大家饿,我蒋某人也不是好惹的。你想独吞,叫我们一齐饿着,那却没有如此便宜!”蒋福想出了一个坏招,第二天公堂完事王梦梅推入后堂之后,他把所有书役都召集起来宣布:“老爷让我叫大家回来。我们老爷为官清正,从来不多拿一个钱,而且最体恤百姓了。老爷晓得地方上百姓苦,决定今年的钱粮完全照着制度来,不多收一分一厘。这件事昨日已经定了,等到定好章程就贴出来公告。同时,你们这些书役除掉照例应得的工钱,不准在外头多要一个钱。查了出来,无论是谁,一定重办!”

蒋福是什么人?是被大家称作“二爷”的实权人物。他的话书役们哪敢不当真。很快,蒋福的话就哄传了出去,闹得全城皆知。

当时正好是县里征收钱粮的时候。县里征收钱粮,从来不按照朝廷制度规定的来办,巧立名目,唯恐不能多征多收。大小官吏的“灰色收入”、家庭的奢华花费甚至是供养情人、吃花酒、行贿买官的钱都来自于此。百姓苦于苛捐杂税,现在听说新来的县令今年决定严格“依法办事”豁除钱粮浮收,都兴高采烈地等待正式的公告贴出来后,再去缴纳钱财。

结果,一等三天,公告不曾出来。这三天里,县衙是一分钱粮也没有收着。

坐在县衙里的王梦梅很奇怪,怎么好端端的三天里头一个钱也见不到。一听说,才知道这是蒋福做的好事。这一气非同小可,恨得王梦梅要立时坐堂,把蒋福打三千板子,好好出一口气。众位师爷赶紧劝住王梦梅,齐说:“这事闹出来不好听。”王梦梅说:“被他这一闹,我们还赚不赚钱了?”钱谷师爷说:“不如打发了他。我们并没有说豁免浮收的钱粮,蒋福的话不足为凭。”

王梦梅觉得有理,就叫侄子去开除蒋福,要他立刻卷铺盖滚蛋。那侄子问:“三千两银子怎么说?”王梦梅说:“等查明白了他经手的文件没有弊病,才能给他。”

侄子不敢多话,只好出来同蒋福说了。蒋福就说:“要我走很容易,只要把借我的那三千两还我,我立时就走。还有一件:从前老爷说过‘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在老爷升官发财了,我们做跟班的出了力、赔了钱,只落得一个半途而废。这里头请你少爷怎么替我说说,利钱之外,总得贴补点才好吧。另外,我在几桩案子里弄的钱都交给老爷了,小的事情就不说了,上次孔家争过继和胡家同卢家退婚的两桩案子,少说也给老爷赚了上万两银子。老爷这个缺一共拿了我一万四千几百两银子,连着补贴我的盘缠就算他一万五吧。老爷他是做官的人,大才大量,想必不会盘剥我这个作下人的。求侄少爷替我美言。”

蒋福说得轻巧,其实是在借出的三千本金之外,还要问王梦梅讨要一万两千两的“遣散费”,一共是需要一万五千两才能打发掉他。王梦梅一家人自然是不同意了。就算是同意,王梦梅新官上任没多久,也拿不出这么许多的钱来。蒋福的条件没有得到满足,就赖在县衙不走了。

蒋福和玉山县上级广信府的稿案是同乡又是亲家,关系极其要好。那个稿案的情况和蒋福相似,也在知府面前说一不二。当天,蒋福就找到这个亲家,说王梦梅赖着他的钱不还,要到府里控告,求亲家帮忙。亲家听了,“借款人的利益必须得到保障”,于是拍着胸脯一手承当。当天,广信知府就收到了蒋福告王梦梅的控告信。

在信里,蒋福当然没有说自己借钱给王梦梅买官,王梦梅上任后如何赖债等事,而是将王梦梅上任以来贪赃枉法、违规操作的一系列事情都一一控诉。

广信知府看完诉状,脑袋发涨,疼痛不已。“这个小王怎么搞成这样,如何收场?”

