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活了两辈子
内容
编辑推荐

《光明日报》名记者樊云芳在事业巅峰患癌经治疗恢复健康后,从女强人“转型”为贤妻良母,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感悟。她对丈夫写道“下辈子我还嫁给你”,她对孩子说“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她50岁学电脑,60学开车,她更加深入的理解自己父母的人生,她充满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年少时光……这本《活了两辈子》是对生命,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赞美诗。

内容推荐

她的前半生从“流放地”走出,身为名牌大学高材生却被时代的暴风雪“刮”到雁门关外,凭借乐观自强,终圆名记梦,摘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

她的后半生从癌症中走出,47岁时的生死变故让她“转型”成为一个快乐的普通记者和贤妻良母,重拾亲情、友情、信心、责任,享受了事业,享受了生活。

隐忍、坚强、乐观,“苦难”让她活出了两辈子的精彩。

思索、改变、感恩,“微笑”让她书写了别一样的人生。

大苦痛必有大感动,真性情必有真文章。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活了两辈子》作者樊云芳的真实自述和深切感悟——活了两辈子!

目录

丁炳昌序:面对不幸与灾难,笑比哭好

梁衡序:曾经有这样一代人

第一部分 “第二辈子”换了个活法

 穿越死亡地带

 下辈子我还嫁给你

 妈妈为你们感到骄傲

 岁数不是理由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永乐村300号

 爸爸,你是一本我没有读懂的书

 妈妈,请在天国等我

 无法拒绝的黑眼睛

第二部分 雁门关外的岁月

 雁门关外的绮丽风景

 小县城求职记

 在小县城结交的“人物谱”

 灰色岁月里的几抹阳光

 第二所大学——“浑源新闻学院”

附:樊云芳简历

试读章节

穿越死亡地带

当癌症突然“降临”、即将被推入手术室的那一刻,我羡慕所有能在街上漫步、能在公园里打太极拳、能在小餐馆里吃饭、能在商店里购物的男男女女。人们啊,当你们漫不经心地做着这些事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多么大的幸福和享受?好好珍惜吧,好好品尝吧,就现在,而不是等失去它们的时候!

面对死亡,我留恋眼前的每一片落叶、每一丝清风

那个面对死亡、同时也面对新生的星期天,虽然已经过去了11年又7个月,但今天回忆起来,每一个小时,每一个细节,仍历历在目,就如同发生在昨天——

北京。海军总医院大院内。寒风凛冽,落叶纷纷扬扬。丁炳昌牵着我的手,踏着飒飒作响的落叶,缓步而行。由于是星期天,院内人不多,我们绕着一幢幢建筑物,默默无言,走了一圈又一圈。这是1992年11月中旬的一天。

“回房吧,小心着凉。”丁炳昌温柔地劝我,但我执意要继续走下去。

纵然是共同生活了22年的丈夫丁炳昌,也难以体味到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感受。是的,你还有无数个明天,可以随心所欲地散步、呼吸室外清新的空气,而我呢,明天就要被推进手术室——结肠癌全切除手术。去有时,“归”无期,谁也不能保证我还能活着走出这个医院。47岁——正当年富力强的年龄,但也许从此后再不能睁开眼睛,再不能站起来,我怎能不深深留恋眼前的每一片落叶、每一丝清风!

从早晨起,我就在生丁炳昌的气,因为他坚决不让我利用这手术前的最后一天上街逛一逛。“万一感冒了,手术就得推迟,而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抢时间。”他重复着医生的话。

不错,可是我多么渴望在动手术之前再过一过普通人的生活:我想再去理个发,即使要离开这个世界,我也要留下平昔满意的形象,有尊严地走;我想再逛一次大商场,在橱窗前悠悠闲闲地观赏那些美丽的商品,多年来繁忙的工作使我总是把这样的“闲情逸致”留给了“下一次”;我想到报社附近的陶然亭公园里那一株槐树下再坐一坐,那一片草地,那几株疏朗的灌木,那些欢欣雀跃、婉转啼鸣的鸟儿,曾多么地令我着迷;我也渴望随便进一家小餐馆,再品尝一次自己喜爱的鱼香肉丝,那股麻辣鲜美的香味,曾令我在异国他乡采访时魂牵梦萦……

所有这些,对他人是最简单、最平常不过的企求,但对我,都已经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我羡慕所有此时此刻能在街上漫步、能在公园里打太极拳、能在小餐馆里吃饭、能在商店里购物的男男女女。人们啊,当你们漫不经心地做着这些事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多么大的幸福和享受?好好珍惜吧,好好品尝吧,就现在,而不是等失去它们的时候!

为什么偏偏是我得癌症?

