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精)
内容
书评(媒体评论)
表述精湛,扣人心弦……全书生动描述了种种关
于罪与罚、赎罪、爱和可怖暴力的惊人与悲伤故事。
书中人物包括专制者、杀人者、卖淫者、英雄。这是
一部绝妙的佳作。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我们很难去想象这个在沙皇统治时期地狱般的西
伯利亚刑罚殖民地。这部历史著作描绘了一幅生动、
恐怖的图景……该书极其引人入胜,富于真实事例和
逸闻轶事。
——大卫·阿罗诺维奇,《泰晤士报》
专业学者为大众写作的典范性作品。尽管他是一
个极其平静和冷静的讲述者,但是不公正事件和暴行
故事出现在该书的每一页上。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部]关于沙皇统治时期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杰
出新历史著作……令人信服地将西伯利亚置于19世纪
俄国乃至欧洲历史的中心。
——《经济学人》
极其出色……一部壮阔的著作,它娴熟地把罗曼
诺夫王朝的古拉格与囚犯们令人撕心裂肺的凄惨故事
结合在一起。
——道格拉斯·史密斯,《文学评论》
从很多方面来说,西伯利亚确实是一个“死屋”
,就像丹尼尔·比尔以骇人且扣人心弦的细节展现的
那样。另外要提到,丹尼尔·比尔借用了费奥多尔·
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部监狱题材小说的书名来作为这部
杰出新研究著作的书名。
——欧文·马修斯,《旁观者》
研究无可挑剔,写作流畅优美。
——唐纳德·雷菲尔德,《卫报》
虽然比尔的研究主题很黯淡,但他的写作不是。
一个个恰到好处的隐喻,把《死屋》提升至标准历史
著作的水平之上。
——奥利弗·布洛,《电讯报》
[比尔]采用了大量资料……这些丰富的材料,造
就了这部有着细微细节的历史著作……它把“西伯利
亚”这个名字的可怕之处变得如此生动、如此清晰。
——《纽约时报书评》
比尔的这部佳作在一段时期内会是英语世界中关
于这个宏大主题的quanwei性著作。
——《华尔街日报》
足以让我们为人类而羞愧……比尔的叙述明晰,
评述谨慎而克制。
——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比尔生动地描绘了自从西伯利亚殖民化开始以来
这个地区极其丰富且悲剧性的历史……在这幅复杂的
镶嵌画中,[他]扼要描述了各种囚犯,叙述了他们的
苦难和他们忍受的令人反胃的惩罚。
——《外交事务》
一部富有启发性、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它阐述
了一个巨大的帝国刑罚系统是如何从其腐烂的内核处
崩溃的。
——《柯克斯书评》
后记
19世纪60年代,俄国作家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根据自己流放西伯利亚的经历,写作并发表了纪实小说《
死屋手记》。本书书名即取自这部震撼人心的小说。
西伯利亚的地理条件令其长期充当着沙皇俄国的流放
地。普通刑事犯与政治犯、被社区抛弃的普通人、追随丈
夫和父亲的妇女和儿童,来到了这片广阔的荒原,他们或
被监禁,或定居流放地,或造福当地居民,或挣扎着生存
,或大胆越狱,或反抗监狱暴政,或积聚着革命力量。但
是随着各种移居者将它开发得日益繁荣,西伯利亚的惩罚
功能在日渐减损。西伯利亚兼具惩罚与殖民两个功能,但
这两个相斥的功能一直在从内部拆解着流放制度。
为写作本书,作者丹尼尔·比尔曾在俄罗斯从事一年
半的档案研究,运用19世纪的新闻报道、官方报告和俄国
小说,为读者呈现出了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残酷性及其囚
犯悲剧性又鼓舞人心的命运。
本书中的《死屋手记》《叶甫盖尼·奥涅金》《致西
伯利亚的囚徒》《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复活》译
文,分别引自娄自良、智量、戈宝权、荣如德、荣如德和
力冈的译本。
目录
序言 乌格利奇的铜钟
1 流放制度的起源
2 界 标
3 折断的剑
4 涅尔琴斯克的矿山
5 民主共和国
6 西伯利亚人
7 刑罚堡
8 “以自由的名义!”
