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丝绸之路2000年(修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一条大动脉。在海路大举开通之前,丝路东起中国,穿越西域、古印度、阿拉伯——波斯社会,一直通向希腊——罗马世界。

吴芳思著的《丝绸之路2000年(修订版)》覆盖了几千年的历史,且大量引用了大英博物馆和世界各地其他博物馆收藏的照片、写本和绘画,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关于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的画面,其中包括很多著名的探险家如斯坦因、斯文·赫定和曼纳海姆等人拍摄的从未出版过的照片。本书文笔优美,通俗易懂,是一本经久不衰的国际畅销书!

内容推荐

丝绸之路是古代一条贸易路线,穿越中亚直达欧洲,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它称为丝绸之路。这个充满风情的名字,至今使人联想到驮着大批中国优质丝绸、香料和香水的驼队,联想起雪山环绕的沙漠和绿洲,还包括葡萄、芫荽、波罗的海湖泊和地中海珊瑚,等等。通过这条路线,丝绸从中国运到古罗马、汉族公主受命与西域部族联姻结盟。丝绸之路的商贸,起于公元1世纪,距今2000年。吴芳思著的《丝绸之路2000年(修订版)》引用大量博物馆的馆藏,包括照片、写本和绘画,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关于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的画面,其中包括很多著名的探险家,如斯坦因、斯文·赫定和曼纳海姆等人拍摄的照片。

目录

序言(荣新江)

中文版序

第1章 “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流”

第2章 玉猪龙和薄如蝉翼的“羊毛”制品:玉器和丝绸

第3章 从希腊、罗马到中国

第4章 天之弃子匈奴和汉朝贸易

第5章 贸易和宗教的传播:吐火罗人和粟特人

第6章 中亚风尚

第7章 千佛洞:丝绸之路上的佛教

第8章 党项人、蒙古人、聂斯托里传教士和马可·波罗

第9章 玫瑰花园:前往大明帝国和撒马尔罕的旅行者

第10章 大角逐与丝绸之路

第11章 在亚洲冰冷的怀抱里:丝绸之路上的探险者

第12章 战利品和老虎内脏:狩猎和丝路理论

第13章 获得样品:奥雷尔·斯坦因

第14章 发掘结束:伯希和、冯·勒柯克和华尔纳

第15章 尕司令:20世纪30年代的丝路之行

跋 今日丝绸之路

注释与参考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致谢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1章 “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流”

“丝绸之路”或者说“丝路”是最容易引起人们退想的地名之一,它使人想起驮着华丽的织锦和精致透明、五颜六色的丝绸的驼队。詹姆斯·艾尔罗伊·弗莱克(James Elroy Flecker)在他的诗《通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中写道:

长长的商队走过平原,

步伐坚定,银铃奏鸣。

他们不再追求荣耀和收获,

不再从棕榈树环绕的水井中求得安慰。

这首诗意境深远,富有动感,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异国情调。弗莱克向东最远仅到达了黎巴嫩,或许不太了解在中亚绿洲上生长的是耐寒的落叶杨树,而不是亚热带的棕榈树。然而他的诗展现了永不停息的驼队沿着丝绸之路缓慢地穿越雪山环绕的沙漠、穿过绿洲城镇的画面。这些城镇呈现出繁华的闹市景象,市场上挤满了相貌奇特的居民和来自北亚各地的旅行者,他们买卖葡萄、葡萄干、哈密瓜、肥尾羊和健壮的小马。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旅行记载,如马可·波罗就讲述了他从巴格达到中国的旅行。

Seidenstrasse或者“丝绸之路”这个浪漫的名称是德国探险家和地理学家巴龙·费迪南·冯·李希霍芬(Baron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1877年命名的。至少从公元1世纪起,中国人就为从中国都城通向“西域”(大约远至阿姆河)的南北两条路线取了名。z虽然丝绸经由很多条路线穿越中亚运往欧洲、从中国运到罗马,虽然这些路线可以称为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但是“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多少有点容易使人误解,它使人联想起一种连续不断的旅行,而实际上货物是经由多条线路和多个商人之手,分很多阶段才到达最终目的地的,实际穿越丝绸之路全程的旅行者一直很少。早期的旅行者主要是各种宗教的传教士,但从19世纪起,探险家、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加入了进来。