知府和王梦梅的关系很好。王梦梅到任以来,处处巴结知府,没少送他银子。知府心里向着王梦梅,决心压下这纸诉状,让当事人“私了”。这些“官场潜规则”如何暴露出来,不止是他王梦梅,也不止是广信知府,全省上下大小官吏脸上都不好看。于是,知府找来刑名师爷,要他出面“开导开导”王梦梅,把事情化解了。

刑名师爷就派人拿着名帖到玉山县,请王知县便衣来访。王梦梅如约而至。寒暄过后,刑名师爷说了蒋福来府里告状的事情,又提到了知府意思,说:“知府大人说,大家一团和气,不要弄出笑话来。梦翁,你把用他的钱还了他,其余无凭无据的事我们也断不能容他放肆。”

王梦梅听了这话,脸上一红,知道隐瞒不了,就把来龙去脉尤其是蒋福的可恶之处说了一遍。“现在已经三天没有人来交钱粮。兄弟心里恨死那个蒋福,虽然有些钱,也要叫他难过几天再给他,并没有赖债的意思。至于蒋福控告兄弟的那些事情,纯属子虚乌有。我的所作所为,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府台大人又是精明不过的,况且蒙您老夫子拿兄弟当人,我即使有什么不法行为还能瞒过府台大人和您的眼睛?我如果贪赃枉法,不要说对不住府宪,连你老夫子也对不住。”

刑名师爷平静地说:“蒋福的那些控诉,谁有工夫去听,我也不过当作闲话而已。只要你老哥早一天给他钱,早一天让他滚蛋,大家耳根清楚,不都结了吗?”

王梦梅脸又是一红,忙道:“这蒋福原是一个朋友荐来的,说他如何可靠。我当时如果不是缺钱,也不至于用他的钱。”刑名师爷说:“是呀,你只要还他就是了。”王梦梅说:“说到如此,兄弟敢不遵命。明天我便把三千两划过来,放在老夫子这里。兄弟那里,总要查过他没有弊病,才能放他滚蛋。”

刑名师爷知道目的达成,借势给王梦梅一个台阶下:“很好,就这么办。果然他蒋福有弊病,我就告诉府台大人,咱们重重地办他一办。”说完,王梦梅告辞,第二天就带来一张三千两月底期的银票。师爷再交给蒋福。蒋福在压力下,收拾东西回省城,物色给下一个长官当随从跟班去了。这一桩随从状告长官的案子,全赖知府从中斡旋,蒋福不敢多要,王梦梅也未曾出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快过年的时候,府里的刑名师爷给王梦梅写信,说年关困难,请借五百银子过年。王梦梅回了一封信说,小弟两袖清风,年关也很吃紧,但老夫子的忙是一定要帮的,随信寄去二百两银票(王梦梅的月俸是纹银四十八两),“聊表心意”。这个案子就算彻底过去了。

蒋福控告王梦梅案,奇就奇在他的身份。他只是王梦梅雇来帮助处理文案的下人。王梦梅一个钦命知县,主政一方,竟然被一个下人胁持,处于下风,着实可怜可恨。古往今来,官员被身边的“小人物”胁迫,“离不开”身边的人的情况不在少数。一些官员新官上任,不熟悉业务、不了解情况,甚至不会说官话,需要仰仗跟班随从,情有可原。这种情况会随着官员进入角色得到改变。怕就怕,像王梦梅这样从上任到主政都被随从下人胁持,极难摆脱随从的束缚,更毋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了。

官离不开仆,说到底是当官的做得不正,有把柄抓在随从跟班的手里。如果官员们都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自然就不存在“官离不开仆”一说了。P3-7

序言

让清风吹拂历史紧锁的眉头李扬帆

读书之人,多半先看作者,再看出版社,再看内容。我认识作者,就从作者说起罢。

初次认识张程,是在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课堂上。讲到天子九鼎,我说这个鼎嘛,本来是用来煮肉的,是烹饪器,它一般为圆腹,立耳,三足。方形四足的少见。鼎耳可以穿杠或搭钩。我们老家的人把鼎叫“鼎罐”,在火盆上面架起炖……正在摇头晃脑讲述期间,有人举手了,咦?不同意啊?一个瘦瘦的学生略带口吃地说道:老师,鼎是礼……器!我说你等等,我慢慢讲来呀,后来鼎成为了一种礼器。下得课来,我走到这位学生旁边,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张程。你哪里人啊?我浙江会稽人,临海的。

