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简洁与天才孪生(巴金谈契诃夫)/名人谈名人
内容
编辑推荐

契讵夫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犬师。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思想的结晶,也是俄罗斯社会百态的镜子。阅读契词夫,就是进行美妙的心灵之旅,从其中感悟真实的生活,领略文字的温存与嘲弄,并获得平和的快乐。本书将带给我们一个更亲切更伟大的契诃夫!

内容推荐

契诃夫这位农奴之子看似遥远得如夜空中的一颗星;而当仰望苍穹想到那些曾感动过他的永恒而义动人的问题并为之而感动的时候,契诃夫与我们贴得很近。他生活在19世纪,但他的思想属于一切时代。他生于小商贩家,中学时他就靠码文字勤工俭学,“用小小的短篇小说进行着巨大的事业。”痫逝于德国时才44岁。

简洁、精悍是他的文风,他的创作是“业余的”,一生从未放弃行医,以医生的敏锐透视生活,作品被称为“生活的切片”,在“几乎无事”的普通生活中发现了巨大的历史脉络和深刻的生活感受,以一生的创作,把短篇小说提升为经典。

他用笔解剖俄罗斯的苦难,直捣人性的肮脏、龌龊、懒散、愚蠢,代之以坚强、勇敢和美好的憧憬。俄罗斯作家列斯科夫读了《第六病房》后感叹:“这就是俄罗斯!”而青年列宁的读后感是:“自己也仿佛被关在这第六病房了!”

目录

序 安东·契诃夫

前记

我们还需要契诃夫

向契诃夫学习

印象·感想·回忆

谈契诃夫

契诃夫的生平

附录

 一 克妮碧尔谈契诃夫

 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谈契诃夫

 三 列宾谈契诃夫

 四 布宁谈契诃夫

后记 简洁是天才的姐妹

试读章节

听见人提起契诃夫的纪念,我就想到五十年前停在莫斯科火车站的绿色货车,车厢里放着契诃夫的灵柩。车皮上用大字写着“蚝”。丹钦科说:这是契诃夫的最后的一次幽默。高尔基说:这一次“庸俗”对我们的诗人报了仇:把他的遗体用运蚝的货车运到莫斯科。

据说契诃夫生前给一个医生朋友写过一封诙谐的信:“我惋惜的是没有可以……把我吞掉的蚝。”他的仇敌“庸俗”真想把他吞掉,可是它没有那种力量。契诃夫的名字今天还放射着万丈光芒,而那种肮脏的绿色货车早巳在他的国内绝迹了。

在这个时候我很想谈谈契诃夫。可是拿起笔,想了半天,我又觉得我知道他太少。契诃夫写了那么多篇短篇小说(还不提他的中篇、独幕剧和多幕剧),他的作品接触到的面又非常广,早在1904年就有人称他为“近二十年史的最有权威的历史家”。据说:“社会学者单单根据契诃夫一个人的著作,也可以绘出(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生活与其背景的一幅大画面。”因为契诃夫不仅写得多,而且他写得深,而且他写得真实。他留下来的是:19世纪最后二十年的俄国社会的缩图(他描写得尤其出色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中产阶级、没落的外省地主、小职员等等)。因此,在三十年前,我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契诃夫的作品,我读过的不只一篇(那个时候他的短篇译成中文的为数也不少),我读来读去,始终弄不清楚作者讲些什么。我不能怪译者,本来要从译本了解契诃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转述他的故事并不困难,难的是把作者那颗真正仁爱的心(高尔基称契诃夫的心为“真正仁爱的心”)适度地传达出来。要是译者没有那样的心,要是读者不能体会到那样的心,我们从译文里能得到什么呢?我在那个时候不能接受契诃夫的作品,唯一的原因是我不了解它们。这不是奇怪的事:一个年轻人第一次面对着茫茫大海,他什么也不会了解的。

