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勤奋好学的司马光
二、司马光以前的编年体和纪传体
三、《通鉴》的始编和名称的由来
四、书局的成立和分工
五、《通鉴》的编写程序
六、《通鉴》的完成
七、《通鉴》的历史价值
八、《通鉴》的缺点和局限
九、胡三省的“注”和严衍的“补”
十、《通鉴》的派生书
图书 |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新编历史小丛书 |
内容 | 目录 一、勤奋好学的司马光 二、司马光以前的编年体和纪传体 三、《通鉴》的始编和名称的由来 四、书局的成立和分工 五、《通鉴》的编写程序 六、《通鉴》的完成 七、《通鉴》的历史价值 八、《通鉴》的缺点和局限 九、胡三省的“注”和严衍的“补” 十、《通鉴》的派生书 精彩页 一、勤奋好学的司马光 司马池对司马光从小就管教很严。有一次,司马光要吃青核桃,他姐姐给他剥皮,怎么也剥不掉。有个女佣人心灵手巧,用开水烫了一会儿就剥开了。后来姐姐问他是谁剥开的,司马光说是自己剥的。这话被司马池听到了,便狠狠地训斥他,说:“小孩子怎么能撒谎!”从此以后,司马光再也不说假话。当时,司马光只有六岁。 也是在六岁的时候,司马光在父兄的督促、教育下,开始读书、写字。七岁时,他就去听人家讲《左传》,觉得津津有味;回家后,还学着给家里人讲。据说,当时他对《左传》的大意,已经有所了解。 从那以后,他读书的兴致越来越浓,经常是手不释卷。 司马光懂得时间的宝贵。为了抓紧时间读书,他用一截圆木当枕头,称为“警枕”。每天夜里,“警枕”一滚动,他就立即起床,伏案读书。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刻苦读书的良好习惯。 司马光聪明机智,肯动脑筋,很会思考问题。有一次,他跟几个小孩儿在花园里玩耍,一个小孩儿不小心掉到水缸里,情况十分危急。其他几个小孩不知该怎么办好,吓得纷纷走散。只有司马光十分冷静,他不慌不忙地拣起一块石头,使劲儿把水缸打破。水从洞里流出,掉在缸里的小孩儿也得救了。据说,这个故事曾被画成图画,在汴京、洛阳一带广为流传。 古人读书往往强调背诵,有“朝诵之,夕思之”的说法。司马光十几岁的时候,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当时跟他一块儿读书的叔伯兄弟,一旦会背了,就都丢下书本出去玩耍。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继续读下去,直到背得滚瓜烂熟,弄通弄懂才肯罢休。他觉得,只有多下功夫,多用力气,才能真正把知识学到手,做到终生不忘。平时,不论是白天骑马走路,还是夜里睡不着时,他都不肯让时间白白跑掉,不是抓紧背诵,就是认真思考问题。所以,他很早就表现出一定的才华。据宋代大文学家苏轼(1037-1101)说,司马光在十五岁的时候,已经很有学问;他写的文章,古朴、淳厚,有西汉风格。 司马光是富贵人家子弟,从小却养成了俭朴的品质,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以节俭朴素为荣,以华靡奢侈为耻,在饮食、衣着等方面,从不过分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视财利纷华,如恶恶臭”。到晚年,他专就这个问题给儿子司马康写过一封信。信中说,穿衣不过是为了御寒,吃饭不过是为了充腹。许多人因此嘲笑他,说他太简陋;他毫不介意。他举出许多靠俭朴而成就大业、名扬后世,和因追求奢侈而一事无成,甚至身败名裂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道理,谆谆告诫司马康。 P6-10 导语 司马光的著作很多,《宋史·艺文志》著录的就有数十种。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编撰的《四库全书》,收入的也有十余种,主要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共三百五十四卷。此外还有《司马温公传家集》(简称《传家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以及《辣水纪闻》等。其中《资治通鉴》最负盛名。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1722-1797)等人称它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序言 司马光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辣水乡人 ,故称“辣水先生”。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和北 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司马光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父亲司马池,历仕 宋真宗(998-1022在位)、宋仁宗(1023-1063在位)两 朝,官至天章阁待制、三司副使。人称“天章公”,为一 时名臣。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司马池在光州光山县 (今河南光山)任县令时,司马光生于光山县官舍。这就 是他取名司马光的由来。 仁宗景褚五年(1038),司马光二十岁,中进士甲科 。不久,父母先后亡故,他服丧数年;服除以后,便到京 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去做官。宋仁宗末年,官至天章阁 待制兼侍讲。宋英宗(1064-1067在位)时为龙图阁直学土 。宋神宗(1068-1085在位)即位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 士、御史中丞等职。王安石(1021-1086)变法时,他极力 反对,受到排挤,于是退居洛阳,专心编写《资治通鉴》 。宋哲宗(1086-1100在位)即位后,高太后听政,司马光 应召人京,主持政事,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 。他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就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止。哲 宗元佑元年(1086)九月,司马光病死,卒年六十八岁, 被追赠为“温国公”,益号“文正”,所以后代学者称之 为“司马温公”或“司马文正公”。 司马光的著作很多,《宋史·艺文志》著录的就有数 十种。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编撰的《四库全书》, 收入的也有十余种,主要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 《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共 三百五十四卷。此外还有《司马温公传家集》(简称《传 家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以及《辣水纪闻》 等。其中《资治通鉴》最负盛名。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 (1722-1797)等人称它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 必不可不读之书”。这是很有道理的。 司马光之所以能够完成《资治通鉴》,成为伟大的历 史学家,这跟他自幼脚踏实地、刻苦读书是分不开的。 内容推荐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新编历史小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冯惠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000439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2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 |
出版时间 | 2019-08-01 |
首版时间 | 2019-08-01 |
印刷时间 | 201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10 |
CIP核字 | 2019119896 |
中图分类号 | K825.81 |
丛书名 | |
印张 | 4.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169 |
宽 | 103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