这叫我记住了本书的作者,一个对历史考据有爱好的斯文的略带_口吃的浙江临海人。

思考是源于一种敏感。真正的学问则出自对某一学科的敏感,或者对某一问题的敏感,而不取决于是否科班出身。当爱好成为心之所系的时候,那就听从心灵的召唤吧。果然,张程即便是读了外交学的硕士,仍然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其大部分作品皆出于心有所系。不到而立之年,那著作也快有半个身子高了,令为师汗颜得很。

后来,张程翻译了一个美国人1895年写的《中国人本色》,使我认识到他的功力。一个研究生能够在读书期间翻译一部专著,是一种学术自觉和自律的表现。说真的,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

看了张程的一些著作后,突然想起最初见面时他刻意强调的“会稽”一词。那是个古地名了,临海属于旧会稽郡,张程以此暗示了一种不绝的文脉。他的确全身上下都是书卷气,性情中有耿直的东西。有这份耿直,讲起历史来,才有理有据,真实可信。我没有去过临海,但听鲁迅说过“台州式的硬气”,有点迂的耿直脾气。说的是柔石。柔石和明朝的方孝儒都是台州人。临海属台州,临海人也当有此种气质吧。临海还有个樵夫祠,樵夫者砍柴之人也,为何在临海为人设祠纪念?原来,此樵夫也是迂腐耿直得可以,当年听到朱棣杀了侄子做了皇帝后,悲愤交加,竟然投湖死了。所以,当1924年春,康有为应临海屈映光与雁荡蒋叔南邀请,遍游临海一带的天台、雁荡山时,感怀自己与国家之命运,写下了“桐柏金庭绕九峰,夷齐遗像自清风。不必西山采薇蕨,琼台双阙有仙逢”之诗句,果有说头。

耿直是书史者的必备性情。所以,原谅我杂七杂八扯这么多。下面再来看看书中都讲了些什么吧。

国人多对数千年历史谜案怀有兴趣,也因此给了文学和影视创作的空间。但是,胆敢以《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做基础,从故纸堆中挖出线索,并讲给读者听的,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而用一种新的视角,首先能将历史谜案从权力、个性和史料三个角度进行原因上的探索,则是本书的学术性贡献。历来历史谜案如同疑难杂症,读者往往看了各种评介还是紧锁眉头。而本书却用四到五千字的篇幅把一个个谜案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并呈现了迄今为止各家之言,这是本书的内在张力。但是,我更看重的是本书清新自然的文风,这种文风把谜案的张力一一化解,它让一般的读者逐渐吹散那紧锁的眉头。

我相信写这样的书难,要写成一个“给历史把脉”的系列,更难。其一,纯粹的史实考据的确枯燥无味,况且因条件所限,对如此众多的历史疑难案子进行完整巨细的考证,非穷其一生精力不可。那确实是一项重大的国家级工程。其二,不进行考据,根据一些道听途说进行编纂,或者戏说杂说,则不符合听从本心召唤的作者个性。于是,需要一种基于考证的文风简明扼要地娓娓道来。试举第一本《疑难杂案》一书中陈圆圆一案,作者所做考证不下十余处:1983年贵州岑巩县县委宣传部接到的文化系统的通知,《岑巩县志》、《武进县志》、《江阴县志》,李介立《天香阁笔记》、姚雪垠《论<圆圆曲>》、清初的大诗人吴梅村《圆圆曲》、陆次云的《圆圆传》、《龙门阵》刊登的《陈圆圆花落峨眉山》、《金陵晚报》、《北京科技报》、马家寨《七颗针的寿鞋》、《吴启华藏身达木洞》、《襄子家屋场》和《马宝护送陈圆圆》等传说故事。在一篇5000字的文章里,举证如此之多,几可以称专业文章了。

在一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呆板的考证是不能为大众接受的。作者在有机衔接这些资料方面显示了较强的文字能力。这文字能力的背后,是对所描述事件的宏观把握和洞察力。此外,作者也并不对所有的事件和人物一锤定音或盖棺论定,而是留下了大众思考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保留了读书人的诚实品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福柯临死前,说他很遗憾地发现,迄今为止人类的知识都是不确定的。中国历史迷雾团团,本书不可能给出确定性的答案;而只是提供一种视角,轻轻帮助各位纾解紧锁的眉头,已经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了。