以后我仍然常有机会接触到契诃夫的作品。于是又来了一个时期:我自以为我有点了解契诃夫了。可是读着他的小说,我感到非常难过。我读得越多,我越害怕读下去。我常常想:为什么那些人就顺从地听凭命运摆布,至多也不过唉声叹气,连一点反抗的举动也没有?我好像看见一些害小病的人整天躺在床上、闲谈诉苦、一事不做、等待死亡,我恨不得一下子把他们全拉起来。尽是些那样的人!尽是些那样的事!有时候我读得厌烦起来,害怕起来,我觉得一口气憋在肚子里头快要憋死我了,忍不住丢开书大叫一声。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写小说了,我也选择了这个职业。我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在学校内外的青年,他们明知道反抗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不幸,他们也要斗争到底。我的年轻主人公需要的是热情和行动。而这些东西我以为和契诃夫小说里的那种调子是不一样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当时我并没有了解契诃夫。有人把契诃夫看作一个厌世主义者,我当时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看法。我从C·嘉纳特的英译本读了契诃夫的大部分的作品,英译者并没有帮助我了解它们,更不用提热爱了。使我逐渐喜欢契诃夫作品的是我的长时期的生活。

现在我是一个契诃夫的热爱者。这是我读契诃夫作品的第三个时期了。我走过了长远的路才来到这里。我穿过了旧社会的“庸俗”、“虚伪”和“卑鄙”的层层包围才来到这里。我也曾跟那一切“庸俗”的势力斗争过,在斗争中我更痛切地感觉到它们那种腐蚀人灵魂的力量,同时跟庸俗斗争了一生的作家契诃夫的面貌也更鲜明地在我眼前现出来,我也就更了解高尔基那几句话的意义:

他嘲笑了它(庸俗),他用了一支锋利而冷静的笔描写了它,他能够随处发见庸俗的霉臭。

固然契诃夫写的是当时俄国社会的面目,可是在他笔下出现的人物也常常在我们中国社会出现。像姚尼奇、阿伦加、阿希尼叶夫、别里科夫、库希金、尼娜(名字太多了,我只能随便举几个),过去我们在哪一个地方没有碰到过?契诃夫开始写作的时候,俄国反动势力的凶恶、残暴正达到高峰,据说亚历山大二世统治的末期和亚历山大三世在位的十三年是19世纪俄国史上最黑暗、阴惨的时期。因此在我们这里特别是旧社会开始崩溃、反动统治把人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我到处都发见契诃夫所谓的“霉臭”,到处都看见契诃夫笔下的人物,他们哭着,叹息着,苦笑着,奴隶似地向人乞怜,侥幸地过着苟安的日子,慢慢地跟着他们四周的一切崩溃下去,不想救出自己,更不想救别人。他们只是闲聊过去的美好的日子,或者畅谈将来的美满的生活。我跟这样的人在同一张饭桌上吃过饭,在同一个戏园里看过戏,在同一家商店里买过东西,在同一个客厅里谈过天。我们的那些资产阶级,那些知识分子,那些小市民……我跟他们接触越多,我研究他们越深,我越无法制止我的厌恶,我好多次带着责备的调子警告他们:“你们不能够再像这样地生活下去。”在这些时候我不能不想到契诃夫,不能不爱契诃夫。我翻开他的著作,就好像看见他带着忧虑的微笑在对一些人讲话,我仿佛听到他那温和而诚恳的声音:“太太、先生们,你们的生活是丑恶的!”贯串契诃夫全部著作的就是这种忧虑,这种关心,这种警告,这都是从他那颗仁爱的心出来的。

P5-10

序言

有一天,他请我到库楚克一柯依(在克里米亚南部海岸上。契诃夫在1898年年终买到了库楚克一柯依村那所白色小楼房。雅尔塔的别墅当时还没有动工修建。——译者注)那个小村子去看他,他在那儿有一小块地和一所两层的白色小楼房。他带我去参观他的“领地”的时候,他热心地对我说:

倘使我有很多的钱,我要在这儿给那些生病的乡村小学教员设立一所疗养院。您知道,我要造一所敞亮的房屋,要十分敞亮,有大的窗子和高高的天花板。我要办一个出色的图书馆,还要购买各种乐器,弄一个养蜂场,一个菜园,一个果园。还可以在那儿举行关于农学、气象学等等的讲演;一个乡村小学教员应该什么都知道,老朋友,什么都知道!

