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开端与终结(精)/舍斯托夫文集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舍斯托夫学术的主要特色。他用文艺批评的形式消解了传统哲学的思辨性质,用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来揭示文学的深刻人生意蕴,从而对迷惘茫然、醉生梦死的现代人发出了沉痛的哀号。
目录
前言
一 创造源自虚无——安·契诃夫
二 先知之才——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25周年
三 愚蠢颂——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的《在永恒的观念之下》一书
结语
序言
畏惧真理是人最典型的特征。这一点无论初看起来
怎样怪诞不经,但是却不容置疑。从人学会思考的时候
起,总是疑心重重地对待真理,一些人是隐蔽的,另一
些人是公开的。通常那些口头上热情捍卫真理的人,实
际上最畏惧真理。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那些
斥责真理的人,才敢于在某种程度上接近真理。不过,
我再重复一遍,人认为真理是可怕的,应尽力避开它,
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从古代起就已根深蒂固了。人们把
它比作被蛇缠绕的墨杜莎的头,据说所有瞧它一眼的人
都会变成石头。或者把它比作太阳,总是盯着它就意味
着冒失明的危险。这也许可以解释早已形成的难以理喻
甚至神秘莫测的看法:人们不自愿去寻找真理,只是俯
首听命于必然性或者不可抗拒的绝对命令,所以他们不
想欺骗自己,决心去正视真理。“你不应当撒谎”,博
学多识者时时刻刻都在这样自言自语,然而他并不能战
胜自己本能的畏惧,仍在撒谎、撒谎、撒谎。这不是从
微不足道的个人利益的思考中得到的,就像“生活第一
,哲学第二”(primum vivere deinde philosophari
)——这种情况在这里也丝毫不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博
学多识者说是遵循最高的观点,受自己良心的指使,这
是在撒谎。他以为,一旦他道出真理,一旦真理变成人
人皆知的东西,那么人世生活就将是完全不可能的。你
们可以从各种各样世界观的代表那里,从那些不可能就
任何个别问题进行商椎的人们那里,听到这种论断。
一方面,尼采和奥斯卡·王尔德赞颂谎言,另一方
面,康德之后兴起的无数认识论的所有代表则提出,不
要各种类型的真理,而要人所共遵的判断,以做真理的
代用品,亦即仍是谎言。一方面是奥斯卡·王尔德和尼
采,另一方面是当代的新康德主义者(以及他们的全部
敌人,甚至实证论者也不例外),他们都以某种形式,
隐蔽地或公开地鼓吹谎言。按他们的看法,如果没有谎
言,生活就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比较认真地观察一下
当代信仰宗教的人们,那我们就会相信,他们之中的大
多数人也都畏惧真理和逃避真理,并因此而信教。因此
人们通常相信从童年起就教给他们的、他们已或多或少
习以为常的那些东西。诞生于天主教的人,如果他要信
教,那他一定会相信唯一神圣的天主教会;而诞生于耶
稣新教的人,只会承认路德解释的耶稣教;出身系伊斯
兰教的人,必将坚持不懈地维护伊斯兰教的上帝和穆罕
默德。虔诚态度只存在于野蛮人之中。受过教育的人们
知道,没有信念是可怕的,因此“无论如何”(quand-
meme)要寻找信念,他们认为委身于信念比找到宗教真
理更为重要。这就自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的这一信
念果真是如此可怕而又有害的吗?人们的上述信念虽经
广泛流传,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证明它的真实性。须知任
何偏见都曾广泛流传!
但是,我绝不想要去争辩谎言的好处和实际作用。
王尔德、尼采和德国的认识论派自有道理:谎言有益,
甚至非常有益。然而我认为绝无必要提出二者择一的问
题:要么是谎言,要么是真理。让谎言去甚嚣尘上吧!
让认识论派把谎言当作唯一的、最出色的、最深奥的真
理去赞颂吧——难道这能变为对真正真理的否定不成?