9 库库什金将军的军队
10 萨哈林岛
11 鞭 打
12 “失败者要倒霉了!”
13 收缩的大陆
14 严峻的考验
尾声 红色西伯利亚
致 谢
注 释
出版后记
精彩页
16世纪末,俄国发起了后来被称为“领土聚合”的征服计划。这次领土扩张填补了因蒙古金帐汗国衰落而造成的权力真空。金帐汗国是一个游牧和半游牧部落组成的联盟,自13世纪起,它曾统治着从西西伯利亚至莫斯科的地域,但近来分裂成了几个各自独立的汗国。1582年,哥萨克冒险家叶尔马克·季莫费耶维奇率几百人翻过乌拉尔山,大胆地袭击了势力日渐衰弱的西伯利亚蒙古首领库丘姆汗。在西西伯利亚打了一场胜仗后,叶尔马克匆忙地在乌拉尔山以东建立了根据地,并宣布这些土地归伊凡雷帝所有。虽然叶尔马克只是短暂地享受了自己的胜利(仅仅过了三年,这名哥萨克首领就在逃离鞑靼人的埋伏时被淹死了),但是由他打开的通往西伯利亚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俄国人越过乌拉尔山继续发动袭击,库丘姆汗于1598年在鄂毕河附近战死,于是这个西伯利亚汗国崩溃了。
此后,俄国人向西伯利亚的层层推进是势不可当的。莫斯科使者、正规兵、外国雇佣兵、商人以及来自俄国西南部的顿河和第聂伯河地区的哥萨克移居者,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沿着额尔齐斯河、鄂毕河以及它们的支流不断向东前行。他们在那里建立了要塞,用来充当军力投射和向西伯利亚当地部落收集贡赋的节点。秋明市创建于1586年,托博尔斯克也于次年建立。至1600年。俄国军队声称乌拉尔山和鄂毕河之间所有的土地归其所有,并向东朝着下一条西伯利亚大河继续推进,即1600千米之外的叶尼塞河。进一步的征服活动随后出现:曼加泽亚在1601年创建,托木斯克在1604年创建……至1630年,西西伯利亚有了约50个设防的村庄,俄国人在叶尼塞河畔的叶尼塞斯克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建立了前哨基地。仅仅12年之后,他们越过了西伯利亚最后一条南北向的大河——勒拿河,并在雅库茨克稳固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这最终提供了到达位于北极圈的荒凉流放地的途径。至1649年,他们已经抵达北太平洋沿岸,建立了鄂霍次克海港。9年后,他们又推进了2000千米,到达了距离阿拉斯加的威尔士王子角不到160千米的白令海峡岸边。
正是在俄国向这片大陆的东部发动征服和殖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流放制度的起源。俄国的迅速扩张是由莫斯科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后勤能力和行政完善驱动的,但是迅速扩张也令边远而广阔的西伯利亚地区出现了劳工、农民和商人的持续短缺。根据流放制度最早的资料,流放制度不仅可以使沙皇能够把难以管束的臣民逐出俄国欧洲部分,还可以令他们成为在西伯利亚的战略要地的移民和苦役犯。流放制度在这个更广阔的扩张计划的支持下形成了;惩罚与殖民交织在了一起。
俄国人征服的土地从乌拉尔山向东至太平洋,从北极圈向南至蒙古边境,长8000千米,宽3200千米。叶尼塞河构成了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之间的天然边界,两侧的地貌显著不同。除了阿尔泰山脉,西西伯利亚海拔较低,地形平坦、开阔,大量河流流人湿软的土壤中,形成了会在每年春季涨水的沼泽地。
P9-10
导语
《死屋手记》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是依据作家自己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经历写就的。本书书名即取自这部震撼人心的小说。本书作者丹尼尔·比尔运用19世纪的新闻报道、官方报告和俄国小说,为读者呈现出了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残酷性及其囚犯悲剧性又鼓舞人心的命运。
序言
乌格利奇的铜钟
1891年,一群俄国商人向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请愿成功