他忽然住了口,咳嗽起来,从侧面看了我一眼,露出了他的温和的、动人的微笑,这笑容有一种叫人无法抗拒的魅力,并且使人对他所说的话加以特别的注意。

我的幻想会使您觉得讨厌吧?可是我爱讲这种话。要是您知道俄罗斯乡下多么需要聪明而有学问的小学教员就好!在我们俄罗斯,应该让小学教员享受到特殊的待遇,而且要是我们明白俄罗斯如果没有普遍的平民教育,它就会像一所用没有烧好的砖造成的房屋那样倒塌,那么更应该尽可能地赶快提高小学教员的待遇!小学教员应当是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演员、艺术家,可是在我们这儿,他却是一个粗工,一个没有学问的人,他怀着仿佛充军似的一种心情去教育乡村的小孩子。他挨饿,受人轻视,担心会丢掉职业。然而刚刚相反,他应当是村子里的第一等人物,能够回答农民的一切问题,农民承认他是一个值得注意、值得尊敬的力量,没有人敢教训他……侮辱他,像我们这儿大家所做的那样:地方警察,有钱的店老板,教士,县警察局长,学校校董,乡长,以及那种虽然挂着视学的头衔却不去管学校组织是否改善,只是专门注意当局的通令是否认真奉行的官吏,他们都是那样做的。一个被请来教育人民——您明白吗?——教育人民的人只拿了一点儿少得可怜的钱,这太荒谬了!我们不能让这种人穿着破衣服在街上走路,在屋顶破烂而且潮湿的学校里冷得打颤,给炉子熏得中炭气毒,感冒,过了三十岁就得了喉头炎,风湿病和肺结核。……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小学教员一年里面有八九个月过着像隐士一样的生活,找不到一个可以谈话的人,没有书,也没有娱乐,他就在孤寂中一天一天地变蠢了。要是他把同事们请到他家里去玩,别人又会把他当作“可疑人物”——这个荒谬的字眼是狡猾的人用来吓唬傻瓜的!……这一切都叫人讨厌……他们好像居心要玩弄那个担任着非常重要的伟大工作的人似的。您知道,我碰到一个小学教员的时候,在他的面前,看见他那胆怯的样子和他那一身破旧的衣服,我就感到惭愧不安。我觉得对小学教员的贫苦我多少也有一点点责任……的确是这样!

他闭上了嘴,思索了一会儿,然后挥了挥手,慢慢地讲下去:

“我们俄罗斯是个多荒谬,多笨的国家啊!”

深的悲哀的阴影罩上了他那双好看的眼睛,很多细的皱纹围绕着他的眼睛,使他的眼光显得更深远了。他向四周看了看,便自己开玩笑地说:

您瞧,我拿了整篇自由主义报纸上的进步文章来款待您了。来吧,我要

请您喝茶去,为了酬劳您的耐心……

他常常是这样的:他热烈地、认真地、诚恳地说着,可是忽然问他又笑起来了,他笑他自己和他自己讲的那些话。在他这种温和而悒郁的笑容里面,我们看出了一个知道语言的价值和梦想的价值的人的敏感的怀疑。在他这笑容里面还含得有可爱的谦虚和细心的殷勤。……

我们默默地缓步走回家去。这是一个晴朗而炎热的日子;波浪正在跟太阳的灿烂金光游戏,发出了声音;山脚下一只高兴的狗叫得非常愉快。契诃夫抓住我的胳膊,一面咳嗽,一面慢吞吞地说:

“说起来很可羞,很悲惨,然而却是真的:有好些人在羡慕着狗呢。……”  他接着又带笑地添上两句:

“我今天就只说些颓丧的话。……这说明我老了!”