!人们似乎以为,如果放出真理,它就会立刻吞噬谎言
,就像《圣经》上所讲的瘦弱的母牛吞食肥牛一样。所
以我认为自己有义务在此声明:这些忧虑有些过甚其词
,同样毫无任何根据。尽管世上到处是真理,然而,明
显的谎言仍继续横行霸道,坐享其福,并带来人们如此
渴望从它那里得到的全部“好处”。真理根本不具有那
种能根绝谎言的力量,也许,真理完全不与谎言为敌,
也许,就是它给人间带来了谎言?这后一个推测不像乍
看起来那样不可思议……
然而,问题的实质并不在这里。主要的是,唯心主
义者无可担忧:他们与谎言结成的牢固联盟保障了缔约
双方可能的、长久的“永久无穷的”(in saecula
saeculorum)——利益。因此,即使真理有时决定来到
光天化日之下,也不会有大灾大难的。确实,真理不预
示着直接的利益。但是我可以说,真理的探索者远非像
目光短浅的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幼稚和无私,这些
探索者在自己的追求里绝非只遵循“纯净”的思想。如
果他们把自己的脑袋放在挨揍的地位上——我们不妨提
一下,以本文集里谈到的作家契诃夫为例——那么,他
们也绝不是出于对傻瓜的忠实和虔诚。我曾经指出过,
被打碎的脑袋常常是天才发展史上的第一页。当然,我
的看法当时没人相信—最不相信的是唯心主义者,他们
认定(唯心主义者往往是深识广知的):破裂的头颅只
是破裂的头颅,仅此而已。为了证实我的看法,我可以
引证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的著作《宗教经验种种》《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不过,前言
应当简明扼要。有兴趣者可亲自去拜读此书,这是一部
从许多方面看都很精妙的作品。詹姆斯是美国人,他是
注重实际并有清醒看法的人。然而该书几乎是通篇赞颂
愚蠢。当不学无术和无知之人与愚蠢结成联盟时,人们
对此会不足为怪。但是当非常聪明而又博学多识的人公
开地在愚蠢那里甚至也在狂妄那里寻找真理时——这种
状况便很发人深省了。
应该结束了。关于标题,我再说两句。《开端与终
结》,换言之,什么都谈,就是不谈中间。中间之所以
不需要,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没有什么用场。一般来说,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用处。但是,中间是骗人
的,因为它既有自己的开端,又有自己的终结,它与一
切都相似。而在这个它心甘情愿接受的、形形色色笃信
宗教的人们(上面谈到的人们当中)苦心谋求的名称中
,——它已经不可能强求得到承认。形形色色的冒名顶
替,甚至像此时在它固有的滑稽因素情况下,都引起了
反对和痛恨。中间不是一切,也不是一切的大部分:无
论德国人著述了多少认识论——我们却不相信它们。我
们将走向开端,也将走向终点,——虽然我们大略地懂
得:既不能达到开端,又不能抵达终点。但我们要肯定
地说,真理归根到底定要比最出色的谎言更为人需要,
虽然确切地说,我们并不知道并且永远也无法知道终极
真理。但只要认识这一点也就够了,即人们所臆想的一
切真理的代用品——绝不是真理!……
天上和人间有着许多就连最博学多识者也不可设想
的事物……
列·舍
萨尔嫩
1908年8月21日
导语
畏惧真理是人最典型的特征。这一点无论初看起来怎样怪诞不经,但是却不容置疑。从人学会思考的时候起,总是疑心重重地对待真理,一些人是隐蔽的,另一些人是公开的。通常那些口头上热情捍卫真理的人,实际上最畏惧真理。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那些斥责真理的人,才敢于在某种程度上接近真理。
精彩页
一 创造源自虚无
——安·契诃夫
“忍耐吧,我的心,愿你沉睡不醒。”
——夏·波德莱尔
1