,他们获准将一口重300千克的铜钟从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
克运回铜钟的故乡,即托博尔斯克以西2200千米处的乌格
利奇。这口铜钟在1892年晚春沿伏尔加河而行,搭乘蒸汽
船抵达了乌格利奇大教堂前的码头。人们在那里为这口铜
钟举行了返乡仪式,此时离铜钟起初被流放西伯利亚正好
过去了3个世纪。。
这口铜钟的厄运是在1591年春被决定的,当时伊凡雷
帝9岁的儿子兼指定继承人德米特里皇子在乌格利奇被割喉
。德米特里的母亲及她的家族认为,德米特里皇子是被皇
位的有力争夺者沙皇摄政鲍里斯·戈都诺夫下令谋杀的。
因此,他们敲响了乌格利奇的铜钟,召集当地百姓起义。
乌格利奇人组成了一支起义队伍,他们横冲直撞,杀死了
有嫌疑的凶犯和一名来自莫斯科的官员。这场骚乱引起了
克里姆林宫的愤怒。戈都诺夫令军队进发乌格利奇,以镇
压暴动,并在第二年春天实行了审判。戈都诺夫判处大约
200名市民死刑,其他人监禁;被监禁者之中,约100人遭
鞭笞,他们的鼻孑L被撕破,口才不错的人被拔掉了舌头。
起义者遭受折磨和残害后,被放逐到西伯利亚。
除了对暴动者实施报复,戈都诺夫还惩罚了他们政治
团结的象征:他命人把铜钟卸下,鞭打它12下,抽出它的
钟“舌”,然后把它流放到西伯利亚。乌格利奇人被迫拖
拽着这口参与暴动的铜钟越过乌拉尔山,最后把它安置在
托博尔斯克,该城的军事长官把它登记为“第一个无生命
的流放者”:这口遭遇噤声和放逐的铜钟成了俄国统治者
的权力的证明:他们既可以把不守秩序的臣民驱逐到乌拉
尔山以东,也可以让这些臣民无法发声。z
然而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这口铜钟也成了专制政权
反对者的一个集结点,这些反对者将戈都诺夫对乌格利奇
人的惩罚看作篡权者做小的残忍行径。1 862年,被流放到
托博尔斯克的贵族伊波利特·扎瓦利申意识到,鸟格利奇
铜钟是一个“未被消除的控告者,它提供了关于这个完全
无过失的城镇所受惩罚的雄辩证词”。!到了19世纪中叶,
这口铜钟已经不仅象征着君主的最高权威,还象征着这种
最高权威所依赖的报复性力量。
在乌格利奇铜钟被放逐之后的几个世纪里,托博尔斯
克在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现
在,通过该城老城区日益倾颓的木构房屋和新古典主义建
筑,人们依旧能够看到流放制度的痕迹。托博尔斯克的中
心广场坐落在一片高地上,高地往下50米,是浑浊的额尔
齐斯河和向南延伸的下城区。这个广场俯瞰着远处的景致
:四周的乡村和缓缓逆流而上的驳船。广场两边各有一座
大型建筑。其中一座就是石质的托博尔斯克克里姆林宫,
这栋设防的综合建筑张扬着帝罔政府的权威和辉煌。城堡
厚重的白墙——其上方高耸着索菲亚大教堂蓝色和金色的
穹顶——的修建人是流放者,即彼得大帝于1709年在大北
方战争(1700—1721年)的一场决定性战斗11I俘虏的瑞典
士兵。另一座建筑是托博尔斯克中央苦役监狱,它壮观的
新占典主义外立面占据着广场的西缘。这座监狱建于19世
纪50年代初,是城中的第二座此类建筑,它为已有的脆弱
拘留所增加了许多必要的容量。南数百名流放者组成的流
放队伍会进入这座城镇,穿过广场,走进监狱的大门,然
后被收押在监狱里;而托博尔斯克流放事务部,即整个流
放制度的行政中心,将决定他们最终的目的地。流放者被
分成新的流放队伍,随后踏上西伯利亚的陆路和水道,去
往遥远的村庄和刑罚定居点。托博尔斯克是通往一个大陆
规模的监狱的通道。
流放制度在西伯利亚的殖民历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为了安置来到西伯利亚刑罚堡和殖民地的官员和军事人员
,城镇围绕着这些地方逐渐形成。几乎每个西伯利亚村庄
都出现过流放者,他们要么正式地定居在西伯利亚各省的
各个地区,要么作为流动工、小偷和乞丐非正式地穿梭在
各个村庄。西伯利亚的道路上散布着低矮的赭色休息站,
流放队伍可以在此过夜。中转监狱、城市拘留所、矿山、T
业企业和流放定居点,如同政府权力的肌腱,从圣彼得堡
向东延伸。1879年的伊尔库茨克是一座拥有三万居民的繁
荣城市,当年的一场大火吞噬了中心城区的四分之三,只
有少数石造建筑在大火后幸存,其中之一便是中央监狱。
大火后,这座监狱突然醒目地高耸于城市的灰烬之上,它