—我问了自己一百遍

傍晚,护士为我灌了肠——因为明天的手术要求完全空腹。灌肠的药物让我感觉不适,不仅腹泻,且呕吐了数次。当晚,我感觉头晕,而且失眠了。

为什么我会得癌症?为什么偏偏是我?这个问题,我已经问过自己一百遍。在这黑幕沉沉、万籁俱寂的夜晚,在弥漫着来苏尔气息的病房里,我的思绪又一次牵向这个神秘的问号。

我素来很瘦,但体格强健,十年来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医疗费;我精力充沛,做事走路快得像一阵风,看书写稿经常通宵达旦;我性格豁达,爱说爱笑,遇到一点新鲜的事就高兴得叫起来。“这家伙不知道发愁,能活到一百岁。”丁炳昌对此羡慕不已——像我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得癌症?哪一条哪一款,符合医书上写的致癌原因?

于是我这样安慰自己:站在辩证法的角度,轮也该轮到我了。这么说吧,一个人不能把所有的好事都占尽了——健康、荣誉、家庭、事业,这些年来我运气实在太好,周围的同事中兢兢业业者为绝大多数,但能像我这般色色皆备的,不多。冥冥中有一杆秤:这头得到太多那头就会失去。我失去的是健康,很公平。

我记者生涯中的成名作是长篇通讯《追求》。当初,我到病房里采访那个已奄奄一息的癌症病人栾 时,从他嘴里吐出的第一句话——那么微弱,那么绝望——让我的心不由得战栗:“一切都来不及了……”是的,他的满腹才华,他的全部理想,他毕生的奋斗,他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极左的幽灵残忍地摧毁了,此刻,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一切都来不及了。

与栾 相比,我多么幸运!粉碎四人帮后的拨乱反正,使我得以从山西省一个边远地区的通讯员,一步登天进入《光明日报》的记者队伍。接下来的十年改革,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十年,也是中国新闻界和《光明日报》最辉煌的十年。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造就了一代名记者,作为其中的一个幸运儿,我做了许多想做的事,实现了许多愿望:天马行空的采访,一篇篇长通讯,出书,出国采访,获范长江奖,出席全国党代会……编委会甚至容忍了我的异想天开,特批我暂离记者岗位搞了两年科技开发。

中国有一句老话:“活着做遍,死了无怨。”如此看来,我应该很知足了,哪怕明天的手术台就是我生命的结束。可是,假如死亡就像进入睡眠,那自然好,可等待着我的是痛苦万分的手术和化疗,那就像是酷刑,也许生不如死——这不容你选择,你怕与不怕都得去面对,就如当年江姐被捕后就必定要面对牢狱和酷刑一样。

P3-5

序言

曾经有这样一代人

梁衡

本书作者樊云芳是我在《光明日报》时的老同事,我与她又几乎是同时进的《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那是1978年之后,我们住在同一幢小楼里,门对门,整整五年。那时大家都才三十多岁,一晃现在花甲已过。

这十多年我们联系很少,一天她突然来电话,说要出书了,请写一篇“序”。

樊云芳是那个时期《光明日报》的名记者,许多作品得奖,她本人还曾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因身体和年龄关系已淡出新闻界多年,怎么忽又想起出书呢?而且又要请故人作序。我看了初稿,涣然有悟。

我与樊是同一代人,我说的“同代”更有一种特殊的政治含义。即“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968年、1969年这三年的大学毕业生。我们都是在“文革”前入学,即受过完整的中学教育,大学又已读完基础课,刚介入专业学习,就“文革”大乱。接着就被以专政对象(当时称“臭老九”:地主、富农、反革命、右派、叛徒、特务、走资派、知识分子,我们排在第九)的身份,发配到可以惩罚的地方,名曰“改造”。

我们这代人,比起上一代,要幸运得多,逃过了“反右斗争”,没有像数十万“右派”那样蒙受20多年沉冤,几乎被毁了一生;比起下一代,也要幸运得多,那数以千万计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年仅10多岁便被中断了学业,遣送到边疆、农村去插队,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我们这代人总算是上过大学,即使被“流放”也还有一份工资,生活没有被逼到最后的绝路,而且又都报国心不死,形势稍一好转,就忙于各干各的事情,很少去说伤心往事。因此,在现在的各种文学与纪实作品里,右派文学有之,知青文学有之,唯缺写我们这一代。我们曾经历过的苦难,似乎被人们遗忘了。

