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八桂风谣书系/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图片和文字有机的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书是系列之“八桂风谣书系”之一,对毛南族的风情习俗作了一番田野考察。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还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内容推荐

毛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毛南族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民族,其民族传统文化也渊远流长,其中最为有名的,有毛南傩戏(木面舞)艺术,木面雕刻艺术,花竹帽(顶卡花)编织艺术和石雕艺术等。其中,影响最深远,文化底蕴最深厚、在毛南族群众心中深深留下烙印、影响毛南族人民一生的,当属毛南族的傩文化。毛南族傩文化起源于两宋时期的傩巫祭祀活动,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派生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傩仪式——条套。毛南族民间傩巫演艺,风格有诙谐的、有刚劲古拙的,有细腻妩媚的、有古朴意韵的,民族文化非常浓郁、让许多国内、国外的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学者为之着迷,千里迢迢、爬山涉水,不辞劳苦考察、研究、著文。

目录

总序

一、初识毛南/1

1.偶然机遇/1

2.干栏石楼/4

3.经历还愿/9

二、毛南傩/16

1.原生态的艺术/16

2.现世报的鬼神/31

3.与神共舞/37

4.诸神汇集与文化共生/44

三、三元公的担子/60

1.三元公/60

2.担子与传承/63

3.编花竹帽的师公/76

4.面具的情态与人心的善恶/85

5.孙子孙女绘的神像/95

6.师公家的“孝字经”与“孝敬诗”/98

四、祈求与报答/103

1.还愿的由来——人对神的承诺/103

2.瑶王送花的传说/110

3.五月分龙节/112

五、文化的自尊与文化的自卑/115

1.由族源引起的疑惑/115

2.古墓里的文化遗迹/118

3.自尊所隐含的自卑/125

4.文化的重建/131

后记/135

试读章节

毛南傩用的面具毛南人称之为木面,木面是用一种叫做“恩木”的树木雕刻而成。用“恩木”刻制的木面不易生虫,易于保存。而且这种木料软硬适中,质感不错,因此成为雕刻木面的首选木材。我所知道的能雕刻木面的民间艺人有四个:方宝国、谭信慈、谭家烈、谭顺美。方宝国是目前公认刻本面刻得最好的民间工艺师,他雕刻的毛南族傩面具工艺精细,比例协调,人物情态生动而又各具特色。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向他征集了一套毛南族傩艺术面具,作为民族民间工艺品来珍藏。木面刻好之后剩下一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程序——开光。

开光就是给眼睛点墨,常说的点睛之笔就是这道程序了。开光时,先把木面的眼球用最好的白纸一层层地贴好,用墨点上,然后把木面摆好,上香,在香前摆上三杯酒,由三元公诵经请三元祖师,诵毕再拜,开光仪式就算完成了。谭信慈现在使用的这套木面是在1999年8月开光的,以后也有人请他刻。20世纪50年代初,木面是被作为封建迷信的器物来收缴的,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这段时间,许多流传了百余年的木面被收缴销毁。直到改革开放后,毛南木面才被视为民族民间工艺品而得到一定的重视。其实,不仅木面是毛南族傩艺术的雕刻工艺品,那些曹标、符窖也是雕工精美的民间雕刻工艺品。只不过木面雕刻在人们的视野中更为显目,而且有众多的神的面容情态,自然也就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罢了。曹标和符窖虽然雕刻精美,但不在人们的视野焦点里,即便在三元公的舞蹈中作为舞具舞动着,人们只是下意识地把它作为一种法器来看待,而无法与神的情态、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这也就自然地降低了它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功能。在《毛南族风俗志》一书中,谈到毛南族的民间木刻工艺时,提到的也是房屋装饰雕刻与木面的雕刻,而没有只言片语涉及这些用于法事的器具的雕刻技艺。然而,作为木雕艺术的一种样式,作为一种在毛南族傩艺术中使用的器具,这些法器仍是有它的审美存在意义的,只不过是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它而已。

P85

序言

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想必每一个人都可以回答出“田野”的含义,但学术界常说的“田野研究”之“田野”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田地、荒野”,而是充满独特的文化意蕴,此正如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所指出的:“广义而言,所有的实地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各种问卷测验的施行、考古学实地发掘、民族学调查考察等都属之。”

文化乃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虽然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但文化上的隔膜却依然存在,承载着人类文明和体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因此,对于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也就成为了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主题。不少学人多年来一直坚持进行以文化特别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的田野考察研究,并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在田野考察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思考和生命感悟表达出来,恰好广西人民出版社亦有同样的出版意向,于是,经过交流与讨论,一套“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就得以问世了。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的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丛书最大的特点在于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还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鉴于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的具体情况,我们将这套丛书分为国内及海外两大部分,其中,国内部分分为“西部田野书系”、“东部田野书系”、“八桂风谣书系”,海外部分分为“海外镜像书系”、“第三只眼书系”,各书系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把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读者诸君。

用我的脚你的眼,用你的心我的心,走进田野,感触文化。

后记

主编廖明君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把对环江毛南族的傩文化考察与研究用这种较为轻松的笔调写出来,然而我在写作中并不感到轻松。从接受稿约到完稿只有短短的两个月,这两个月的写作历程也像田野考察一样充满着不稳定的变数,常常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所打断。也许是过多地沉浸在考察的体认与自我的思辨中,在行文上也就不免多了些论的味道。不过我是尽力往轻松的调子上走的,毕竟这是考察札记而非论文。此书能得以完成,首先得感谢主编廖明君,正是他提供的这个机会,让我从另一角度看待自己的考察过程与考察结果。其次得感谢蒙国荣、谭自安、覃自昆,他们给了我多方面的帮助,尤其在对毛南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给予的指教颇多,这种帮助是巨大的、无私的,也是充满友谊的。毛南族文化丰富多彩,我只是在其面上稍稍地浏览了一会儿,对毛南族傩文化的了解也只是表面上的碰触而已,写此书这样的感觉更为深切。希望这本小书能引起更多的非同行们的阅读兴趣,进而关注民族文化的建设,如能达成这样的效果,那么田野考察、学者的研究便不再是书斋上的成果,而是走人了大众视野的大众文化了。

作者

2004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八桂风谣书系/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德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9053614
开本 24开
页数 1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5.67
丛书名 八桂风谣书系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3
17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