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  文献述评
(一)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
(二)关于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文化影响的研究
(三)关于学校撤并后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基本观点
(五)研究样本与调查对象
  四  研究过程
(一)文献收集与研究阶段
(二)初步考察调研阶段
(三)调查方案的设计、定型阶段
(四)正式调查阶段
(五)材料的整理分析与补充阶段
(六)研究成果的撰写阶段
第一章  农村学校之于农村文化的价值
  一  农村教育与社会变迁
(一)教育与社会变迁
(二)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变迁
  二  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发展
(一)教育本质的文化性
(二)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的相互滋养
  三  农村学校对于农村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载体意义
(二)文明象征的符号意义
(三)社会成员的凝聚意义
(四)精神寄托的生活意义
第二章  中国农村学校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变迁
  一  农村学校的历史变迁
(一)中国古代农村学校的演进
(二)中国近现代农村学校的转折与发展
(三)新中国农村学校的发展与普及
(四)21世纪我国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二  中国农村文化流变及其建设
(一)我国农村文化流变的特点
(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历程
(三)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三  农村学校变迁与农村文化建设的错轨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与基础
(二)农村学校的撤离加速农村文化的枯萎
第三章  失去了学校的农村文化生态
  一  农村文化载体流失
(一)农村文化和农村文化载体
(二)农村文化公共空间缩减
  二  农村文化主体的缺场
(一)教师从农村社会中的离场
(二)学生从农村社会中的缺场
(三)村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缺席”
  三  农村文化象征的消退
(一)农村文化符号象征功能的隐退
(二)乡村文明面临新挑战
  四  农村文化结构散解
(一)“学校文化+乡村文化”的农村文化结构
(二)“学校文化+乡村文化”农村文化结构的散解
第四章  远离了乡村的农村学校
  一  围墙中的文化孤岛
(一)空间上的隔离
(二)心理上的隔膜
(三)文化上的裂痕
  二  他者化的乡村教育
(一)农村教育场域中的他者性
(二)中国乡村教育他者性产生的背景
(三)中国乡村教育的他者性困境
(四)农村学校教育本质上是“去农化”教育
  三  失却公共性的农村教师
(一)教师角色的双重性质
(二)乡村教师公共性缺失的发生机制
(三)乡村教师公共性缺失的具体样态
(四)农村教师缺位于自身的文化责任
第五章  失去了学校的农村文化重建
  一  唤醒村民文化自觉
(一)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触动村民文化自觉意识
(二)树立科学文化理念,培养村民文化主体意识
(三)重构乡村伦理规范,提高村民道德文化意识
(四)促进村民的文化行动,激发村民文化行为意识
  二  增强村民文化自信
(一)认识文化自信的意义
(二)提升村民文化自信心
  三  构筑农村文化场域
(一)加大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文化资源供给
(二)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拓展文化输入渠道
(三)加强农村文化空间建设,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建立“乡村-学校”联动机制,扩大农村文化场域
  四  寻求农村文化内生
(一)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增强文化内生力量
(二)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充实农村文化主体
(三)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发展民间传统文化
(四)传承与创生并举,促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
第六章  农村学校的文化突围
  一  重塑“校-村”文化共同体
(一)将学校重建成为农村文化中心
(二)发挥农村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探索有效的家校文化联动机制
  二  重建农村教师的公共性
(一)重建农村教师作为基层治理主体的公共角色
(二)重建农村教师作为社群道德支点的公共角色
(三)重建农村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枢纽的公共角色
  三  构建“适农”的农村教育
(一)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重新定位
(二)坚持消除城乡壁垒的办学方向
(三)乡村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四  开发地方乡土课程资源
(一)乡村文化内化于农村教育的基本原则
(二)注重乡土文化的开发提炼
(三)纳乡土文化于学校教育系统
附录一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调查(乡友卷·学校被撤并村)
附录二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调查(乡友卷·合并学校所在村)
附录三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调查(教师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