作为一个重要的流放中转站的作用也因此凸显了出来。
在国外,流放制度也在败坏沙皇专制政权的名声。
1880年,英国讽刺杂志《朱迪》刊载了一幅漫画,灵巧地
概括了许多西方观察者的观点:在画中,俄国熊被装扮成
一个宪兵,它高举“文明的火炬”,引领着一队戴着镣铐
的囚犯奔赴西伯利亚,而这个队列似乎望不到尽头。俄国
和波兰政治流放犯的困境引起了欧洲和美国读者出于愤慨
的同情,他们纷纷声讨沙皇专制政权的残暴。俄国政治流
放犯最能言善辩、消息最灵通的外国代言人是美国记者和
探险家乔治·凯南。起先,他同情俄国政府与他认为十分
危险的狂热分子所进行的斗争;19世纪80年代后期,凯南
获得了内政部的许可,可以畅通无阻地前往西伯利亚各地
,并报道他了解到的情况。他表示,他在那里看到的成千
上万的男男女女,并不是疯狂和危险的激进分子,而是自
由事业的牺牲者。在世界各地,西伯利亚正迅速成为沙皇
专制政权的代名词。u
然而,虽然流放西伯利亚的著名作家和革命者的个人
命运变得广为人知,且在俄国国内外均被讨论;但是绝大
多数西伯利亚流放者的命运却不是这样。对每一个被流放
的激进分子来说,成千上万个不知名的普通罪犯和他们的
家人被带到了西伯利亚,然后被逐渐忘却。他们中的大多
数人是文盲,没有办法为后人记录下自己的经历,他们的
命运只能见诸警方报告、诉状、法院记录和官方函件中。
一个日益发达和复杂的警察国家的组织机构收集并保存了
这些文件:它们被装订在一起,包裹在简陋的纸质文件夹
中,被束之高阁地存放在沙皇政府部门满是灰尘且年久失
修的储藏室里,如今,它们被放置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
西伯利亚各个城镇的档案馆里。坦
正是通过这些档案资料和诸多已出版的回忆录与日记
,本书还原了从1801年亚历山大一世加冕到1917年尼古拉
二世退位这一历史时期当中革命者和普通罪犯在西伯利亚
的经历。这些表述讲述了当沙皇政权与现代世界的政治力
量猛烈碰撞时,俄国企图控制其监狱帝国的努力。
内容推荐
《死屋》是一部原创历史研究著作,全面考察了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西伯利亚被称为“没有屋顶的大监狱”。从19世纪初到俄国革命,沙皇政权将超过100万名囚犯及其家人流放到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本书生动刻画了普通罪犯和政治激进分子、农奴制和村庄政治的受害者、追随丈夫和父亲的妻子与孩子的历史,以及逃犯和赏金猎人的历史。
本书启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档案馆中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一手资料,讲述了沙皇俄国奋力管理其可怕的刑罚殖民地的故事,以及西伯利亚对现代世界的政治力量的重大影响。
本书荣获2017年坎迪尔历史奖大奖,入围2017年沃尔夫森历史奖、2017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和2017年朗曼-今日历史图书奖,被评为《泰晤士报》《旁观者》《BBC历史》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丹尼尔·比尔
译者 译者:孔俐颖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53624
开本 32开
页数 50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19-06-01
首版时间 2019-06-01
印刷时间 201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外国及港澳台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768
CIP核字 2019061735
中图分类号 D951.24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5
150
3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5:24:46