我常常听见他说:

“您知道,有一个小学教员到这儿来了……他结了婚,又生病。您能不能给他帮点忙?目前我已经把他安顿好了……”

或者:

“听我说,高尔基,这儿有一个小学教员想认识您。他不能够出门:他病了。也许您能够去看他吧,好吗?”

又或者:

“有些女的小学教员要求送点书给她们……”

我偶尔在他那儿遇到他的“小学教员”,照例,那位小学教员坐在椅子边上,因为自己的举止笨拙红着脸,有时为了找话来说急得额上直淌汗,而且他一心一意想把话说得流畅,“文雅”;或者,他带着一般病态地怕羞的人故意装出来的那种放肆,竭力不要在作家面前显得愚蠢,他向安东·巴甫洛维奇发出一大堆问题,那些问题以前恐怕就没有到他脑子里来过。

……

有一天托尔斯泰当着我称赞契诃夫的一篇小说,我相信,就是那篇《宝贝儿》吧。他说:

这跟一位贞节的姑娘编织出来的花边一样。古时候有这种织花边的女

工,她们是些“老姑娘”。她们一生编织花边,把她们所有的幸福的梦想全织在

花纹上面。她们用花纹、图样来幻想她们所爱的一切;她们的全部纯洁而渺茫

的爱情,她们就把它完全织进花边里面。

托尔斯泰非常感动地说,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这一天契诃夫在发热,他坐在那儿,头埋着,两颊发红,仔细地在揩他的夹鼻眼镜。他许久都不做声;后来他叹了一口气,带了一点窘相,低声说:

“里面有排错的地方。”

关于契诃夫本来还有许多可以写,可是这需要一种极干净、极细致的文笔,我觉得在我是办不到的。要是能够像他自己写《草原》那样地来写他,那多好!这一篇小说是发香的,轻快的,并且有一种纯粹俄罗斯味的带沉思的忧郁——这是一篇为着自己写的小说。

回忆这样的一个人是一桩好的事情;勇气马上就回到你的生活里来了;而且你的生活又重新有了一种明确的意义了。

人是世界的轴。

那么有人会问:他的坏处呢?他的缺点呢?

我们大家都饥渴于对人的爱,而人饿着的时候,即使是烤得坏的面包,吃起来也是香的。

后记

广袤的俄罗斯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片哺育了无数大师的土地。大师们结伴而来,如夜空交相辉映的星星……安东·巴夫洛维奇·契诃夫就是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一颗恒星。

1860年契诃夫生于一小商贩之家,16岁创作了第一个剧本《没有父亲的人》。1879年,契诃夫考入莫斯科大学学医并开始为杂志写稿,多为讽刺小品如《小公务员之死》、《胖子和瘦子》、《变色龙》等,并由此建立了自己“简洁、精悍”的写作风格。1884年发表中篇小说《猎人》,其风格迥异于前,在俄国文坛引起广泛关注。其后创作了《草原》、《第六病房》等名作,进入文学创作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契诃夫还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主要以轻松诙谐的喜剧为主,如《蠢货》、《结婚》、《伊凡诺夫》、《求婚》等。

1895年,契诃夫创作了《海鸥》。《海鸥》的成功让契诃夫在戏剧舞台上站稳脚跟,奠定了契诃夫一代戏剧大师的地位,同时也使他与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两位创始人丹钦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相交、结谊。此后,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三姊妹》以及《樱桃园》等戏剧作品均由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演。

契诃夫晚期作品如《带叭儿狗的女人》、《在峡谷里》、《未婚妻》等主题触及重大而迫切的社会问题,思想丰富深刻,艺术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别具一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1903年,《樱桃园》问世,这是契诃夫的绝笔之作,也是契诃夫的巅峰之作。这部不朽之作,具有永恒的舞台生命力,具有了通过现代来解读获得时代精神和永恒价值的生命力,代表了契诃夫在戏剧创作上的最高成就。