虽说瑕不掩瑜,但瑕疵还是有指出的必要。比如,有些立论欠妥帖:“袁世凯亲近康有为等人,无可厚非”。此“无可厚非”似乎有针对性,但文中并没有指出何人何家对袁世凯亲近康有为有非议。改为“自有其缘由”之类为妥。

张程请我作序,我是历史学的外行,伸个头看见了热闹,所以勉为其难了。

是为序。

于北京大学畅春园陋室

二○○八年十一月一日

后记

感谢读者购买、阅读本书。

中国历史有一个传统,就是喜欢褒贬人物、评论古今。历史人物和事件都罩上了一层浓厚的对与错、善与恶的面纱。作为听书人和阅读者的后来人,常常在耳濡目染或者字里行间之中就先人为主地接受了前人的评判。前人的评判中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有些做法背离了历史学客观公正的治学原则,对当事人对后来者都是不公平的。现在,历史学领域掀起了一股重新解读历史人物、考证还原事件真相的热潮。许多面纱被掀开,对错美丑自有后来人评说。在这股风潮中,用法律眼光考评历史是重要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怀疑的精神。它敢于深入人性最丑恶的领域,用严谨的推移,吹去历史迷雾,还原真相,辨析对错。大凡错误的成见、先人为主的掩饰,都经受不了这般怀疑。历史并不是小姑娘,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迟早要被推到冷静严谨的手术台上。本书就是沿袭了这种怀疑精神,选取古代历史中的案件来透视部分历史原貌。历史案件作为各种矛盾激化的产物,纠结了各色人物和社会活动,能集中反映历史的丰寡美丑。用法律之矛刺穿历史案件的外壳,里面的若干历史真相便会显露出来。这就是我创作本书的初衷。

必须承认,历史类通俗读物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前几年,因为各种机缘聚合,历史类通俗图书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市场繁荣。市场上出现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吴思的《潜规则》、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等标志性作品,它们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一起撑起了本类图书的黄金穹顶。进入2008年后,除了当年明月还在推出续集外,历史图书乏善可陈。这当中有部分从业者盲目跟风、粗制滥造,破坏了市场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作者们对如何继续通俗解读中国历史的认识出现了瓶颈,大家迷茫了。新的历史材料、新的历史观点在前几年的热潮中被呈现殆尽,更新史料和更新观点的出现尚待积累。而新的写作方法,即所谓的草根读史、另类读史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作者采用后也就不新颖了。历史图书写作的切人点无非三条: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市场上的历史图书一般是后两类。我在2006年进入历史图书市场时,既写断代史也写专门史。到2008年上半年,我也一度对创作的道路产生了疑惑。实话说,我到现在也没找到确切的前进道路,只是觉得应该多思考,勤思考,在作品的思想深度上下功夫,于是也就有了本书。这是一本介于断代史和专题史之间的书,更像是一本历史散文的集子。

虽说是历史案件,但书中的许多案子并非历史上明文记载的案子。它们分别选自《水浒传》、《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醒世恒言》等古代小说。但这丝毫不影响全书的真实性。相反,一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案子只有非官方甚至是受到官方打压的古代小说才能记载。案子肯定有作者虚构的成分,但底子是真实的,依托的社会现实更是真实的。我们从这些历史作品中更容易接近历史的真相。相关文章的文献引用情况已在文中注明。此外对本书的产生影响较大的图书主要是《看到人心深处——120个有趣故事告诉你真实人性》(王溢嘉著,新华出版社2008年10月)和《非常说法——中国戏曲小说中的法文化》(郭建著,中华书局2007年8月)。前者是我下班时在北京一号地铁上翻看的,后者是我在返乡的飞机、汽车上浏览的,多有受益。

