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去读诗
内容
作者简介
斯蒂芬妮·伯特,哈佛大学英语系教授,美国《国家》杂志诗歌编辑,2016年古根海姆诗歌奖获得者。伯特已出版四部个人诗集及多部文学研究作品,其文章常见于《纽约时报》《纽约客》《伦敦书评》等,曾被《纽约时报》誉为“当代拥有影响力的诗歌评论家之一”。
书评(媒体评论)
《别去读诗》是社交网络时代的文学手册。—
—《华盛顿邮报》
一本针对诗歌这种常被视为深奥艺术形式的诱
人指南。本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拒绝陈旧的论
断,代之以令人兴奋的观点。书中展现了一位很酷
的教授及其极具感染力的激情。——《纽约客》
让你决定读《别去读诗》的理由很多,它有开
放的观点、聆听的态度以及一颗热情的心。——《
纽约书评周刊》
伯特的文字极具说服力,即便是那些秉持怀疑
态度的读者,也会相信诗歌确实应该被所有人阅读
。——Booklist星级书评
在这本激昂的文学入门书中,伯特对看似难以
接近的诗歌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出版
人周刊》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感受
第二章:角色
第三章:形式
第四章:难度
第五章:智慧
第六章:共同体
致谢
精彩页
在所有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中,诗歌想必是最容易被分享和获得的艺术形式了。它们不需要现场表演或者在舞台上由它们的创作者亲自大声朗诵(尽管有用);它们不需要乐器和播放设备。有些诗被人背诵下来,大多数诗歌可以集结成册、出版、手抄或者通过电子邮件与人共享,多数诗歌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阅读时间。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不读诗呢?为什么一些人喜欢的诗歌,却让另外一些人困惑甚至讨厌呢?五百年前的诗与当下作者写的诗是一样的东西吗?它们影响我们的方式一样吗?所有类型的诗歌,输出方式都是一样的吗?总是如此吗?为什么那些被贴上各式标签的诗歌之间如此迥然不同呢?
这本书将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给出读诗的方式、理由,以及如何将过去的诗人,从萨福、李白到华兹华斯,与现在的诗人联系起来。它源于这样一种观念,诗歌——我在一段时间后才意识到这种隐蔽的、广泛适用的、在学院里被广泛认可的观念——像音乐作品一样:虽然它们的工作原理、来源、目的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但从定义上说,诗歌与音乐存在一些共同点。读者们因为五花八门的原因喜欢五花八门的诗歌类型,就如同不同的听众喜欢不同类型的音乐流派、各种类型的艺术家和不同风格的歌曲一样。同一个听众(例如您)会由于不同原因,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甚至在同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喜欢听不同类型的歌曲。
我写这本书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起就开始讲授诗歌,让别人接触和喜欢上诗歌,思考人们喜欢诗歌的原因;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为杂志撰写拉拉杂杂的诗歌文章及书评,现在有几百篇了。但这本书并不是书评,它是书评的替代物;当我翻阅每年在邮件中收到的成千上万本诗集时,当我翻看自己购买的诗集或在Twitter、Facebook、杂志或电子期刊上浏览时,我总会发现一首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诗。这首诗可能出自一位我从未听说过的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是要介绍那些我一直在找寻的诗歌(不一定都合你的胃口)。
不仅对我来说是这样。你也可以想想“诗”(poetry)这个字能够意味的所有事情,想想一系列被称为“诗歌”(poems)的词所能做的所有事情。
两名新加坡的少年浏览社交网站,发现了八行写于四百年前的英格兰诗歌,讲述了超时空友谊的存在,昨天,这首诗被塔斯马尼亚的一名同龄人引用。
漫画版《X战警》中的超人在女儿的葬礼上大声朗读珀西·比希·雪莱的诗句;这位超人的同事,一名教师,通过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让自己放松下来。
