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都市再生--报纸之上海(1980-2003)
内容
作者简介
何顺民,男,1979年12月生,湖南长沙人。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新闻学博士。主要学术兴趣是新媒介与城市传播、数字文化。近年来在《新闻大学》等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 传播与共同体
二 报纸与上海
第三节 研究路径、方法与文章框架
一 研究路径
二 研究方法
三 文章框架
第四节 研究意义、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意义
二 创新点、重点与难点
第一部分 打捞沉没的大上海
第一章 重建上海现代性:为“海派”正名
第一节 都市的沉浮与海派文化精神的流变
一 都市的崛起与海派文化的生长
二 都市的衰颓与海派精神的退隐
第二节 为“海派”正名
一 海派的都市现代性
二 上海重建“自我”
小结
第二章 重绘洋上海:“洋奴之辩”
第一节 上海都市的“洋派”传统
第二节 城市“洋味”的合法化
第三节 重访现代都市商业空间:南京路的“洋”
小结
第二部分 再造城市性格:世界中的上海
第三章 “城市”的浮现:纪念“上海建城700年”
第一节 再造世界城市网络的节点
第二节 重构都市与乡村混合体的上海特性
一 淡化开埠上海的殖民性,彰显城市的开放性
二 欲说还休的“城市意识”:上海人的“门槛精”与“上路”
三 图像中的多元、碎片化城市
第三节 打捞隐没的现代都市空间:时空之维
小结
第四章 都市共同体主体意识的苏醒:制造“上海人”
第一节 近代商业大都会与上海人的“精明”
第二节 城市的蜕变与上海人的“精明不高明”
第三节 再造重商主义的市民意识:为“精明”正名
小结
第三部分 全球化背景下制造国际大都市
第五章 “世界主义”为特质的上海精神的重构与批判
第一节 国际移民城市的重返
一 近代上海移民城市与包容城市特性的形成
二 移民阀门的关闭与上海意识的强化
三 国际移民城市的重现
第二节 新上海,老上海,我们都是上海人
一 “世界主义”精神的激活
二 上海人概念的重构:“新上海人”
小结
第六章 全球化都市的渴望:纪念“上海开埠160周年”
第一节 重构开埠的意义
一 “开埠”:国际大都市的起点
二 作为都市上海的独特性
第二节 制造“外滩”:从乡村景观到作为媒介的都市空间
一 作为媒介的都市空间的生长
二 制造全球地方感
第三节 都市的渴望
一 都市移民网络与海派文化的内涵
二 商业都市与市民意识的形成
小结
结语 一个全球化的中国都市的再生产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从媒介生产的视角出发,将以往媒介研究中较为缺乏的“空间”维度作为一个观察视点,围绕着报纸构筑的社会交往关系,聚焦于城市的热点时刻,针对6个媒体事件呈现的报刊文本,考察了“都市上海”在新一轮全球化的起始、发展阶段,本地报刊如何想象、编织上海地方城市共同体的意义网络。
内容推荐
本书以1980-2003年与上海城市性有关的海派文化、上海人、都市空间等集中讨论的媒介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生产的视角出发,考察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市上海在新一轮全球化的起始、发展阶段,城市媒介如何想象、生产和编织上海地方城市共同体意义网络的“独特性”和“发展轨迹”。意味着一个全球化的中国都市的再生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都市再生--报纸之上海(1980-2003)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顺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348904
开本 16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1
出版时间 2019-08-01
首版时间 2019-08-01
印刷时间 201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312
CIP核字 2019184126
中图分类号 G219.275.1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