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世纪人文学的反思与重构/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从文学史和思想史角度对20世纪重要的命题“人的发现”进行全面观照与反思。20世纪的人文学科中的文、史、哲既然都以“人”为研究对象,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人”学。只是西方舶来的Humanism在“学衡派”那里是人文主义,在“新青年派”的陈独秀们那里则成了人道主义,这种偏差进而演化为对“启蒙”的理解歧义。简而言之,20世纪以来的人文与政治(即德先生)、人文与科学(即赛先生)、人文与市场(即自由理念)的纷争,也都可以囊括在人文与启蒙的张力之中。20世纪以来的人文与政治、人文与科学、人文与市场的纷争,都可以囊括在人文与启蒙的张力之中。
作者简介
张宝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代表作有《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启蒙中国——中国近代知识精英的思想苦旅》《自由神话的终结——20纪启蒙阙失探解》等。
目录
从文学史到思想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转向(代序)
一、现代文学怎么样
二、文学史与思想史的暖昧
三、现当代文学的变与不变
第一章 新文学元典与人之导向
一、“人的发现”:思想史意义上的文学传统
1.“人的发现”: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实给定的基调
2.“人”之导向:文学倾向与政治意识的较量
3.“人”学传统:五四文学探源的当代意义
二、“人之历史”:五四文学观念的世纪末回眸
1.“个人本位”:文学启蒙共执的思想平台
2.“人的文学”:脱胎于指归不同的文学观念
3.“人的发现”:观念的差异是最大的差异
4.后五四时代:文学症候与历史反思
三、“人之异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尚武倾向
1.背景:被近代以降的民族屈辱激活
2.“五四”:文化设计中的武化人格
3.尚武: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命题
第二章 人文与启蒙的张力(上)
一、“人道主义”的两副面孔——中国新文学内在气质的歧义
1.同气相求:“人”的呼唤
2.“人道主义”:新文学的筋骨
3.“人道”异化:两种谱系的衍生
4.两副面孔:寻绎20世纪文艺意识形态的原始基因
二、越位的人道主义:“五四”启蒙残缺性的再反思
1.“人道主义”的兴起:历史与现实的催生
2.从“戊戌”到“五四”:人道主义的递嬗
3.“仁道”与“人道”:似是而非的暧昧
4.真经难觅:传统情结的纠结
5.滑向“民粹”:人道主义的越位
三、“人”证:20世纪中国启蒙研究之再出发——以新青年派和
学衡派为中心的考察
1.两种图谱: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峙
2.何以“立人”:自由意志与责任意识的颉颃
3.立人之争:“人事之律”与“物质之律”的错位
4.二歧融合:历史困境的突围
第三章 人文与启蒙的张力(下)
一、启蒙情怀的生成:还历史以真实
1.《新青年》研究者的“事后”质疑
2.名刊:在现代性焦虑中生成
3.“金字招牌”:在文化品牌与商业品牌之间
二、失去砝码的天平:两种理性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走向
1.心同此“理”:一本同仁杂志的“公同担任”
2.求同存“异”:一个知识群体的和而不同
3.进退失“据”(上):在“科学”与“人文”之间
4.进退失“据”(下):在“民主”与“法治”之间
5.虚实相“间”:在理性与理想之间
第四章 “文白之争”的历史悲情
一、“文化”社会学:《新青年》导引的“文白之争”
1.文化与社会
2.《新青年》:强势的语言势头
3.自谦与自负:两种理性观
二、现代性焦虑:《新青年》“历史”叙事的发生
1.语言:焦虑的极致
2.白话文:语言的Democracy
三、历史悲情的扩张:世界语的吊诡
1.世界语:通向大同的路径
2.世界语:“人造的理想”
四、现代性与传统:历史的循环
1.“理性就是语言
2.语言暴力的再生
五、“文白之争”的百年反思
1.“文白之争”:思想史的元命题
2.回望来时路:触摸到文白之争的历史命脉
3.回归与超越:重塑中国语言文化的基因
第五章 文学、道德与启蒙(上)
一、两个启蒙文本的交锋
1.解构抑或建构:对一位新启蒙主义者的质疑
2.建构抑或解构:对一位后启蒙主义者的回应
二、新启蒙与后启蒙:两种启蒙话语系统对话的可能
1.新启蒙和后启蒙:“本是同根生”
2.新启蒙与后启蒙:“相煎何太急”
第六章 文学、道德与启蒙(下)
一、道德形而上的终结:对一个启蒙与反启蒙命题的破解
1.启蒙:怎一个“道德”了得
2.启蒙:道德又岂可脱离干系
3.吊诡:在启蒙与反启蒙之间
4.启蒙:文学生命的底线
二、文学、道德与良知:知识分子的角色、权力及其使命
1.道德的时代性:何谓成熟的道德观念
2.权宜之计:道德的相对性
3.道德、理性与良知: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
三、启蒙的恐怖:我为什么不是一个道德形而上主义者
1.启蒙与道德:思想史上的元命题
2.“戊戌”与“五四”:近代中国启蒙态势的架构
3.无为与有为: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定位
第七章 “人文学”的反思与重构
一、中国近代学科转型语境下“人文学”的选择与重构
1.“分科立学”与中国人文学科的转型
2.学科转型与古典人文传统的失落
3.“体验之知”与人文学主体性的确立
二、人文学:文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再诠释
1.学科本体:越位带来的困惑
2.学科疑案:西方化与中国味
3.人文学术: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天然纹路
4.文学史和思想史:平行并交叉着
后记 人文启示:示威还是示弱
一、两重气质:人文与启蒙
二、人道与人文:以《新青年》与《学衡》为例
三、示弱与示强:在不确定与确定性之间
四、人文学断想及其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世纪人文学的反思与重构/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宝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936013
开本 16开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6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2019-05-01
印刷时间 201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92
CIP核字 2019085620
中图分类号 C12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0
155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