“欧仕派”除臭剂的电视广告里使用了十几个押头韵的、与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诗句风格近似的句子,这种恶搞在网上很有人气。
葬礼上,一位拉比[ 编注:指接受过正规犹太教教育,系统学习过犹太教经文的学者。]读了专为犹太礼拜仪式设计的现代英文版《圣经·诗篇》第二十三篇。五个时区之外,一位牧师在为会众读1607年詹姆斯国王钦定版《圣经》中的同一篇章,其中一位精通英语和希伯来语的会众,思考着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一名研究生统计威廉·巴特勒·叶芝在其全部诗作中使用“血”(blood)、“爱”(love)和“月亮”(moon)的次数。另一位通过大声朗读叶芝的诗,向未婚妻求婚。还有一名研究生正在比较一千年前被翻译成英语的歌诗(poem-songs)中的性爱和奉献题材与印度南部泰卢固语中的该题材的区别。
一位英语教授讲着有关鲍勃·迪伦的课。隔了三扇门,另一位教授的课是关于说唱艺术家、歌手安琪尔·哈泽(Angel Haze)的,在校区另一端的音乐系,另一位教授研究着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为莫扎特《女人心》(Così fan tutte)所创作的歌词。
一位有求知欲的饱学之士在三页没有字面意义的散文中,赏析着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使用方式,比照着小写字母的升序和降序形式。
一位行政助理花了一顿午餐的时间抄写托马斯·格雷在乡村教堂小院里创作的《墓畔挽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另一位在开会时,在餐巾纸上写下玛丽安·摩尔(Marianne Moore)的诗作《诗》(Poetry)中的第一行:“我,也,不喜欢它”。
在波特兰的一家夜总会,有两百人在观看一个人在舞台上讲述他们从原生家庭中逃离的那些可怕细节,以及他们已经找到的新生活。一个月后,这场演出就在YouTube上的一个频道播出,粉丝们将其转录;少数人可以背诵。第二年,表演者将他的讲述以诗的形式出版,还附带了CD。
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James Weldon Johnson)被誉为“黑人国歌”的名作《抬高你的嗓门,唱》(Lift Ev’ry Voice and Sing),在今年的一场学校集会上被演唱了998次。
中学生们为埃德加·李·马斯特斯(Edgar Lee Masters)的《匙河集》(Spoon River Anthology)设计了舞台朗读,其中每一篇短诗的朗读者都扮演一名那些诗中所写的、在美国中西部小镇上死去的居民。
一名正在学习汉语的学生创作了李白《静夜思》四
导语
★社交网络时代的诗歌阅读指南,解救想读诗但读不懂诗的你:打破以往人们对诗歌的偏见,结合贴近当代生活的文化视角,重新解读看似艰涩的当代诗歌。
★哈佛最酷诗歌教授的入门级公开课,20余年任教经验集结:斯蒂芬妮·伯特被《纽约时报》誉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诗歌评论家之一”,曾获2016年古根海姆诗歌奖。本书为作者出版的首部诗歌解读作品,集中展示了伯特对于诗歌的独特见解。
★以6大关键词为切入点,剖析打开一首诗的正确方式:作者从感受、角色、形式等不同维度入手,涉及英语诗歌及世界各地不同语言的诗歌,深入解读如何从某一个点出发理解诗歌,解锁了不同的诗歌欣赏模式。
★将过去与现在的诗歌联结在一起,探讨诗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从李白、莎士比亚、华兹华斯到伊丽莎白·毕肖普,作者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诗歌如何相互影响、交流,并与我们的生活发生联系。
★《纽约客》《纽约书评周刊》《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等多家媒体好评推荐。
序言
在所有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中,诗歌想必是最容易
被分享和获得的艺术形式了。它们不需要现场表演或者
在舞台上由它们的创作者亲自大声朗诵(尽管有用);
它们不需要乐器和播放设备。有些诗被人背诵下来,大
多数诗歌可以集结成册、出版、手抄或者通过电子邮件
与人共享,多数诗歌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阅读时间。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不读诗呢?为什么一些人喜欢
的诗歌,却让另外一些人困惑甚至讨厌呢?五百年前的
诗与当下作者写的诗是一样的东西吗?它们影响我们的
方式一样吗?所有类型的诗歌,输出方式都是一样的吗
?总是如此吗?为什么那些被贴上各式标签的诗歌之间
如此迥然不同呢?