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病逝于德国巴登维勒尔,时年44岁。

契诃夫与莫泊桑齐名,并称世界两大短篇小说大师。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认为,“在最好的评论家的心目中,没有一个人的小说占有比契诃夫更高的位置。”作为一位小说大家,契诃夫的技艺是高超的,同时他的小说几乎触及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农民、教员、医生、孩子、军人、商人、地主、小公务员……

一 “生活在人民之中”

契诃夫对人类的生活寄予了美好的理想:“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无论是面孔,还是衣裳,还是心灵,还是思想。”身为医生的契诃夫说:“学医对于我的文学事业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大大地扩大了我的观察范围,充实了我的知识……如果我是医生,我就得要有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一个文学工作者,那么,我就应该生活在人民中间。”

契诃夫是一位真正热爱生活、勇敢、最具行动力的作家。为了接触生活,为了了解库页岛苦役犯的生活,1890年,契诃夫怀揣《新时报》记者证,踏上了通往西伯利亚的长达3个月之久的库页岛之行,而通往西伯利亚的道路是“全世界最长、似乎也是最不像样的道路”。

他的创作是真正现实主义的创作,具有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俄罗斯诗人霍达谢维奇说:“起初他把他们表现为庸人,后来把他们表现为平常的人,对他们表示怜悯,再后来开始在他们身上寻找优点,最终对他们怀抱起巨大的爱。”契诃夫以博爱的胸怀理解着他笔下的人物,他仔细而准确地讲述着他们,以抒情诗的高度为他们的存在辩护。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能看到凡俗生活隐藏下的悲剧,也能看到含泪的微笑之后的亮光;不仅能看到极具质感的小情节和情节之下的生活真相,也能看到隐藏于真相之下的雄阔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走向。契诃夫以自己的全部创作,肯定了一切平凡和普通的人、一切劳动者和创造者所应有的享受幸福的权利。

契诃夫时刻都在关怀着人类终极的生存意义。他善于把他那充满忧患的心境,把他的善良、敏感、深思、愁绪,、转换成他那特异的文学语言,并渗透到作品的各个细枝末节之中。他在《草原》中有一段话,最能诠释这一点:“当久久地目不转睛地看着深邃的苍穹,不知何故思想和心灵就感到孤独,……天上的星星,几千年来注视着人间;无边无际的苍穹与烟云,淡漠地对待人的短促的生命;当你单独和它们相对而视并努力去思索它们的意义时,它们就会以沉默重压你的心灵;在坟墓中等待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孤独之感便来到了心头。生命的实质似乎是绝望与惊骇。”这段很美的文字表现了契诃夫的哀愁有多深沉!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契诃夫的人格是伟大的,思想是高尚的。契诃夫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自觉地履行着一个正直的文学家的良知,从不与出版商讨价版税的高低;他在抨击社会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压榨和欺侮时,不自我炒作,不自我包装,更不会去拉选票;他以文学方式关怀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改善,不会想到香车别墅,不会想到美人美酒。

……

五 巴金与契诃夫

巴金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一生创作和翻译的作品总量达1300万字。巴金在文学翻译上也成就非凡,堪称大家。巴金的译文既传神又忠于原文,他所译高尔基的短篇小说,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巴金对契诃夫有着深厚的情感。巴金称道契诃夫,说早在1904年就有人称他为“近20年来的最有权威的历史学家”;“社会学者单单根据契诃夫一个人的著作,也可以绘出(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生活与背景的一幅大画面”。

