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近代金融史十讲(精)/名家专题精讲 |
内容 | 内容推荐 近代中国在货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等领域,均出现了全新的内容,与古代金融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本书既包括近代中国金融中心、银行制度等宏观性的主题,也涉及内外债、银行公会、法币政策、金圆券政策等较为专门性的内容,同时考察了全面抗战爆发前后西方主要大国在中国币制、白银等问题上的博弈,揭示出近代中国金融业转型过程中的多重面向与丰富内涵。 作者简介 吴景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著作有:《宋子文评传》、《宋子文思想研究》、《宋子文政治生涯编年》、《宋子文与他的时代》、《中华民国史(1937—1941)》、《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国外交》、《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1927—1937)》等,发表《近代中国金融中心的区域变迁》等数十篇论文。 目录 自序 近代中国金融中心的区域变迁 近代银行制度的形塑与政商关系 一、近代银行制度的早期构想 二、第一家华资银行的制度文本 三、华资银行业制度文本初成体系 四、结语 近代中国内债史研究对象刍议——以国民政府1927年至1937年为例 一、内债与公债 二、债务方与债权方 三、起中介作用的团体和机构 关于近代中国外债史研究对象的若干思考 上海银行公会改组风波(1929—1931) 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 英国、美国与1935年的中国币制改革 英国与1935年的中国币制改革 美国和1935年中国的币制改革 英国、美国与近代中国的平准基金 英国与中国的法币平准基金 美国和抗战时期中国的平准基金 抗战时期天津租界中国存银问题——以中英交涉为中心 金圆券政策的再研究——以登记移存外汇资产和收兑金银外币为中心的考察 导语 作为中国近代金融史的主要对象之一,金融市场主要由金融组织及其可以调运的资力、货币与票据之间的交互作用组成,各地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演变都带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从全国范围来看,近代中国既有全国性的金融市场,又有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区域性金融市场,以及情况各异的金融运行地区。从宏观全局把握中国近代金融史,必须考察近代中国金融中心的区域性变迁,即全国性金融中心是如何发生不同地区之间的变动的,这种变动在近代世界范围内较为罕见,必须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全局中去把握其原因和影响。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近代金融史十讲(精)/名家专题精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景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14480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04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632 |
出版时间 | 2019-07-01 |
首版时间 | 2019-07-01 |
印刷时间 | 2019-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76 |
CIP核字 | 2019154819 |
中图分类号 | F832.95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6 |
宽 | 15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