今天,很多人把“丝绸之路”当作一个广义词,使之不仅涵盖了遍布高山和沙漠的辽阔地域,还蕴含了悠久的文化历史。丝绸之路文明包括久被遗忘的王国如粟特人的王国和党项人的王国或西夏,其中心从尼萨和马里(Merv/Chorasmia)经布哈拉和撒马尔罕(曾经是粟特王国的都城)到环绕中亚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罗布沙漠(现在是中国的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古绿洲城市喀什噶尔、柏孜克里克、敦煌和和田。再往南,丝绸之路的商贸路线延伸到了阿富汗和中国西藏。甚至晚到20世纪30年代,穿越沙漠的这些路线仍清晰可辨。传教士盖群英(Mildred Cable)和冯贵石(Francesca French)这样描写了他们在丝绸之路上一次日出之时的启程:

冉冉升起的太阳把光线撒在西藏“阿尔卑斯山”呈扇形隆起的冰山山脊上,给冰雪覆盖的山坡披上了一层粉红色的面纱,但辽阔的山脉依然处在死灰一样颜色的控制之下,这是黑暗对正在到来的光明的最后的顽抗。晨星仍依稀可见,脚下的大地上是灰色的黎明,但阳光很快就胜利了……

山脚下延伸着古老的商路,它们既宽又有很深的压痕,这显然是经由无数商队的车辆那钉着钉子的锋利车轮碾压而形成的。车辙分分合合,就像江面上形成的涡流一样。在这条路上,无数行人走了几千年,形成了一条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流,因为它是亚洲伟大的高速公路,它连接起了远东和遥远的欧洲大陆。

尽管大多数中国丝绸产自更远的南方,但大部分地图都把中国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古称长安,位于中国西北省份陕西省,在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5年是汉朝(前206—220)的都城,这时的中国皇帝第一次显示出对西部边境之外的土地具有浓厚的兴趣;而同时,罗马对中国的丝绸也同样感兴趣。从公元618年到907年,中国唐朝再一次同中亚王国建立了大大超过以往的联系,通过“丝绸之路”还同印度建立了宗教联系。

丝绸之路从西安向西通过兰州,然后经长城的最西端、河西走廊到达敦煌。敦煌这个富裕的绿洲城市从4世纪到10世纪成了中国伟大的宗教中心之一,在这段时期内,人们在罗布沙漠东缘和戈壁滩南缘的峭壁上开凿出了很多洞窟,然后由佛教僧侣在里面画满壁画、填满泥塑像。在公元5、6世纪,很多著名的僧侣如圣僧玄奘经过敦煌前往印度取经并将其译成中文。在草木不生、只有流动沙丘的沙漠中,在长长的悬崖峭壁之上,小小的幽黑的洞窟被开凿出来。一条小溪从悬崖脚下流过,在小溪岸边生长的一片高高的杨树林几乎将崖壁遮掩。在崖壁的中心、树林之上,是一座多层庙宇,它曲线型的黑瓦房檐耸立在沙漠之上。

在接近敦煌的地方,沙漠之路开始分支。北线主线沿着积雪皑皑的天山的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经绿洲城市哈密、吐鲁番、库尔勒、库车和阿克苏到达喀什噶尔,这条长线没有南线那么直,也没有那么难走,在4世纪后期它得到了应有的声誉。南线通过绿洲城市若羌、且末、尼雅、克里雅、和田和莎车,终点仍是喀什噶尔。佛教僧侣可能在莎车离开南线主线逾喀喇昆仑山南下列城和斯利那加进入印度。南线在2至4世纪是最重要的一条路线。

