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荀学探微/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
| 内容 | 作者简介 唐端正,广东省南海县人,生于1930年。广州兴华中学毕业,香港新亚书院哲学系毕业,新亚研究所哲学组硕士,师承唐君毅及钱穆两位先生。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高级讲师。著有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之《先秦诸子论丛》《先秦诸子论丛续编》,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之《解读孔子与儒家》《解读儒家现代价值》,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之《唐君毅先生年谱》,香港法住出版社出版之《雪泥鸿爪六十年》《千古有余情之哲人——唐君毅先生传略》,台湾联经书局出版之《刚健的人生》,等等。 目录 第一章 荀学述要 第二章 荀学价值根源问题的探讨 第三章 荀子善伪论所展示的知识问题 第四章 荀子言“心可以知道”释疑 第五章 荀子思想散论 第六章 检讨儒、法的价值观 导语 荀学的研究发轫于上个世纪,而大陆地区的荀学研究在49年至80年代之间有一段空白,这一时期正好是港台地区荀学研究的一个鼎盛时期,但一直以来除了牟宗三、韦政通等人的著作有所引入之外,余者了了。最近几年,国内政治哲学的研究热情一直高涨,而从传统的孔孟程朱陆王视角切入已难作新解,荀学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本书主要包括了荀学述要、荀学价值根源的探讨等方面,并从荀学的视角检讨了儒法的价值观。 内容推荐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矫正后人对荀子天论和性论之误解。荀子言天道,分本体与现象两部分。本体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而莫知其无形,这属于天职的部分。现象即能生之本体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有其运行的规律,所谓“天行有常”,故人若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属于人职的部分。荀子讲明于天人之分,其目的即强调人伪比天性更重要。荀子论性,认为人既有好利疾恶之性,亦有好义欲善之性。但好利疾恶不等于恶,人一味放纵好利疾恶之性,以至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才是恶。同理,好义欲善不等于善,只有学至全尽、知类明统、深思熟虑,实际上建构出礼仪法度来,才是善。荀子批评孟子的性善说是“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是因为孟子不重视后天人为之伪。因此荀子言性,只是本始材朴,无所谓善恶。故与其说荀子是性恶论者,不如说是善伪论者。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荀学探微/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唐端正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271767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11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79 |
| 出版时间 | 2019-08-01 |
| 首版时间 | 2019-08-01 |
| 印刷时间 | 2019-08-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203 |
| CIP核字 | 2019168437 |
| 中图分类号 | B222.6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4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5 |
| 宽 | 150 |
| 高 | 13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