这本书将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给出读诗的方式、
理由,以及如何将过去的诗人,从萨福、李白到华兹华
斯,与现在的诗人联系起来。它源于这样一种观念,诗
歌——我在一段时间后才意识到这种隐蔽的、广泛适用
的、在学院里被广泛认可的观念——像音乐作品一样:
虽然它们的工作原理、来源、目的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但从定义上说,诗歌与音乐存在一些共同点。读者们因
为五花八门的原因喜欢五花八门的诗歌类型,就如同不
同的听众喜欢不同类型的音乐流派、各种类型的艺术家
和不同风格的歌曲一样。同一个听众(例如您)会由于
不同原因,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甚至在同一天中的不
同时间段,喜欢听不同类型的歌曲。
我写这本书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从二十世纪九十
年代初起就开始讲授诗歌,让别人接触和喜欢上诗歌,
思考人们喜欢诗歌的原因;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为杂
志撰写拉拉杂杂的诗歌文章及书评,现在有几百篇了。
但这本书并不是书评,它是书评的替代物;当我翻阅每
年在邮件中收到的成千上万本诗集时,当我翻看自己购
买的诗集或在Twitter、Facebook、杂志或电子期刊上
浏览时,我总会发现一首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诗。这首诗
可能出自一位我从未听说过的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本书就是要介绍那些我一直在找寻的诗歌(不一定都
合你的胃口)。
不仅对我来说是这样。你也可以想
想“诗”(poetry)这个字能够意味的所有事情,想想
一系列被称为“诗歌”(poems)的词所能做的所有事
情。
两名新加坡的少年浏览社交网站,发现了八行写于
四百年前的英格兰诗歌,讲述了超时空友谊的存在,昨
天,这首诗被塔斯马尼亚的一名同龄人引用。
漫画版《X战警》中的超人在女儿的葬礼上大声朗
读珀西·比希·雪莱的诗句;这位超人的同事,一名教
师,通过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让自己放松下来。
“欧仕派”除臭剂的电视广告里使用了十几个押头
韵的、与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诗句风格近似的句子
,这种恶搞在网上很有人气。
葬礼上,一位拉比[ 编注:指接受过正规犹太教教
育,系统学习过犹太教经文的学者。]读了专为犹太礼
拜仪式设计的现代英文版《圣经·诗篇》第二十三篇。
五个时区之外,一位牧师在为会众读1607年詹姆斯国王
钦定版《圣经》中的同一篇章,其中一位精通英语和希
伯来语的会众,思考着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一名研究生统计威廉·巴特勒·叶芝在其全部诗作
中使用“血”(blood)、“爱”(love)和“月亮”
(moon)的次数。另一位通过大声朗读叶芝的诗,向未
婚妻求婚。还有一名研究生正在比较一千年前被翻译成
英语的歌诗(poem-songs)中的性爱和奉献题材与印度
南部泰卢固语中的该题材的区别。
一位英语教授讲着有关鲍勃·迪伦的课。隔了三扇
门,另一位教授的课是关于说唱艺术家、歌手安琪尔·
哈泽(Angel Haze)的,在校区另一端的音乐系,另一
位教授研究着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
)为莫扎特《女人心》(Così fan tutte)所创作的歌
词。
一位有求知欲的饱学之士在三页没有字面意义的散
文中,赏析着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使用方式,比照着小写
字母的升序和降序形式。
一位行政助理花了一顿午餐的时间抄写托马斯·格
雷在乡村教堂小院里创作的《墓畔挽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另一位在开会
时,在餐巾纸上写下玛丽安·摩尔(Marianne Moore)
的诗作《诗》(Poetry)中的第一行:“我,也,不喜
欢它”。
在波特兰的一家夜总会,有两百人在观看一个人在
舞台上讲述他们从原生家庭中逃离的那些可怕细节,以
及他们已经找到的新生活。一个月后,这场演出就在
YouTube上的一个频道播出,粉丝们将其转录;少数人
可以背诵。第二年,表演者将他的讲述以诗的形式出版
,还附带了CD。
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James Weldon
Johnson)被誉为“黑人国歌”的名作《抬高你的嗓门
,唱》(Lift Ev’ry Voice and Sing),在今年的
一场学校集会上被演唱了998次。
中学生们为埃德加·李·马斯特斯(Edgar Lee
Masters)的《匙河集》(Spoon River Anthology)
设计了舞台朗读,其中每一篇短诗的朗读者都扮演一名
那些诗中所写的、在美国中
内容推荐
如果有人告诉你诗到底是什么、该如何读诗、诗有什么好处或你为什么要读诗,通常来说,他们已经错了。
诗歌不是某种单一的事物,不是李白、聂鲁达、奥登、莎士比亚。诗歌就像地铁,系统始终运转,它可以带你到达任何地方,体验不同的情感。这本书,就是一张地铁线路图,它的目的不是向你展示这套系统的全部历史,也不是讲解所有列车如何运转,而是让你知道去想去的地方该搭乘哪辆列车,了解这套系统能带你到达的地方,以及如何乘坐。
斯蒂芬妮·伯特为我们指出了六条线路——感受、角色、形式、难度、智慧、共同体,她打破了我们对诗歌的成见,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诗歌如何相互影响、交流,并与我们的生活产生关联,提供了欣赏诗歌的别样角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去读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斯蒂芬妮·伯特
译者 译者:袁永苹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636355
开本 32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20-09-01
首版时间 2020-09-01
印刷时间 202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50
CIP核字 2019263017
中图分类号 I106.2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