还有一条路线,在更北方,位于天山以北,从哈密到阿力麻里、八剌沙衮、塔什干、撒马尔罕和布哈拉。

P1-4

序言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自己怀着极大的兴趣写作的一本书被译成了汉语。我花费了近40年的时间在英国国家图书馆中为汉语收集品工作。我有幸看管敦煌文书——它们是国家图书馆中最重要的收藏。我曾在剑桥大学学习汉语,当时我的汉语老师是崔瑞德(中文名杜希德)教授,其最重要的著作《唐代的财政管理》(1963年)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对敦煌文书的研究完成的。当我到达剑桥时,我的另一位老师鲁惟一博士正好出版了《汉代行政记录》(1967年),他写作这本书就利用了斯坦因在敦煌附近的烽火台所发现的木简。可悲的是我当时并不了解敦煌文书的重要性。的确,英国学者几乎没能利用上这些不可思议的材料,落在了中国、日本和法国学者之后。

1976年初夏,当时的英国图书馆馆长前往中国的访问使他认识到了这些收藏品的重要性,并且迫切需要让学者们更容易接触它们。为此,特别的橱柜被制作出来,我在图书馆的第一个夏天就全部花在了把7 000卷藏品安放进它们的新家上。不久之后,张广达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学生荣新江先后造访图书馆,并且提醒我们要严肃认真地思考其余的收藏品及其状态的问题。在随后的20年中,我们着手进行了一项浩大的保护工程,获得了很多资助机构的支持,这使得我们能一够从中国邀请四位文物保护专家前来提供帮助。最后,小纸片也被弄平,用稳定的塑料膜包装以方便拿取,这就形成了另外7 000件藏品。同时,我们也邀请了那些为《英藏敦煌文献》的出版做出过贡献的学者前来工作,这部书使得中国的研究者通过十四册的照片集能够很容易地利用这些收藏品。

通过这些中国专家——其中很多人几十年来已成为朋友,我开始了解一些敦煌写本及其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准备在英国国家博物馆的长廊上举办一个小型展览的时候,开始认识到中原之外的丝路文化:来自尼雅的木牍文书、党项文书、吐蕃文书、粟特文书,全都是中亚、甘肃和新疆的非凡历史的证据。我也对那些同样非凡的探险家们很感兴趣,他们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进入了大山和沙漠中探险。这使我想到,有争议的人物马可·波罗在13世纪也穿越了这些沙漠。他们的探险跟欧洲在19世纪掀起的语言学研究热潮发生在同一时期。他们在探险中搜集到的材料显示了这一地区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及一些重要文化现象的悠久盛衰史。

全世界人民都对丝绸之路很着迷。他们不仅陶醉于丝绸本身,而且也陶醉于在中亚沙漠中发现中国丝绸;他们还陶醉于宗教的传播:中国早期的佛教行脚僧勇闯沙漠,从印度取回珍贵的经卷在长安翻译;他们还醉心于造纸术的传播故事:从中国经阿拉伯世界到欧洲。对我来说,在敦煌蕴藏丰富的藏经洞中发现的纸张,是丝绸之路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而且,在沙漠中新的发现仍在持续不断。

30年前,我作为旅游者第一次去到甘肃。两年前,我从沿河西走廊到敦煌的一趟旅行中回来,发现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河西走廊排列上了大面积的太阳能板和巨大的风能叶片。其道路,30年前既空又窄,现在则成了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大型卡车组成的运输车队轰隆隆地在路上行驶。但敦煌城仍然小而安静,千佛洞傲立于黄色的沙丘之上,汉朝烽火台的废墟和长城的部分遗迹仍可在路边看到,它们已被风吹出了空洞,但仍然存在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使17世纪跨越亚洲的古老丝绸之路黯然失色,当然,“丝绸之路”一词最近又恢复了其商业意义,铁路和高速公路把中国和欧洲连接了起来。贸易沿着沙漠中的古老遗迹再度繁荣起来。而且,谢天射地,奥里尔·斯坦因、保罗·伯希和、斯文·赫定、兰登·华尔纳等人的时代已远远地落在了我们的身后。

