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古词今语(荀子与杨倞注词汇比较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稿为训诂学、汉语史研究著作,重点是依据《荀子》和杨倞注中所表现的语言现象,研究上古汉语词汇到唐代的发展变化。全书材料翔实,以点带面,研究方法科学可靠,结论基本可信,有不少创见,应该说是当前《荀子》语言词汇研究的最新成果。 作者简介 霍生玉,女,1975生,湖南株洲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训诂学会、江苏省语言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汉语史和古籍整理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一项、省级项目两项,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 《汉语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序 绪论 一 研究对象与语料取舍 二 《荀子》与杨惊注介绍 三 《荀子》与杨惊注研究 四 研究宗旨与方法 第一章 单音词:更替与演变 第一节 词形更替举例 一 粱/桥 二 盗、窃/偷 三 渐/浸 四 相/视 五 市/买、卖 第二节 用法、意义演变举例 一 言、说、道、云、谈 二 行、步、趋、走 三 举、凡、都 四 宫、室 五 臭、香 第三节 演变原因分析 一 语源义制约 二 构形义影响 三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 四 内部语义调节 第二章 复音词:衍生与发展 第一节 《荀子》单音词的双音化 一 语料的选定 二 数量统计 三 个案研究举例 (一)“理”字词群 (二)“曲”字词群 (三)“领”字词群 (四)“基”字词群 (五)“县”字词群 第二节 《荀子》复音词的词义发展 一 语料的选定 二 沿用数量统计 三 词义发展类型 (一)义项增加 (二)义项减少 (三)词义转移 第三章 杨惊注复音词衍生的语用目的分析 第一节 语用目的原则用於注释语言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节 杨注复音词的产生规律 一 多义限定式 二 修饰中心词式 三 补出中心词式 四 补说动作结果式 五 补出施受者式 第四章 杨惊注复音词的构词理据探究 第一节 单音词意义的发展 一 多点引申 二 变读滋生 第二节 构词语素组配与意义整合 第五章 杨惊注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 第一节 释义疏失例 一 释义欠允 二 义项漏列 第二节 词目未收例 第三节 首引书证滞後例 一 《汉语大词典》首引书证为清代例 二 《汉语大词典》首引书证为元明例 三 《汉语大词典》首引书证为宋代例 第六章 杨惊注与《荀子》校释 第一节 疑难字词考释 第二节 方俗语词训释 第三节 《荀子》文本校勘 第四节 前人注释的引用 结语 引用书目 参考书目 附录:《荀子》与杨惊注单、双音节词语对应表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古词今语(荀子与杨倞注词汇比较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霍生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9147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7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8 |
出版时间 | 2019-03-01 |
首版时间 | 2019-03-01 |
印刷时间 | 201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70 |
CIP核字 | 2019044981 |
中图分类号 | H131 |
丛书名 | |
印张 | 1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