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巴金就开始接触契诃夫的作品,自言一生读契诃夫历经了三个时期,到了知天命的年岁才写下了这些谈契诃夫的文章,虽然总篇幅不长,而且作者还自谦这些文字“并不是什么专家的研究报告,不过是一个学习写作者的一点肤浅的体会”,也不是“有系统的、专门的研究,也就没有独到的见解”,但是,正如作者所言“我喜欢契诃夫”,“我觉得契诃夫是谈不完的”,契诃夫的作品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们必须更好地向他学习,也应当更多地读他的作品,谈他的作品。”巴金1954年7月应邀参加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到了莫斯科,他参加契诃夫纪念馆开幕典礼,拜见契诃夫的遗孀和家人,为契诃夫扫了墓,出席“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大会”,观看“纪念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晚会。遂把他自己的“一些个人的印象、感想和回忆”形诸如文,“里面有我自己的话和我自己的看法”。于是有了这一本随笔评论集《谈契诃夫》。此书1955年初版,1957年再版。今更名为“简洁与天才孪生——巴金谈契诃夫”,列入“名人谈名人”系列出版。

1899年3月19日,高尔基与契诃夫相识并成为难得的知己,可以说,在契诃夫生命的最后几年,除了他的家人之外,高尔基是他最要好的、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有鉴于此,本书把巴金先生译的、1950年曾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的高尔基著《安·巴·契诃夫》一文作代序。

同时,为使契诃夫在读者心中的印象更清晰一些,编者节选的文章还包括:契诃夫的日记、手记以及契诃夫同时代人所写的关于契诃夫的一些回忆性文字,以作为对《谈契诃夫》一文的补充,以便读者能够对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品有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了解。其中篇幅较长的有三:

一为契诃夫的妻子克妮碧尔对契诃夫的回忆,克妮碧尔和契诃夫从相识到相爱,从结婚到死别,两人一起走过了六年的岁月,而这六年也是契诃夫生命中最后的六年,是契诃夫创作了他的巅峰之作的六年,所以,这篇文字对了解契诃夫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他任何人回忆契诃夫的文字都不如克妮碧尔的文字写得真切,翔实,动人。

一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回忆录《我的艺术生活》有关《樱桃园》的那一章。大约于1888年11月3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初识契诃夫,从此两人交往十几年之久,用斯坦尼自己的话来说,他与契诃夫的交谊充满着“珍贵的回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作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奠基人,以一个艺术大师的身份谈契诃夫的文字,谈《樱桃园》的文字,最能反映契诃夫的艺术造诣。

一为选自于《布宁全集》的《契诃夫》一文,布宁与契诃夫1895年12月14日初次相识,此后相交近十年,直至契诃夫辞世。布宁被誉为19世纪俄国文坛最后一位经典作家,晚年浪迹国外,境遇悲惨。作为一个无国籍的不被当时苏联当局所认可的俄罗斯人,他对契诃夫的回忆文字完全出自一个朋友对男一个朋友的真挚情感,他笔下的契诃夫超出了意识形态而更具真实性。

托尔斯泰听到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时曾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列维坦曾被大自然的美景感动得泪如泉涌,而我们读巴金、克妮碧尔、布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笔下的契诃夫也一样会被他的幽默、正直、纯洁、崇高而感动。

本书所选取的契诃夫作品插图,除了在图片下特别注明是谁所作之外,都出自俄罗斯著名漫画和讽刺画大师库克雷尼克赛(库普里亚诺夫、克雷洛夫和索克洛夫三位画家)。库克雷尼克赛的插图表现了契诃夫作品中独特的韵味,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他的创作风格,他塑造典型的独特手法,因而极具可观性。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由于所选文章出自不同文献,加之有些译文年代较远,因此,在尊重巴金先生原作的前提下对文章中出现的人名、地名以及作品名做了统一,以方便阅读。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选取了一些图片,节选了一些与契诃夫相关的文章作为附录,在此表示感谢。本书在编辑过程中,由于水平有限,可能会存在一些疏漏不足之处,祈望读者见谅、指正。

德玄馨

2009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简洁与天才孪生(巴金谈契诃夫)/名人谈名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巴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5798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25.6-53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