契诃夫已经死了,因此现在能够自由地谈论他了。因为谈论艺术家—意味着去揭示、发现隐藏在其作品中的“倾向”,而在活着的人身上施行这种手术,远非易事。要知道,他之隐匿是有一定原因的,并且是极为重要的原因。我认为,许多人都感受到了这一点,而这恰又成为我们至今未能真正评价契诃夫的部分原因。评论家研究他的作品,迄今为止,还是局限于老生常谈。他们当然明白,这是不好的;不过,总比刺探活人的实情要好得多。唯有H.K.米哈伊洛夫斯基曾试图揭示契诃夫的创作源泉,大家知道,结果是他惊恐万状地甚至厌恶地放手作罢了。其实,在这里,这位已故的评论家可以再一次相信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理论的幻想。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一定的使命,有自己奉献全部力量的生平事业。如果倾向谋划以自己取代才干,掩盖束手无策和内容贫乏的窘态,如果倾向是为了信念而从盛行一时的思想储存库里借用来的,那么倾向就是可笑的。“我在捍卫理想,所以大家应当同情我”,在文学里这种奢望已司空见惯。有关自由艺术的争论声噪一时,显然它起源于争论双方对“倾向”的不同理解。一些人会想,高尚的倾向会挽救作家,另一些人却畏惧倾向会使他们服从于异己的使命。显而易见,双方的冲动都是徒劳的:任何时候现成的思想都不会增添平庸之辈的才干,相反,富有独创精神的作家无论如何都要给自己提出特殊的使命。契诃夫就有自己的事业,尽管某些批评家说他是纯艺术的侍从,甚至把他比成悠闲自在的飞鸟。如果要简单地确定他的倾向,那么我要说,契诃夫是绝望的歌唱家。契诃夫在自己差不多25年的文学生涯当中百折不挠、乏味单调地仅仅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不惜用任何方式去扼杀人类的希望。我认为,他的创作的实质就在这里。关于这一点,迄今为止还很少有人谈到——原因是很明显的,因为契诃夫所做的,用日常语言来说可名之曰罪行,必须受到严惩。不过,怎能惩罚有才干的人呢?甚至一生都不曾宽恕任何人的米哈伊洛夫斯基也并未指责契诃夫。他警告读者,指出了他在契诃夫眼里发现的“仇恨的火花”,但他并未迈出比这更远的一步:契诃夫的伟大才干使过于严厉的批评家产生了好感。不过,也许是契诃夫在文学界中的地位对米哈伊洛夫斯基做出的相对轻缓的判决不无重要作用。30年来许多青年一代听从他,他的话已成了法律。不过,后来大家再也不能忍受一味地重复:阿里斯提得斯是正义的,阿里斯提得斯是正确的。年轻一代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和说话,终于使老师遭到贝壳放逐。在文学里也有类似火地岛的居民习俗的记载: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杀害和吃掉老一辈。米哈伊洛夫斯基竭尽全力地抵御着,不过他已经感觉不到产生于权利意识的坚定信念了。他内心似乎感到:青年是正确的,当然这不是说他们懂得了真理,经济唯物主义者懂得什么真理!而是说他们年轻,他们的生活在前面。初升的太阳总比下落的太阳更明亮,老人应当乐于把自己奉献给年轻一代。我再重复一遍,米哈伊洛夫斯基感觉到了这一点,这也许消磨了他从前对判断事物的坚定信念。诚然,这犹如歌德笔下甘泪卿的母亲,像以前一样,在未同忏悔牧师商量之前,不接受偶然赐给他的财富。他终究把契诃夫的才干交给了牧师,显然,他在那里也遭到了拒绝和怀疑——不过,米哈伊洛夫斯基反对社会舆论已经没有胆量了。年轻一代重视契诃夫的才干,巨大的才干,这是一清二楚的,他们不会背弃它。留给米哈伊洛夫斯基的是什么呢?他试图发出警告。然而,谁也不听从他,契诃夫则成了最受敬爱的俄罗斯作家之一。
P5-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开端与终结(精)/舍斯托夫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列夫·舍斯托夫
译者 译者:方珊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66256
开本 32开
页数 12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06-01
首版时间 2019-06-01
印刷时间 201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34
CIP核字 2018215222
中图分类号 B512.59-53
丛书名
印张 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7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