其实,我们又如何能逃过“极左”横行的年代所酿造的悲剧?作为那个时代的过来人,在我们身上,从肉体到灵魂,也无不被“极左”深深地划伤。当时我是被发配内蒙古的,比作者所在之地还要偏远。后来我进京在出版署工作,当时四川出版局的一位局长也是68届的,我和他谈及此事,他立即面容大变,不胜欷,接着讲了一段往事。当年他们几个大学生被发配到阿坝草原,一天出去拾柴,大雾,走失一人,第二天再找,只见一堆骨头,已被狼吃掉。几乎我碰见的每个“同代人”都能讲出几个这样的故事。本书里的第二部分《雁门关外的岁月》,就直接描述了作者所经历的这段在今天看来十分光怪陆离的生活。读着这些文字,我感慨良多,很多经历何其相似!作者的这种“拾遗补缺”,把我们这代人经历过的苦难,真实、生动地“复原”在大家的面前。

但我们这代人,又是始终保持着乐观、坚守着信念的一代。“文革”结束,我们这代人正值步入中年,一种紧迫感让我们来不及抚平身上的伤痛,来不及作更多的抱怨,就直接投身于改革大潮。就如作者在书里写的:

“了解中国国情,又饱尝生活的艰难,这使他们有别于手不能提、肩不能担的白面书生;十二年寒窗,又使他们有别于凭经验吃饭的‘大老粗’;‘文革’前后的亲身经历及其深刻对比,使他们清醒地思索着中国驶向现代化的曲折航程;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又优化了他们的知识结构。他们是既能动笔动口、又能动手,在理论上开拓着新的思路,同时又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一群。”

但是,我们这代人的命运还有非常悲壮的一面:长时期地超负荷运转,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有一个大学的“死亡档案”里如此记载:1982年-1998年,56岁以上的老年知识分子死亡6人,而35岁-55岁的中年知识分子却死亡12人,恰恰是一倍——这也是中国知识界那几年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

樊云芳也不幸没有能逃脱这个魔咒。在47岁那年,她罹患癌症——其时距她获得首届范长江新闻奖仅10个月。在她飞得最高的时刻,突然折断了翅膀。

当我夫妇闻讯赶到医院看望她时,她已经在接受化疗。头发脱落,面色苍黄,给我的强烈感觉是:风采不再。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为她惋惜,也为她担心:不知她能否承受住这个致命的打击?我还在猜测:当她得知自己患了癌症时想了些什么?她将如何面对今后的人生?

今天,这些问题有了答案:本书的第一部分,就记录了她在“穿越死亡地带”日子里的心路历程,还展示了生命重启之后“脱胎换骨”的新人生。

是的,我们这代人曾长期接受“阶级斗争”的熏陶,思维、行为也都曾以“革命化”为荣。记得当年樊云芳只要一写稿,就对丈夫、儿子不管不顾,走进她的家,那真叫“家徒四壁”——不是经济拮据,而是不能“玩物丧志”!大病一场,死而复生,樊云芳铭心刻骨地体味了亲情与友情的可贵,体味了生命与生活的美好,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审视人生的真谛。于是,当她几年后复出“江湖”时,朋友们感觉她变了:不再像原先那样咄咄逼人,而是变得宽容、随和、淡泊了;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樊云芳,不仅仅是个记者,还是个善解人意的贤妻良母。

而这种人性的回归,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这代人身上。

了解历史,珍惜未来,愿今天的年轻读者能读懂这一代人!

2011年10月31日

书评(媒体评论)

记得当年樊云芳只要一写稿,就对丈夫、儿子不管不顾,走进她的家,那真叫“家徒四壁”——不是经济拮据,而是不能“玩物丧志”!大病一场,死而复生,樊云芳铭心刻骨地体味了亲情与友情的可贵,体味了生命与生活的美好,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审视人生的真谛。于是,当她几年后复出“江湖”时,朋友们感觉她变了:不再像原先那样咄咄逼人,而是变得宽容、随和、淡泊了;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樊云芳,不仅仅是个记者,还是个善解人意的贤妻良母。

——梁衡

那天早晨,海军总医院的一位副院长到她病房里,对她说:“初步诊断,你患的是直肠癌。”她听了一愣,然后就咯咯咯笑起来了:“你们搞错了吧,十年了,我没有报销过一张药费单子,自我感觉一直很好!请问,你们见到过这样的癌症病人吗?”

三天后,切片化验单出来了。她仔细看了单子,不做声。等医生走后,她转过脸来对着我,竟然又笑了——不过这一次是苦笑:“奇了怪了,我这种人竟然会得癌症……”

思索了几天,她想通了,她失血的脸上挂着孩子般的笑容,反过来安慰我:“站在辩证法的角度,轮也该轮到我了——这些年我运气实在是太好了,但一个人不可能把好事占尽呀,你说是不是?”

——丁炳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活了两辈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樊云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52171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8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6: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