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引论部分纵向考察论述巴蜀古代诗学,论述巴蜀文人自汉代司马相如、唐代陈子昂、李白、宋代苏轼、王灼对明清巴蜀诗人及诗学所产生的影响,继而在主体部分中以个案的形式研究明清巴蜀的重要诗学家及诗学论著。两部分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巴蜀古代诗学的通论;同时,又注意到了横向联系,深入考察论述明清巴蜀诗学与同期全国诗学的异同。
| 图书 | 明清巴蜀诗学研究(上下)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引论部分纵向考察论述巴蜀古代诗学,论述巴蜀文人自汉代司马相如、唐代陈子昂、李白、宋代苏轼、王灼对明清巴蜀诗人及诗学所产生的影响,继而在主体部分中以个案的形式研究明清巴蜀的重要诗学家及诗学论著。两部分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巴蜀古代诗学的通论;同时,又注意到了横向联系,深入考察论述明清巴蜀诗学与同期全国诗学的异同。 内容推荐 古代巴蜀文化灿烂辉煌,尤其以文学及诗歌著称,司马相如、李白、苏轼都以诗词赋独领风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大诗人、大文豪,诗学也成就斐然,影响巨大。元代以后,巴蜀在文学及诗学上有所衰退,但仍然有许多大家、名家,如明代博学第一人杨慎、清代大才子李调元、“独立乾嘉一诗豪”张问陶等,他们不仅留下了许多杰出的诗歌,而且在诗学上成就卓著,而费经虞长达四百多页的《雅伦》则可称为古代诗学的百科全书。本书简述明代以前的巴蜀诗学,重点研究明清巴蜀诗学,还总结古代巴蜀诗学的特点,探讨其繁盛的原因,因此,可算一部系统而又有重点的《古代巴蜀诗学通论》。 目录 巴蜀代有才人出——序《明清巴蜀诗学研究》 自序 引论 明代以前巴蜀诗学简论 第一章 汉代的辞赋家及其诗学理论 一 汉赋第一人司马相如的辞赋与“作赋之迹”、“赋家之心” 二 王褒的辞赋与“赋体物而浏亮” 三 学者型辞赋大家扬雄的辞赋与儒家文论 第二章 唐、五代的诗学理论 一 陈子昂以复古为革新的风骨兴寄论 二 诗仙李白的诗歌及诗学思想 三 古代第一篇词论——欧阳炯的《花间集序》 第三章 宋元时期的诗学词学理论 一 宋初田锡重性情重个性的诗论 二 苏舜钦重性情及劲健之美的诗论 三 苏洵的诗文创作论 四 苏辙重视养气的诗文理论 五 宋代文学第一人——苏轼的诗词文论 六 中国第一部词论——王灼的《碧鸡漫志》 七 南宋时期诗人理学家的诗文理论 八 元代文宗虞集的正统儒家正统诗论 第一编 明代前中期一般诗学家研究 第二编 明代博学第一人——杨慎的诗学研究 第三编 明代诗学百科全书《雅伦》及《汉诗新说》研究 第四编 彭端淑《雪夜诗谈》研究 第五编 清代“百科全书”——李调元诗学研究 第六编 “独立乾嘉一诗豪”——张问陶诗学研究 余论 古代巴蜀诗学的分期与特点及产生原因初探 参考书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明清巴蜀诗学研究(上下)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郑家治//李咏梅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520870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89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750 |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84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0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8.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四川 |
| 长 | 205 |
| 宽 | 140 |
| 高 | 17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