本书在2008年12月的时候开始萌芽创作,经历了元旦和春节假期,在2009年的2月杀青。在文章《金丝雀原则》写完的时候,我就以《大案门——从历史大案看中国的世道人心》的名字放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版连载,得到了迷恋红茶的诗人、偶尔抢沙发、龙城快刀、虎躯狂震、澹澹笙烟、郭太等诸多网友的捧场和肯定。感谢九千九文化的董事长魏龙先生和文杰编辑对这部稿子的肯定,将本书和之前的“疑难杂案”合为同一个系列推出。特别感谢中国画报出版社和责任编辑齐丽华的辛勤工作,齐编辑对书稿提出了诸多有益的修改意见,让书稿增色不少。在这里还要感谢各位网友的支持,感谢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付出心血与汗水的同行们。谢谢你们。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孩子,倾注了作者的心血。我依然能清晰记得在北京返回临海的旅途中,看到窗外寒冷的江南水乡,触摸着满是雾霭的车窗思考书稿内容的情景。虽然有诸多的不满意,作者还是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当然,我非历史科班出身,全书的史料遴选和观点推敲难免存在错误,我对这些错误负责,也请各位读者手下留情。

谢谢大家!

张程

二○○九年三月于朝阳赛洛城

书评(媒体评论)

系统的社会科学教育背景,让张程的写作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推演色彩。他在每本书中都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疑问,并尝试进行解答。在这本《给历史把脉》中,张程干脆一股脑儿抛出了一系列有意思的小问题,一一做了探索。问题到底有没有解释清楚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张程的问题意识和勤奋写作,读者是有目共睹的。

——梅毅(郝连勃勃大王,历史畅销书作家)

中国历史谜案如同疑难杂症,读者往往看了各种评介还是紧锁眉头。本书不可能给出确定性的答案,而能够提供一种视角,轻轻帮助各位纾解紧缩的眉头,已经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了。

——李扬帆(北京大学外交学系副教授,中国外交史学者)

给历史问诊把脉,拂拭历史尘埃以求接近本相,是探路的过程,很多时候人们以为离真相近了一步,其实是造成了新的误会。这不可确定性恰恰就是“白话历史”的魅力所在。张程切脉切得很准,所谈多属热门话题,他与当年明月、曹三公子、清秋子、罗杰、金满楼、高天流云、锐圆等历史写手组成历史新说梦之队,同属一支又彼此有别。而张程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别有心得。

——丹飞(畅销书推手,漫友文化副总编辑)

常常是传说深入人心,被津津乐道。多少美好的愿望夹杂其中,多少诅咒夹杂其中。官修正史,往往按需而避,按需而弃,按需而点滴水珠映射七彩光芒。今有张程者,溯流而上,谛听历史的心跳,洞悉历史的隐秘。历史,在他的笔下鲜活!读他的文章,常触发我选择创作题材的灵感来。

——北极苍狼(历史小说家,辽宁营口作协副主席)

《给历史把脉》让我眼前一亮。很显然,这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关于朝代兴亡的大历史,而是一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潜历史”。作者用他那别出心裁的独到目光和探玄钩沉的细致笔触,将历史上的一些疑案、悬案和饶有兴味的事件进行了精致的梳理和明晰的解读。读完它,我感觉逛了一趟中国历史的后花园——里面的风景新鲜、有趣、引人入胜、异彩纷呈。

——王觉溟(历史作家,《喋血的权杖》、《权臣之路》等书作者)

身居庙堂高处的历史让人肃然起敬,可是,历史也是由鲜活的人、鲜活的事组成的,无数个卑微的人、偶然的事让历史显现出更为真切的面孔。在历史纸卷上舞动的主角们,于腾挪跌宕中展开自己的人生;无数个私密的人生,组成了完整的传奇的历史。且看张程给历史把脉,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历史深处的记忆。

——云岩涛(九州出版社编辑)

张程很年轻,但出版的书籍已有不少,从单本著作如《夺宫》《昙花王朝》,到“张口说书”系列书籍的出版,其写作步步深入。而今这本《给历史把脉》,他站在怀疑者的角度审视历史的面孔,触摸历史的脉搏,为历史增添了几分灵气,几多魅惑。

——谢艳芝(金城出版社编辑)

一桌用历史的边角料烹饪出的盛宴,一场挖掘历史深处意味的思维游戏。

——水南庄丁(网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给历史把脉之大案人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05437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