我还要感谢赵学工、吴慧对翻译、出版这部书所做的工作,同时也不会忘记很多“丝路”朋友,尤其是方广铝、沙知、杜伟生、赵丰、毕波、江南和幸、荣新江以及其他很多曾经教导和鼓励过我的人。

吴芳思(Frances Wood)

后记

今日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作为贸易路线,今天已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其早期的形式,商人经由更便捷的路线从一个绿洲来到另一个绿洲,大部分货物的运输距离也更短了,不再像过去那样从陆路驮运到罗马或伊朗。有一个例外是,中国内地向西藏运输物资的路线仍然经过敦煌,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到已计划好的铁路线的建成。长长的油罐车“商队”有秩序地轰隆隆驶过嘉峪关和敦煌。

然而,今天很多丝绸之路的旅行者是来观光的。在苏联时期旅游受到鼓励,常有很多有组织的团体前往撒马尔罕和布哈拉旅游。在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持续繁荣。古老的遗址被恢复:撒马尔罕蓝色和青绿色的圆屋顶在阳光下闪烁出比以往更加灿烂的光芒,巨大而开阔的雷吉斯坦广场仍然使人印象深刻。在中国,嘉峪关这个古老的长城要塞被修葺一新,在千佛洞后面沙丘中的月牙泉周围的庙宇也得到重建。

然而,当中国和前苏联的中亚国家准备靠旅游——重建古建筑、把喀什噶尔和中国内地的铁路网连接起来、为沙漠旅行供应骆驼——发展经济时,在帕米尔高原遥远的另一侧,阿富汗仍然闭锁在部族争斗中,成为超级大国的猎物,就好像大角逐从未结束。狂热的伊斯兰军事组织塔利班的突然爆发,给已经矗立了上千年的文化遗迹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巴米扬大佛承受住了早期反偶像崇拜者的劫掠,却被现代化的炸弹彻底抹平了;喀布尔和卡皮萨的藏品已散失,可能再也不会出现了;丝绸之路宝藏,即丝路文化从西向东又从东向西迁移的证据,已经消失了。对于那些喜爱历史的人来说,对于那些把这样的宝藏当作两千年来的“奥德赛”的遗产的人来说,对于那些领悟各国商队和传教士、探险者和冒险家们形成的生命之流的人来说,这种文化的湮灭使他们倍感震惊。我们无法忘记一些非凡的作品,这些作品左右着(而且一直在左右着)我们关于过去的知识。然而,丝绸之路的历史继续施展其强有力的魅力——这种魅力恰如詹姆斯·艾尔罗伊·弗莱克的贸易商所认为的那样,既是一种想象中的魅力,也是一种贸易魅力,或许还有更多:

我们旅行并不仅仅为了经商,

热风吹拂着我们烦躁的心,

为了探求未知的渴望,

我们踏上了通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

书评(媒体评论)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应当忘记原书标题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直译的意思是“丝绸之路:亚洲腹地两千年”,换句话说,吴芳思的重点是叙述亚洲中部地区——大概从河西走廊到布哈拉绿洲之间两千年间丝绸之路的历史,这一地域范围也正是丝路在沟通文化、交流物产等方面作用最大的区域,也同时是英国探险家、考古学者、殖民主义者考察、记录最丰富的地区。

当丝绸之路一下子升温后,人们忽然发现,中文书中有关丝绸之路的综述性图书并没有几种,已有的也是一些比较学术的、教科书式的著作,比较少见适合专业之外读者的那种雅俗共赏的读物。比较而言,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布尔努瓦《丝绸之路》和吴芳思《丝绸之路2000年》倒是两种篇幅适中,而内容也颇为可观的书籍。现在,上海辞书出版社重新修订出版《丝绸之路2000年》,相信会受到今日读者的广泛欢迎。

——荣新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丝绸之路2000年(修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吴芳思
译者 赵学工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45473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9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2015284013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5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